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
营造出苍凉高远的意境。
B. 本词上片由上到下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营造出了苍茫萧索的氛围。
C. “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D. 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
E. 作者借用了折梅相赠这一典故,试想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应该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
2.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其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1.对下面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逊必侮上 侮:轻慢
B. 陛下即爱厚之 即:如果
C.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路过
D. 在人之右 右:上位,尊贵的地位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曲突徙薪亡恩泽 ②人为徐生上书
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 焦头烂额为上客
A. 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 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C. 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 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霍氏奢侈 B. 宜以时抑制
C. 往事既已 D. 后以为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藩,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与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 “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 “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 “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 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 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 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蒿不是常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岗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嘛?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岗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 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
B. 第二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日,却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C. 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D. 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四段开始写了青蒿的功效和价值,是扬。
2.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作者借“乡野里的青蒿” 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思想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
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比如,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具体来说,按老庄思想,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中国的丧祭仪式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信仰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伦理之上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似,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现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有删改)
1.关于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与地位,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影响了中国哲学体系,使之不同于其他大多数文化中的哲学体系。
B. 在中国文化中,丧祭仪式要求和尚与道士必须一齐参加,这一现象表明人们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C. 中国哲学的传统,旨在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反对那种为了增进积极的知识去“为学”的做法。
D. 中国哲学满足了中国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哲学也可以让中国人表达、欣赏、体验到超越道德的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伦理之上的价值,没有觉解。
B. 道家是哲学学派,认为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主要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是宗教,教人如何避免死亡,反乎自然。
C. 严格地讲,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基督教的爱上帝,与属于道德价值的子爱父类似,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
D. 虽然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但是儒家不包括宗教中的上层建筑成分,所以儒家就不是宗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人不像其他大多数民族视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哲学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B. 中国人按照哲学去生活,体验了超道德价值,也就体验到了宗教价值,这就说明在中国文化中,哲学的意义超越了宗教的意义。
C. 佛学与佛教是有区别的,佛学属于哲学范畴,佛教属于宗教范畴,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佛学比对佛教更感兴趣。
D. 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为学是为了增加积极的知识,因而是对人有益的;而为道是为了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有人说:我以为自已只是提笔忘字,但现在发现QQ聊天都找不准字了。有人说: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聊天界面都变成了图片、表情和233。
材料二 受汉字听写大会的影响,许多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周末组织汉字听写比赛活动,报名者不仅有中小学生,还有上班族和老人;近两年,书法班越来越受欢迎,学员们表示,不管多忙都想来感受汉字之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