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竹        修:高。

B.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旁边。

C. 况修短随化,终于尽            期:至、及。

D. 所以兴怀,其一也              致:得到,取得。

2.下列句子不属于直接表现作者悲喜之情的一项是                          (  

A.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D.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句,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B. “及其所之既倦”一句是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C.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D. 作者认为古今“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后世人读到这个集子也会有同感。

 

1.D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意思是“人们兴发感慨的原因,人们的情致还是一样的”。所以“致”意思为“情致,思想情绪”。故选D。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不属于直接表现作者悲喜之情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信息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不属于直接表现作者悲喜之情”,直接表现作者悲喜之情,有直接的情感流露。A项,“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快然自足”直接表现作者情感。B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思是“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没有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故不属于直接表现作者悲喜之情。C项,“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意思是“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其中“感慨系之矣”直接表现作者情感。D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意思是“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其中“岂不痛哉”直接表现作者情感。故选B。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作者认为古今‘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是十分可悲的事情”说法错误,作者感到可悲的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故选D。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A. 作者流泪长叹,感慨百姓生活之艰难,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忧愁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的情绪抒发定下了基调。

B. “众女”和“时俗”写出群小对自己的诬陷和社会风气的败坏,说明在当时拥有高超的技艺比拥有高尚的情操更受欢迎。

C. ③“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愁之深,他似乎将积郁已久的愁闷尽情倾吐,震动人心。

D. ④“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自己和群小,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是天生就与别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D.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而且我年轻时做伪朝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希图仕途通达,并不想自命清高。)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湖泊沉积物中粒度的粗细可以反映湖泊流域的区域降水状况。一般而言,区域降水增多,一方面增强了流域的侵蚀强度,           ,这样有利于粗颗粒物质搬运入湖。因此,湖泊中粗颗粒物质的增多,往往反映区域降水的增多,反之,粗颗粒物质的减少,反映区域降水的减少。

A. 另一方面使大量粗颗粒物随水流进入湖泊

B. 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流域的径流量

C. 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细颗粒物进入湖泊

D. 另一方面增加了流域的蒸发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报告说,观测到了已知迄今最遥远的超大黑洞,其质量约是太阳的8亿倍。

B. 未来,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它通过与各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

C. 经受住南极连续多天坏天气的考验,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20日成功从冰情严重的俄罗斯海区突围,全速前往中山站。

D. 在广东德庆县开幕的首届南方诗歌节围绕以“新诗百年,情系德庆,走进新时代”为主题,推动诗歌回归田野,走进群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日前,2018年新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各具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里交相辉映,久久不散。

B. 为招揽中国游客,春节期间,全球商家打出种类繁多的“春节牌”,红灯笼、生肖狗等中国元素在国外的大街小巷俯拾即是

C. 苏轼将自己的深情厚谊和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慨倾注于几首悼亡词中,流露出无限的凄凉伤感之情,感人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D. 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法治中国,不仅是庙堂之论,还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自觉守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