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的学校没有如现代学校般严格的学制,亦没有_____ 。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的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只是定期举行考试,________,不中者亦可留校继续学习,下次再考。隋唐以后,官学虽然开始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了一定限制,使少部分监生可以在学满一定年限后直接候补为官,然而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才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经之途。因此,______,他们才算是真正“毕业”。

 

①固定的“毕业”期限 ②考中者授予官职 ③直到科举取中之时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从“严格的学制”和“亦没有”可看出,第一句是将古代学校与现代学校作比照,再结合后文“定期举行考试”等,可推断出①句大致内容。再根据“不中者”推断出②句内容;整合前面信息,可推出③句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

                                  。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①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

②但它根本不同于后世文人浪漫艺术的“写意”。

③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

④它是因为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运动、力量感而具有浪漫风貌的,并不同于后世艺术中个人情感的浪漫抒发。

⑤这也似乎“笨拙”。

⑥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

A. ②③①④⑤⑥    B. ②③⑤⑥①④

C. ③⑤②①⑥④    D. ③⑤⑥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紫阳街道新安村的120盏路灯已经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为该村群众晚上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该便民举措受到该村群众一致好评。

B. 主席的亲切慰问,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他们倍感自豪和鼓舞。

C. 中学语文教育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对于考场作文中“酷毙了”“呆萌范”等新词酷词能否使用,会不会影响得分,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D. 台风苏迪罗挟带的惊人的雨量8月10日重创安徽省的霍山县,导致当地暴雨成灾,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毁坏,书记镇长双双殉职。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今,既然我已经把这些似乎痛苦和不堪的经历写出来,就说明我已经鼓足了足够的勇气来承受这一切——包括人们的____ _,窃窃私议。

②相比这些连自己出生何地,父母是谁的孤儿们来说,我们都是幸福的。至少我们对自己的对自己的_____ _一清二楚,不存在类似的“寻根”痛苦,不要费心地想去揭开如迷雾般的身世之谜。

③在高考中,一些地区每年的高考录取比例相比较而言远高于其他地区,这导致有些低录取地区的考生便_____ _,费尽心思来取得高考录取概率低地区的户籍。

A. 颠倒黑白   来龙去脉   巧发奇中

B. 颠倒黑白   前因后果   暗度陈仓

C. 蜚短流长   前因后果   巧发奇中

D. 蜚短流长   来龙去脉   暗度陈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严复的“危言”

陆其国

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于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开始接触西方自然和科学学说。

据严复长子所著《侯官严先生年谱》记载,严复因受甲午战败刺激,于1895年开始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从而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词为国人所知。严复回国后,面对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国土被列强瓜分、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灾难频仍的危局,他坚决反对顽固保守思想,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进行政治改良宣传。他在天津与人创办《国闻报》,撰写政论文章,还翻译和宣传西方学者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和学说,整整影响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给他们以思想启蒙,为他们提供了与封建旧学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这时候的严复纠结于中国之患,一心思索中国何以会处于危局的原因。在《与张元济书》中,严复总结出,中国之患在于愚、贫、弱;三者中,“尤以瘉愚为最急”。所谓“瘉愚”,即治理及脱离愚昧。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在于发展教育,开启民智。“民智不开,不变亡,即变亦亡。”这句话后来成为严复的名言。名言亦是“危言”,此“危言”非危言耸听之危言,而是危言危行、危言正色之危言。此危者,正也,即讲正直的话。严复在这句“危言”中,道出的即是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忧思。显然,教育发展得怎么样、成败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愚”这一症结。

严复在愚、贫、弱三者中,认为“尤以瘉愚为最急”,应该说是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虽说愚、贫、弱皆直指人的秉性与情状,但“愚”的指向更关系到人的头脑及精神本质,揭示着一些人的麻木、愚昧,及无知的下意识。他告诉人们,贫可以通过改变而致富;弱可以通过改变而为强,只是有个前提,那就是祛愚。愚而不自知,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愚不祛,便不知贫、弱为何,或者即使处于贫、弱之境,也会麻木于贫、弱而无意改变,也就无从“瘉愚”。这也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自号“新民子”的梁启超办《新民丛报》,其用心即在改造愚昧、落后、保守的国民性,使中华民族成为“新民”,他坚信“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再来看严复开出的祛愚药方:发展教育,开启民智。由于严复不仅揭橥了当时“中国之患”的症结,还提供了开启解决这一症结的“钥匙”,后来被誉为“南开之父”的教育家张伯苓,就毅然接过了这把“钥匙”。张伯苓在谈起办南开学校的目的时说,“窃以为我中华民族之大病,约有五端:首曰‘愚’。千余年来,国人深中八股文之余毒,民性保守,不求进步。又教育不普及,人民多愚昧无知,缺乏科学知识,充满迷信观念;次曰‘弱’。重文轻武,民族志气消沉。三曰‘贫’。科学不兴,灾荒迭见,生产力弱,生计艰难。加以政治腐败,贪污流行,民生经济,濒于破产”。张伯苓所指“五端”,前三端与严复指陈的“中国之患”三者不谋而合。后二端一为“散”,一为“私”。前者是他有感于“整个中华民族有如一盘散沙,而不悟‘聚者力强,散者力弱’、‘分则易折,合则难摧’之理”;后者是他有感于国人多自私心,少公德心;鼠目寸光,“其流弊所及,遂至民族思想缺乏,国家观念薄弱”,有鉴于此,“故追随严范孙先生,倡导教育救国,创办南开学校”。

无论是严复所发“危言”,抑或张伯苓所陈“五端”,殊途同归的是,他们的目的皆“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才,以雪国耻,以图自强。”(张伯苓语)明乎此,也就明白,今天我们重温严复的“危言”,应该仍然不失其意义。

(选自《杂文月刊》2015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别号尊疑、尺盦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严复毕生最大的贡献,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翻译介绍。其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译作,是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给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先进分子以爱国救亡、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他还提出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致力译事者所尊崇,引为楷模。

(摘自《辞海》)

②在对中国传统儒学的态度上,一方面,他竭力批判以原教旨的方式来对待儒家的古训,他对于“学术之非,至于灭种”的守旧的儒家“原教旨主义”的批判,可以说是力透纸背。另一方面,这并没有使他走向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相反,他始终主张从儒学传统中寻求凝聚“国性”的资源。

(摘自萧功秦《严复:一个被长期“误读”的思想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甲午战争的爆发,严复决定于1895年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从而使国人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词。

B.严复回国后,与人创办《国闻报》,撰写文章,翻译著作,宣传西方学说,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进行政治改良宣传。

C.严复总结说,中国的忧患在于愚、贫、弱,只要“瘉愚”做到了,就能开启民智,摆脱眼下的困境。而教育的发展、成败,关系到能否解决“愚”。

D.严复的“尤以瘉愚为最急”,找到了问题症结,并由此开出发展教育,开启民智的祛愚药方,这也催生出张伯苓“五端”思想。

E.无论严复的“危言”还是张伯苓的“五端”,都是想要培养救国建国的人才来雪耻自强,这也是现在我们重温严复“危言”的意义所在。

(2)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为救亡图存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严复的“危言”和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你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是否可行?试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耳神

何一飞

县公安局户政科科长陈卫国有个绰号叫陈聋子,给他取这个绰号的不是别人,是他的叔叔。

这之前,陈卫国有一个警察系统都知道的绰号——耳神。陈卫国当上警察不久,刑侦队得到消息,一个潜逃多时的重要嫌犯已偷偷回家。但当他们深夜悄悄赶到嫌犯家,却见大门被一把大牛头锁紧紧锁着。难道嫌犯得到消息又跑掉了?正在大家疑惑时,陈卫国肯定地说,嫌犯没跑,就躲藏在家。刑侦大队长问他为什么这么肯定,他说我听到了房内人走动的声音。但其他队员都说没有听见。也许这是陈卫国紧张所致,这种情况在潜伏和秘密抓捕嫌疑人时曾经发生过,刚进警察机关的人办案时尤其容易产生这种错觉。

看着手电光下充满自信的陈卫国,队长命令大家破门而入,一间间房子搜过,没见着嫌犯。最后搜到二楼最左边的房子,房内没人,只有一个平常用来装稻谷有半人高的空木桶。队长让人打开木桶,果然抓到了嫌犯。这一下,大家都服了陈卫国,说他是耳神。后来有人给做了测试,陈卫国的耳朵异常灵敏,听力惊人。

陈卫国的叔叔给他取聋子绰号的时候,陈卫国已是刑侦大队的副队长。叔叔的小儿子跟人争执,把人打伤,被抓进了看守所,被打的人经过法医鉴定是轻伤。叔叔要陈卫国帮忙找法医把鉴定改成轻微伤。叔叔说了很久,最后问陈卫国:你都听清了吧?陈卫国说叔啊,我一句都没有听见。叔叔很是气愤,当场把陈卫国家的客厅噼哩哗啦给砸了,走的时候还骂个不休:你是个聋子,是个无情无义的聋子,陈家没有你这样的人。局长知道这事后,对陈卫国说:卫国啊,你聋得好。

谁也没想到有耳神之称的陈卫国真的成了聋子。

水镇瓷器店王老板的女儿,跟岭脚镇一男的谈上了朋友。谈了一阵后发现男的是黑社会吃刀口饭的人,女孩就跟他断了往来。男的三番五次带人带刀来王老板家要人,王老板一家惹不起,就偷偷把女儿送到别处,又赔了一万块钱,以为这事就这样了了。

腊月二十八,王老板的女儿回家过春节;二十九下午,男的提着个包包来了,要女孩跟他一起回岭脚镇。女孩不肯,男的就凶悍地说不跟我走,我炸死你,叫你死也是我的人。说着一把拉开包包,里面全是雷管炸药。一家人吃了一惊,手忙脚乱地往外跑,可女孩没跑出来,于是赶忙报了警。已是水镇公安分局局长的陈卫国立刻带人赶过来时,男的已点燃了导火索,导火索约六公分长,嘶嘶作响。情势危急,陈卫国三步并两步急奔上去,叫围观的人和王老板家人赶快离远点,自己却冲了进去。男的正嚣张着,左手拿炸药包,右手抓住女孩要同归于尽。陈卫国上前一个飞踢踹中男的右手,男的一疼松开右手,女孩乘机逃了出来。陈卫国还要抢炸药包时,已来不及了,“轰”的一声,炸药爆了。男的当场炸死,陈卫国经省里的医院抢救,命是保住了,只是从此成了左瘸子,两只耳朵也被炸聋了,成了真正的聋子。

陈卫国伤愈后不能在一线了,局里把他任命为户政科科长。社区七十多岁的吴老爹要办低保,可户口簿早就掉了。陈卫国知道后对吴老爹说,吴爹你年纪大不要跑来跑去,我来给你补办。

这天晚饭后,陈卫国就带上刚办下来的户口簿慢慢瘸着去了吴老爹家,陪他说了一阵子话,回家时已是夜深人静时分。在经过刚封顶的云鹤大厦时,他隐约听到楼上有女子的哭泣求救声,停住脚步却又没有了,他怀疑自己出现了幻听,但警察的职业敏感性促使他不由自主地走向工地。好不容易爬上五楼并没有发现什么,陈卫国细细想想就往六楼去了。最后他在六楼发现了情况,三个年轻男子正在威胁一个女孩。陈卫国给110报警后,表明身份后冲了过去,一番搏斗后,跑掉两名歹徒,另一名歹徒被死死按住了,不过陈卫国也被尖刀刺中脾脏大出血,如果不是抢救及时,他也报销了。

人们都很奇怪,陈卫国不是耳朵聋了吗?他怎么听得见女孩的求救声呢?

还是公安局长说透了。局长在给陈卫国的记功会上说,一个肩负责任和使命的警察任何时候都不会聋!也永远不会聋!局长还对陈卫国说你是真正的耳神。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着明显的赞叹褒扬意味。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写人,叔叔要陈卫国把法医的鉴定结果改一下,陈卫国说一句都没有听到,叔叔就砸了他家,可以看出,叔叔是一个恼羞成怒、粗鲁计较的人。

C.陈卫国的耳朵在救王老板的女儿时被炸聋了,但在给吴老爹送户口本回来的路上,又恢复了一些听觉,听到了女子的哭泣求救声,循声救出女孩,惩治了坏人。

D.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事例展开,如“耳神”绰号的由来,“耳聋”的原因等;并将人物置于种种复杂情境(如和叔叔的矛盾,救王老板女儿时的险境)中来展现人物形象。

(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陈卫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公安局长说陈卫国是“真正的耳神”,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