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笃厚蕴藉朴拙平淡
——陈半丁的人生和艺术 朱京生
陈半丁(1876-1970),名年,号半丁,绍兴柯桥人,世代以行医务农为业。他6岁丧母,9岁时父亲和外祖母又相继去世,转由叔婶收养,学业中断。14岁被赶出家门,先后在大来商店和一家钱庄做学徒,虽饱受人间苦难,但“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19岁被表叔吴隐带到上海小长芦馆做伙计,他工作之余一心学画,后深受吴昌硕、蒲华等海派著名书画家的影响。十年间,陈半丁既全面继承了吴昌硕书画印的衣钵,又得任伯年人物、翎毛的真传,还有转益多师的博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1906年,他应邀在宁波会馆作画,与金城偶遇,金城甚为叹服,遂力邀陈半,丁北上。
清末民初,陈半丁先后成为无声诗社、宣南画社、冰社、造型美术研究会成员,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委员,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成为“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又为“南风北渐”以及“京派”的形成做出贡献。1927年当选为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这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京派”的领军人物行列。他与会长周肇祥一同改组画会,继续倡导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本能,保国画之精神,形成了与海派、岭南派鼎足而立的“京派”。
北平沦陷后,他辞去了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之职,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抗战胜利,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和给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后,陈半丁常用作品给予抨击,他刻“只见江山不见人”一印,在边款中指出“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如也”,并对国民党政府希望他去南京举办展览的邀请予以拒绝。北平解放前夕,陈半丁选择留下,他与邓宝珊、马占山差不多每晚在马家为解决和平问题,热诚参加活动。可见陈半丁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也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1956年2月第二次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陈半丁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关案》的提案,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最终北京中国画院得以在1957年5月14日正式成立,这对新中国的国画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相继成立了画院。
诚如陈半丁自己所言:“我也算是国画界一个关心国事的。”他的地位和影响,他率真的性格和对国画的感情,使他成为北京画坛有着重大担当的领军人物。
陈半丁秉持儒家“中道”观念,晚年的艺术更是充分地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蕴藉含蓄、深郁笃厚、朴拙平淡、生动自然。
陈半丁的书法由缶翁入,复师诸多明清文人画家之书,完成了由碑入帖的转换;再溯源“二王”,笔笔中锋,点画精整而内敛;后由米芾出,使笔锋收、放、聚、散自如,书风一变为流润放纵、意趣横生。陈半丁的篆刻,在缶翁的基础上上溯吴让之,复更加广泛深入地师法秦汉及先秦古玺,极富变化。
纵观陈半丁的艺术世界,无论是花卉、山水、翎毛、人物,还是书法、篆刻,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且合辙于中华文化“雅正”“中和”的正脉,他是“深造求通”道路上辛勤的跋涉者和探索者,一方面心仪传统的文人笔墨,另一方面又深谙大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之雅与市民之俗相融合,因而获得了各个阶层的喜爱,堪称20世纪不可多得的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大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半丁幼年时父母去世,此后他饱受人间苦难,而他的表叔吴隐将他带到上海后,他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机。
B. 北平沦陷后,陈半丁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表现出了陈半丁高尚的民族气节。
C. 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陈半丁在北平解放前夕选择留下,与邓宝珊、马占山积极参加活动,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尽了一份心力。
D. 新中国的成立为陈半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迎来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他在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陈半丁到上海谋生,工作之余学画不止,并且受到了吴昌硕、蒲华、金城等著名书画家的影响,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
B. 在京期间,陈半丁为“南风北渐”以及“京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且成为“京派”最重要的领军人物,与周肇祥一起改组画会。
C. 抗战胜利后,率真的陈半丁用作品“只见江山不见人”来抨击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并对国民党政府的邀请予以拒绝。
D. 北京中国画院以及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的画院都是在陈半丁的积极努力下成立的,这些画院对新中国的国画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E. 陈半丁诗、书、画、印兼擅,其作品表现出笃厚蕴藉、朴拙平淡等特点,融合文人之雅和市民之俗,深受各个阶层人们的喜爱。
3.陈半丁是20世纪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家,我们从他的艺术创作经历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方鹿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B.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社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提醒人们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等。
C.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当今提高了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D.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许多符合客观规律且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的合理内涵,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需要借鉴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B. 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C. 儒家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意义深远,“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也应成为当前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准则。
D.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就要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强调“圣王之制”,都表现出儒家对待天地万物所采取的友善、爱护的态度。
B. 孔子的“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与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
C. 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D. 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会带来生态危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你知道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吗?你家的家风是写出来挂在了墙上,还是在父母的话语里,还是从小就藏在了你心里呢?……
近日,中央电视台正在进行的关于“家风家规”的新闻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被采访者有的从不同的角度对家风家规作了详细的解释,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阐述着自己家的家风家规……大家的回答有“做人要诚实”、“吃亏是福”、“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互助互爱”、“勤俭持家”“记住自己的根,不能忘本”、“忠厚老实,不投机取巧”等等。
央视的这一举措,让“家风家规”这个话题进入了公众视野,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这将重新引起人们对于家风家规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联想、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读表1,请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表1进行比较分析,并各写出一条结论。每条不超过45个字。
表1 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比例
(1)纵向:
(2)横向: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历史上,许多躁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人会组接成一群整体性的无奈和悲凉,教育事业本想靠着自身特殊的温度带领人们设法摆脱这个怪圈, ① ,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自己受苦受难不算什么,他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 ② ;最使他们感到难过的也许是他们为之献身和苦苦企盼的“千年教化之功”, ③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