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家寨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向导已经返回了。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前方蜃气迷蒙处是海拔负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已经被烤干了的艾丁湖。背后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了一种寒气。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令人恐怖的大自然中。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它通到哪里?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我又指着另一道:这条路呢?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人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寨是人紧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进行。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着一股决绝的气概。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那一日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写到“打的倾斜”“大地斜斜地延伸”“连同我的坐骑和我,都在向前方向深处倾斜”,这是作者因暴晒晕眩而产生的一时的错觉。
B. “汉家寨如一枚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令人恐怖的大自然中”,比喻手法表现了汉家寨富有神秘感。
C. “很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究其原因,是小女孩的眼睛与自己女儿的眼睛一样漂亮,透露出热情,善良,好奇与求知欲。
D. 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狂野中旅行,独自一人又极其艰辛,单他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在死寂中碰撞出了喧响,从干枯处发掘了精神的泉流。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3.从全文看,你怎样理解“坚守”的含义?你认为老人与孩子谁是“坚守者”?
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早的“钱”是兽皮,是贝壳,甚至是笨重的铁块,到现在,世界各国一无例外都使用一种特殊印刷的薄纸——纸币。“钱”,说到底,仅仅是一种信用符号,随时可以兑换为等值实物。因为它便于保存、分割、携带,故而全世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古今,逐渐都接受了它。而它的信用,则主要由国家法律支持。
就在上一个千年之交的北宋,中国社会的经济交易中已经大量使用纸张印刷的货币——“交子”。交子作为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最初是由四川商人联合发行的,基本上只在四川境内流通,因为可以随时兑付,迅速得到社会承认。后来,虽然这些“钱商”破产了,但是“钱”的便利却没有破产,官府立即设立专门机构,发行“官交子”,流通范围扩及各地,虽然名义上仍可兑付,实际上却基本不能兑付,其信用仅由官府强制保证。南宋年间,虽然铜钱和白银同样流通,但是纸币已是主要货币。
元代在全国范围实行纸钞流通制度,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忽必烈在位时发行的“中统元宝钞”,虽然开始的时候一度可以兑换,但是很快就停止,并且进而禁止铜和金银货币的流通。明代发行“大明宝钞”,则从不兑现,并且还禁止铜和金银的流通,后来只是因为纸币信用太差,禁止铜金银实际上行不通,朝廷才被迫解除禁令。不可兑换的纸币,其信用受发行量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宝钞滥发,急剧贬值,自宋朝开始的这种前现代形式的纸币流通,在明代就逐渐退出经济活动。
曾经在忽必烈宫廷供职的马可·波罗这样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奇事”:“大汗国商人所至之处,用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竟与纯金无别。”一个“竟”字,让我们知道中国的纸币对于当时外国的上智人士仍然是未曾想象过的事情。纸币,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今天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钱”的世界如何运转,虽然现在是电子货币登场,纸币的社会角色仍然不容忽视。
“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最近一千年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那张又轻又薄的“纸”展开的。
人们对“钱”的追求,开通了全球交往。以西方历史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代表,西班牙发现美洲和葡萄牙人抵达印度,后来则有“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地的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
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欧洲国家是货品的净输入国。中国和中东国家都很少从欧洲进口商品,这样,欧洲国家就需要支付金、银等“硬通货”。中东国家要求黄金,这促使欧洲人从非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黄金,用于中东贸易;中国要求白银,这促使欧洲人到美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银子,与此相应的是始于18世纪的欧洲人地理发现的“白银时代”。历史上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所以货币都可以折合成“银两”,一直到民国初年。
(摘编自王则柯《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早的钱是兽皮、贝壳、铁块等实物,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随时可以兑换等值实物的信用符号——纸币。
B. 纸币是用薄纸特殊印刷而成的,便于保存、分割、携带,其信用又由国家法律支持,故世界范围内得以流通。
C. 纸币是我国的伟大发明,纸张印刷的货币在我国南宋年间以及元代的社会经济交易中都是流通的主要货币。
D. “中统元宝钞”可以与纯金一样用以“赏用、购物”,这让当时供职元官廷的马可·波罗难以想象,认为是“奇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北宋时期西川境内的商人最早发明并联合发行纸张印刷的货币“交子”,用作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随时可以兑换。
B. 相对于西川“钱商”的私“交子”,官府设立专门机构发行的则是“官交子”,其信用仅由官府强制保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
C. 南宋年间,与主要货币——纸币同时流通的还有铜钱和白银;到了元代,全国范围实行纸钞流通制度,进而禁止铜和金银流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纸币仅仅是一种信用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兑付逐渐受到限制,虽然电子货币已经登场,但纸币的社会角色仍然不容忽视。
B. 纸很轻,但是作为“钱”的纸币实际上很重,它推动了人类最近一千年的经济活动,也成为了某些国家的探险者走遍世界的动力。
C.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世界贸易中,“硬通货”的种类取决于商品输出国的需求,进口商品的欧洲国家只能按照对方的需求支付。
D. 货币自出现以来类型就不是单一的。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流通的类型不完全相同,民国以前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用“硬通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上很多事、很多人,我们往往说不清,似乎因为说不清,才往往说不完。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泰戈尔的文学圣殿
刘湛秋
(1)在我童年的梦中,泰戈尔诗中的云彩、溪水、野花曾那样驱动过我的想象力,使我贫穷的童年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他的诗陪我度过了那些快乐和忧伤、饥饿和苦读的黎明和黄昏……现在,当我已越过天命之年,再来看泰戈尔的作品依然如此新鲜,只是更显深邃、幻丽,像高邈的天空,像恒河的波影。泰戈尔那长满大胡子的、和善的肖像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2)我一直在思索,泰戈尔的魅力何在?为什么几乎所有批评家和诗坛巨子都尊称他为大师呢?大诗人庞德在听另一位大诗人叶芝朗诵泰戈尔诗歌时惊呼:“一个比我们中间任何一个都要伟大的人出现了。”这仅仅是两位大诗人的虚怀若谷或者一时冲动吗?显然不是,这是真诚流露的结果。
(3)那么,泰戈尔为什么能使我们激动不已呢?从表面看来,他的作品很少有所谓高深莫测的玄机,也不刻意于雕琢宏伟的构造,其语言又如此质朴无华……我们几乎找不出什么“秘密武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旦进入泰戈尔的世界我们就不得不跟随他前行。那是一个充满生命力、洋溢着欢乐、点燃着希望、倾心于爱恋的大千世界。
(4)在印度的古哲学中,“梵”是宇宙万物的统一体,是人类和谐的最高象征。泰戈尔的生命中浸透了这种哲学的意念,但是,泰戈尔不是宗教者,因此,他没有把这种意念引向来世或虚无飘渺的天庭,他扎根于泥土,培育着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鲜花,他爱着人——从国王到乞丐的各色人群,因此他寻求到了那种“梵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并不想指点人们什么,他只想向人们倾诉着。在《吉檀迦利》中的“你”是谁?是诸天之王吗?是国王吗?是他爱恋的女人吗?是他的挚友吗?是陌生的过路者吗?也许是,也许都不是。那个你就是“你”。谁面对着泰戈尔,谁在读泰戈尔的书,谁就是那个“你”!那是一种象征,是真善美的象征,是泰戈尔的世界中最高爱情的象征。如果你净化了自己,你也就是这种象征,你也就达到那种境界了。泰戈尔在对你说话,在悄悄地、坦露心灵地、极富情感地说话。此刻,任何的故弄玄虚或矫情都是丑陋的、多余的,任何的包装也显得委琐了。所以我说,泰戈尔的魅力在于“泰戈尔和你”。你们之间和谐交融,你慢慢地真正地把这“你”看成了你自己,你顷刻就变了,你和泰戈尔合二为一。
(5)世间还有什么文学作品比这种魅力更震撼人心呢?
(6)泰戈尔为自己建立了一座文学的圣殿。他的为人、他的作品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在这座文学圣殿里,我们不是膜拜上帝、真主,或者佛祖,我们只是来寻找自己。
(7)任何时候,我打开泰戈尔的书,不管翻到哪一页,我都会读下去,而且瞬间进入那种感觉,泰戈尔的感觉。那是充满生命力的、洋溢着欢乐的、点燃着光明的、倾心于爱恋的大千世界。让一切欢乐的歌调都融和在我的最后的歌中——那使大地草海欢呼摇动的快乐,那使生和死两个孪生弟兄在广大的世界上跳舞的快乐,那和暴风雨一同卷来,用笑声震撼惊醒一切的生命的快乐,那含泪默坐在盛开的痛苦的红莲上的快乐,那不知所谓、把一切所有抛掷于尘埃中的快乐。接触到这样的文字,我们的心怎么能不升腾起来?我们会有辉煌的感觉,我们内心潜藏的低沉、消极、忧郁甚至绝望的意念顿时会被泰戈尔的欢乐春风一扫而空。
(8)当人类一步步朝向更现代化、更文明、更和谐的社会发展时,我们和泰戈尔是越来越近了。
(9)在这越来越近的像朝圣者队列般的广大读者群中,恐怕除了他的祖国的人民外,就数中国人了吧!
(10)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几乎没停止过翻译与出版泰戈尔的作品,尤其近几年来,各种版本,各种编选本此起彼伏,像印度洋的波浪汹涌不已。这反映了开放的中国读者的情感,也反映了泰戈尔对中国的情感。泰戈尔生前来过中国,并和中国大艺术家梅兰芳、徐悲鸿都有过深切的友谊。这恐怕也是世界上别的大文豪所难以享有的吧!
(11)在泰戈尔的面前,我深有在高山下、大海前的感觉。此刻,任何的喋喋不休的评论都是多余的。我们只有怀着虔诚的心,默默地步入这座圣殿!
(12)嘘,安静些!在美的星空下,我们除了勇敢追寻,别无选择!
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了童年时期的“我”与现在的“我”阅读泰戈尔作品的感受,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当人类一步步朝向更现代化、更文明、更和谐的社会发展时,我们和泰戈尔是越来越近了。
(2)在泰戈尔的面前,我深有在高山下、大海前的感觉。
3.仔细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泰戈尔思想中“梵”的内涵。
4.要全面地认识一个文学家,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欣赏下面漫画并按要求做题。
(1)描述漫画的内容。不超过50字。
(2)写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
仿照下面的句式,选取“水”以外的物象,另写一段文字。要求:句意连贯,逻辑关系清晰。
水流动的时间一长,
要么成为暗河暗流,
要么成为大河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