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D. 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
2.下列四组虚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吾属今且为所虏
C.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 辄能语其要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 )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 ②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 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 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 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 亦将有感于斯文
C.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则或咎其欲出者; 既往不咎 B. 吾与子之所共适;无所适从
C.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天遂人愿 D. 不能喻之于怀; 不言而喻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全都用作第一人称的一组是( )
①好自相扶将 ②及时相遣归 ③回朕车以复路兮 ④府吏见丁宁
⑤若入前为寿 ⑥仆所以留者 ⑦及尔偕老 ⑧但为君故
A. ①④⑤ B. ②③⑦ C. ②④⑥ D. ③⑥⑧
每逢节假日喜庆之日,我们都有贴对联的习惯。今年春节有人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一曲牧歌传牛背”,下面适合做它下联的一项是
A. 无边柳色绿村头 B. 铁牛喘月平畴绿
C. 茧手挖来遍地金 D. 为民当效黄牛力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艺术手法上常用“赋”“比”“兴”。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天干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表达,地支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前人说“子时”为一天24小时中的1-3点,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D.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著述20余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之后不久,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