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2003年位居全球 500 强的我国高校只有 9 所,2017 年上升到 45 所。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国大学发展却始终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国现代大学起源于中日甲午战争后建立的西式学堂,目的在于学习西方以强国,与本土文化传统关联较少。我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中西大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持续存在于高等教育发展之中:一方面,现代大学在建制上基于西方大学模式;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仍在大学的日常运行中发挥影响。

西方经典大学理念强调知识的本体论意义,坚持从苏格拉底所开启并在柏拉图时代得以奠定的对知识和伦理加以反思的知识论传统。而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知识,尤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个体与集体的结合,强调学校与政治、社会、自然的结合。两种文化传统尚未实现很好的调和,这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显著地体现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中。根据 2016 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位居全球前 200 名的我国大陆高校有 19 所;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领域有 41 所;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球前 200 名的中国高校只有 3 所。

事实上,整个东亚地区高等教育沿循西方大学模式的发展进程也受到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极大影响。东亚诸社会都在与西方大学模式的碰撞方面经历了相似的困难。例如,日本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窘境。然而,纵观世界,在西方大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几百年间,很少有除东亚之外的其他非西方社会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因此,我国及其他主要东亚社会的成就具有世界性意义。如何将本土文化传统与欧美大学模式融合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认同,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顶尖高校面临的文化使命。实现这一文化使命极有可能推动一种新的大学模式的产生,不同于西方主要大学中的单一文化现象,将以二元甚至多元文化为其最主要特征。践行这一文化使命也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一场文化试验。

尽管全面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但在我国顶尖大学内已经出现了较为清晰的中西高等教育理念有机结合的迹象。

(摘编自杨锐、李梦洋《中国顶尖大学的文化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大学要解决自身的文化认同的问题,必须先对知识的意义做出准确判断。

B. 建制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不一致,造成我国大学长期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

C. 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未能调和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以致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D. 只有形成新的大学模式,中国高校才能消除文化认同的纠结,实现文化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切入,接着转入谈论我国大学文化认同的话题。

B. 本文先揭示我国高校文化认同纠结的根源,再指出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重要性。

C. 文末说中西文化融合之路是曲折的,是基于前文对中西大学文化传统差异的比较。

D. 对于东亚的高等教育,本文从经历过的困难、现有成就及其原因进行梳理探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说西方大学较少有中国大学那样的文化认同纠结,应与现代大学建制于西方有关。

B. 相比于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能体现文化传统,也更易受其影响。

C. 西方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成就比中国大,主要是因为西方大学单一文化现象突出。

D. 从东亚地区高等教育已取得的成就,可以乐见我国高等教育在中西文化融合上的前景。

 

1.B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句子,原文第2段的开头部分阐明了中西方大学和高等教育对 知识意义的不同认识,并且指出“两种文化传统尚未实现很好的调和,这制约了我国高等 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显著地体现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中”,可见A项后半句所说的 “对知识的意义做出准确判断”是缺乏依据的,并且与前半句的“我国大学要解决自身的文化认同的问题”也不存在条件关系。C项,是对原文第2段“两种文化传统尚未实现很好的调和,这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 进一步发展”的理解,但理解存在偏差,“尚未实现很好的调和”不等于“一直未能调 和”,“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等于“(我国高等教育)难有突破性的发 展”,而且从原文开头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是有突破性的发展。D项,原文第3段“如何将本土文化传统与欧美大学模式融合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认同,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顶尖高校面临的文化使命。实现这一文化使命极有可能推动一 种新的大学模式的产生”的转述,但在转述时把“消除文化认同的纠结”“实现文化使 命”与“形成新的大学模式”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说反了,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水画透过色彩浓淡的铺陈,就能显示出意境;有时千山万水,层峦叠嶂;有时风强雨急,枯枝败叶……这些不都像是人生的写照吗?

请以“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话表现李煜是“吟咏词句的高手”。要求:表达准确、连贯,恰当引用词句,不超过70字。

一部《南唐二主词》,让我认识了李煜。他是不称职的君王,却是吟咏词句的高手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字。

东二环与北二环交叉口附近的银领时代花园小区10号楼2单元内,传出“着火了,快下楼”的呼喊声。从21楼冒出的浓烟迅速蔓延开来,很多居民来不及穿上外套,就仓促跑下楼。直到消防车赶到,大火才被扑灭。据悉,引起火灾的是停放在21楼的一辆电动车。事后,记者从消防部门获悉,因电动车在楼道里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且有增长趋势。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午时分,暖阳高照。风轻云淡,水波漾漾,鱼帆点点,白鹭行行,不时有快艇往来,亦有渔舟穿梭。但见此岛染黄、彼岛黛青,               群山葱茏,美不胜收。

A. 波光云影抢入眼帘,渔樵云鸟栖隐出没

B. 渔樵云鸟抢入眼帘,波光云影栖隐出没

C. 波光云影栖隐出没,渔樵云鸟抢入眼帘

D. 渔樵云鸟栖隐出没,波光云影抢入眼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出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⑵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3)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4)“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5)“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6)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7)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8)“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9)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10)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

(11)“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12)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13)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14)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15)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1.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 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 第(9)段中的“怪癖”一词, 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

C. 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D. “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 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E. 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2.请赏析第(1)段中的划线句。

3.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4.“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的这一爱好给了我们哪些体会和思考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