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夷近,则游者众             亦足畅叙幽情

B其孰能讥                   此余所得也

C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

D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4.翻译下列句子。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C 2.A 3.D 4. (1)后世之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说明白(它们的真相)的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啊! (2)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采取的缘故啊。 【解析】 试题分析: 1.C 介词,对于;A 连词,表并列/介词,用;B 代词,他/助词,的;D 连词,并且/连词,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簪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一个愿打的理想,长大了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后来,有点人实现了着急的理想,更多的人则是平凡的度过一生。

对此,你怎么看?印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做答。

(1)简要描述漫画的内容,不超过90字。

(2)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15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多15个字。

在法国人阿佩尔发明罐头技术的时候,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加热后罐装食品就不会变坏。直到50多年后,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揭开了食物变坏的奥秘,____①。原来,食物之所以变坏,是其中的细菌生长的结果。细菌在自然界无处不在,空气中的细菌也会落到食物上,利用食物的养分生长起来。___②。密封在瓶中的食物经过充分加热,其中的细菌被杀灭殆尽,而密封又隔绝了与空气的联系,___③,那么其中的食物就可以长期保存而不会变坏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年十一月下旬, ①三滴寒雨两阵狂风,树们②齐刷刷地萧瑟了,满眼只剩下一根根秃扫帚似的光杈杈,倒插在白茫茫的大地上。③一个例外,就是柿树。④它们曾经肥厚碧绿的大叶子⑤已然飘落,但光秃秃的细枝上,却⑥挂着一些歌灯笼一样的红柿子。

A. 刚    便    只有    /      也       仍旧

B. 仅    都    仅仅    即使   早就      /

C. 只    就    唯有    虽然    /        仍然

D. /     已    似乎    尽管   早        照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