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①钲,zheng,古代的一种乐器,以铜制成,形状像钟。②崦,yan,泛指山。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到作者出行时恰逢雨过天晴,不直说天晴却说春风仿佛通人性,特意为“我”
吹停积雨,读来别有趣味。
B. 颈联上句中以“絮帽”来比喻“领上晴云”,是说山岭上空的白云如同棉絮一样洁白,单从色彩的角度来做比。
C. 颈联下句中“树头初日”四字,可以理解为早晨时春日初生至树头,也可以理解为春雨连绵以后的天气初晴。
D. 颔联下句中“西柳自摇”写柳枝摇曳多姿,这个“自”字与杜甫《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用意相同。
E. 这首七言律诗综合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意象丰富,意境优美,语言轻快活泼,诗意盎然。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刻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 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
(节选自《清史稿·方苞传》)
1.下列对稳重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
B. 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
C. 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
D. 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
2.下列对稳重佳电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康熙是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清明时期,人们习惯上使用帝王的年号来称呼帝王。
B. 会试是清代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由礼部主持,应考者为各地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
C.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进言用的文书的泛称,《陈情表》《出师表》《与朱元思书》皆属此类文体。
D. 我国不少朝代将中央行政机构划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分,各司其职,成为六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苞专心为学,文采出众。他修身谨行,攻读古文,做诸生时就很有名,在朝廷时担任国武英殿修书总裁。
B. 方苞以文知名,也曾因文获罪。戴名世被弹劾,方苞因给他的文集作序而受到牵连,后被免除死罪,叛人旗籍。
C. 方苞关怀民生,屡次上书言事。他熟悉政府粮仓的事务,甚至能够针对粮仓管理的细微之处提出具体的意见。
D. 方苞建议矫正陋习,举荐人才。他上书主张从皇帝岛朝内九卿、朝外督抚都要知人善任,得到皇帝的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
(2)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
彭德怀印象(美)埃德加·斯诺
我在八、九两月访问前线的时候,一、二、四方面军统一指挥的工作还没有开始。一方面军有八个“师”当时驻守从宁夏的长城到甘肃的固源和平凉一线。一军团派出一支先遣部队向南向西移动,为当时领导二、四方面军从西康和四川北上,在甘肃南部突破南京部队纵深封锁的朱德开辟一条道路。预旺堡是位于宁夏东南部的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现在成了一方面军司令部的驻地。我在这里找到了该军的参谋部和司令员彭德怀。
彭德怀的“赤匪”生涯是近十年前开始的,他当时在多妻的军阀省主席何键将军的国民党军队中领导了一次起义。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1927年年方28岁就已任旅长。
彭德怀当时在国民党左派中、在军队中、在湖南军校中的影响,使何键极为头痛。何键将军在1927年冬天开始大举清洗他的军队中的左派分子,发动了有名的湖南“农民大屠杀”,把成千上万的激进农民和工人当作共产党惨杀。但是因为彭德怀极孚众望,他不敢贸然下手。这一迟疑,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损失。1928年7月彭德怀以他自己的著名第一团为核心,联合二、三团部分官兵和军校学生,举行平江起义,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我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彭德怀迟睡早起,不象毛泽东那样迟睡也迟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二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象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停下来同出来向他道别的阿訇说话。大军似乎是自己管理自己的。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我后来了解彭德怀为什么喜欢这些“小鬼”,那是他向我的再三要求让步并把他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情况告诉我的时候。他在自己的童年所受的苦,可能使西方人听来感到惊奇,但是却是够典型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彭德怀出身贫苦,他在童年时期经理福很多苦难,这成为他日投身革命、投奔红军的原因之一。
B. 1928年彭德怀领导了湖南平江起义,之后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和,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C. 健康的身体,愉快爱笑的性格,使得彭德怀能够在六千英里的艰苦长征中坚持下来,胜利进入陕西。
D. 文中交代彭德怀感到得意的个人衣服,与他的革命事迹相比很微小,却是他的形象更鲜活更立体。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作者访问前线时,彭德怀任第一方面司令员,实际负责一、二、四方面军的统一指挥工作。
B. 彭德怀出身行伍,又进过军校,因才能出众而迅获提升,28岁任旅长,在湘军中有极高的威望。
C. 彭德怀在预旺堡司令部摆设的东西极为简单,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红军的生活、工作条件相当简陋。
D. 接到要前进到海原的命令,彭德怀发完一切必要的命令,不急不忙的吃饭、上路,让大军自己管理自己。
E. 文章通过一些翔实的史料和细致的描写,既真实又生动地刻画了彭德怀横刀立马、叱咤风云的革命将领形象。
3.作为红军领导人,彭德怀具有哪些优秀的道德品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家寨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向导已经返回了。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前方蜃气迷蒙处是海拔负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已经被烤干了的艾丁湖。背后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了一种寒气。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令人恐怖的大自然中。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它通到哪里?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我又指着另一道:这条路呢?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人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寨是人紧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进行。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着一股决绝的气概。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那一日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写到“打的倾斜”“大地斜斜地延伸”“连同我的坐骑和我,都在向前方向深处倾斜”,这是作者因暴晒晕眩而产生的一时的错觉。
B. “汉家寨如一枚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令人恐怖的大自然中”,比喻手法表现了汉家寨富有神秘感。
C. “很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究其原因,是小女孩的眼睛与自己女儿的眼睛一样漂亮,透露出热情,善良,好奇与求知欲。
D. 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狂野中旅行,独自一人又极其艰辛,单他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在死寂中碰撞出了喧响,从干枯处发掘了精神的泉流。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3.从全文看,你怎样理解“坚守”的含义?你认为老人与孩子谁是“坚守者”?
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早的“钱”是兽皮,是贝壳,甚至是笨重的铁块,到现在,世界各国一无例外都使用一种特殊印刷的薄纸——纸币。“钱”,说到底,仅仅是一种信用符号,随时可以兑换为等值实物。因为它便于保存、分割、携带,故而全世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古今,逐渐都接受了它。而它的信用,则主要由国家法律支持。
就在上一个千年之交的北宋,中国社会的经济交易中已经大量使用纸张印刷的货币——“交子”。交子作为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最初是由四川商人联合发行的,基本上只在四川境内流通,因为可以随时兑付,迅速得到社会承认。后来,虽然这些“钱商”破产了,但是“钱”的便利却没有破产,官府立即设立专门机构,发行“官交子”,流通范围扩及各地,虽然名义上仍可兑付,实际上却基本不能兑付,其信用仅由官府强制保证。南宋年间,虽然铜钱和白银同样流通,但是纸币已是主要货币。
元代在全国范围实行纸钞流通制度,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忽必烈在位时发行的“中统元宝钞”,虽然开始的时候一度可以兑换,但是很快就停止,并且进而禁止铜和金银货币的流通。明代发行“大明宝钞”,则从不兑现,并且还禁止铜和金银的流通,后来只是因为纸币信用太差,禁止铜金银实际上行不通,朝廷才被迫解除禁令。不可兑换的纸币,其信用受发行量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宝钞滥发,急剧贬值,自宋朝开始的这种前现代形式的纸币流通,在明代就逐渐退出经济活动。
曾经在忽必烈宫廷供职的马可·波罗这样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奇事”:“大汗国商人所至之处,用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竟与纯金无别。”一个“竟”字,让我们知道中国的纸币对于当时外国的上智人士仍然是未曾想象过的事情。纸币,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今天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钱”的世界如何运转,虽然现在是电子货币登场,纸币的社会角色仍然不容忽视。
“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最近一千年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那张又轻又薄的“纸”展开的。
人们对“钱”的追求,开通了全球交往。以西方历史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代表,西班牙发现美洲和葡萄牙人抵达印度,后来则有“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地的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
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欧洲国家是货品的净输入国。中国和中东国家都很少从欧洲进口商品,这样,欧洲国家就需要支付金、银等“硬通货”。中东国家要求黄金,这促使欧洲人从非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黄金,用于中东贸易;中国要求白银,这促使欧洲人到美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银子,与此相应的是始于18世纪的欧洲人地理发现的“白银时代”。历史上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所以货币都可以折合成“银两”,一直到民国初年。
(摘编自王则柯《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早的钱是兽皮、贝壳、铁块等实物,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随时可以兑换等值实物的信用符号——纸币。
B. 纸币是用薄纸特殊印刷而成的,便于保存、分割、携带,其信用又由国家法律支持,故世界范围内得以流通。
C. 纸币是我国的伟大发明,纸张印刷的货币在我国南宋年间以及元代的社会经济交易中都是流通的主要货币。
D. “中统元宝钞”可以与纯金一样用以“赏用、购物”,这让当时供职元官廷的马可·波罗难以想象,认为是“奇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北宋时期西川境内的商人最早发明并联合发行纸张印刷的货币“交子”,用作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随时可以兑换。
B. 相对于西川“钱商”的私“交子”,官府设立专门机构发行的则是“官交子”,其信用仅由官府强制保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
C. 南宋年间,与主要货币——纸币同时流通的还有铜钱和白银;到了元代,全国范围实行纸钞流通制度,进而禁止铜和金银流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纸币仅仅是一种信用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兑付逐渐受到限制,虽然电子货币已经登场,但纸币的社会角色仍然不容忽视。
B. 纸很轻,但是作为“钱”的纸币实际上很重,它推动了人类最近一千年的经济活动,也成为了某些国家的探险者走遍世界的动力。
C.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世界贸易中,“硬通货”的种类取决于商品输出国的需求,进口商品的欧洲国家只能按照对方的需求支付。
D. 货币自出现以来类型就不是单一的。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流通的类型不完全相同,民国以前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用“硬通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上很多事、很多人,我们往往说不清,似乎因为说不清,才往往说不完。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