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的月光 何申
塞北天高,秋阳明艳,田野里的庄稼散发出成熟的味道。那是 1994 年中秋节,我带着几名记者从承德市匆匆奔向塞罕坝机械林场。
车子向前行驶着,忽然就有白沙打在挡风玻璃上,哗哗作响,看看又不像沙子,从吉普车窗外伸手抓一把,“沙粒”小米般硬硬的,但很快就觉出湿润——不是沙,是雪!
谁能想到,塞罕坝农历八月就下雪了!看来,“胡天八月即飞雪”,用在这里也完全合适。坝上的天气变化快。将近傍晚,虽然雪粒仍留脚下不肯化去,如同为大地铺了一张白宣,但苍穹却早已深静高远,风息星现,只是那星星并不繁耀,好似知道今夜天上的主角,是那一轮圆月。
吃过晚饭,记者小张说:社长,咱们与其在这冻着,不如去我舅舅家,他家肯定暖和。我惊讶:你舅舅在这里?
小张说:我舅舅从林大一毕业就到这里了。
我说:那敢情好,我也想看看他们是如何过中秋节的。
家属区并不大,小张也是很久没来,在几户院外转了又转,终于走进一家,可还是差了,他舅舅家在隔壁。
屋里果然暖和。三间,中间一间屋有大灶,灶膛暗红,热气从锅盖缝隙飘出。一张圆桌上,摆着三份碗筷,当中有个盘子,扣着大碗,那是怕菜凉了。西屋里跑出来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先是好奇地打量我们,然后欢喜地叫小张哥,问啥时来的,等等。
小张舅妈身高马大,东北口音。她快人快语,说,你们来得正好,今天是八月十五,他舅一会儿就从分场回来,你们一起喝顿酒。
我有些尴尬,但也不便走,于是坐在东屋聊起来。聊天中得知,小张舅妈是锦州人,毕业于东北林学院,和小张舅舅同年来到塞罕坝,俩人有三个孩子。老大两口子也在林场工作,二儿子念书后留在省会石家庄了。老闺女就是西屋的女孩,今年初三,想着高中去承德市里念,就怕考不上。至于这家的男主人,小张的舅舅,眼下是一个分场的场长,平时不回来,说好了今天回家一起过八月十五,可到这会儿也不见人影。
不知不觉,月光已从窗户透进来,其间小张舅妈添了两次火,却依然不见小张舅舅回来。后来有人在院外喊:来电话了,分场今晚防火情况紧,不回来了,别傻老婆等汉子了。小张舅妈说,得了,又空欢喜一场,咱们一块吃吧。
那哪成,于是我们告辞。小张舅妈看留不住我们,忽然悄悄拉了我一下,说:有件事想麻烦您,不知行不?
我说:您说。
她说:我老闺女念高中,您给帮帮忙……
我没法拒绝:到时候,尽力、尽力吧……
她说:别尽力,一定帮,一定帮!
出来,走在坚硬的泥土路上,十五的圆月已高悬在深黛色的夜空中,给塞罕坝的大地抹上一层厚厚的金辉。
小张和他的表妹从后面撵上来,手里拎着怀里抱着不少串成一串的干蘑。我说,你们这是干什么。小张说,是我舅妈送给你们的,没准备,现摘下来。我说,不能收。小张表妹把干蘑硬塞给我,说,这是我暑假里采的,一定收。说罢转身跑进月光中。
我不由地生出点异样感觉,坝上人太直了,也不怕强人所难。忽然间,我意识到这里有一个问题,问小张:你表妹今年初三,最小也十五岁,生她的时候已经开始计划生育,况且你舅妈那时年龄也不小了。
小张四下瞅瞅说:也不瞒你们,我这表妹不是我舅妈亲生的,她的父母原都是这场里的,出车祸没了。是我舅妈把她带大的,并发誓要把她培养成大学生。
我惊讶,一股惭愧之情从头顶一直渗到脚底。继而是一种敬佩,博大辽阔的塞罕坝,养育了多么宽广的胸怀。这无边无际的林海,既是对上天的告白,又是对人间的表述。
我在塞罕坝的月光下行走,脚下是中秋节粒粒白雪。
那一夜,我无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用诗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塞罕坝的天气,表达了作者的讶异之情,也让读者可以由此想见塞罕坝人工作和生活的不易。
B. 本文叙事简洁,叙述常暗含情感,比如写院外喊话,既交代了小张舅舅不回家过节的事由,也暗含对塞罕坝人粗犷朴实的欣赏。
C. 无边无际的林海是“对上天的告白”“对人间的表述”,作者这样说既是对林场垦荒造林成就的赞誉,也表达了人定胜天的自信。
D. 本文记述塞罕坝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中秋节生活,真实地展现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状况,并没有刻意表现他们的辛劳和贡献。
2.作者对小张舅妈的印象经历哪些变化?本文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3.本文标题“塞罕坝的月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2003年位居全球 500 强的我国高校只有 9 所,2017 年上升到 45 所。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国大学发展却始终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国现代大学起源于中日甲午战争后建立的西式学堂,目的在于学习西方以强国,与本土文化传统关联较少。我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中西大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持续存在于高等教育发展之中:一方面,现代大学在建制上基于西方大学模式;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仍在大学的日常运行中发挥影响。
西方经典大学理念强调知识的本体论意义,坚持从苏格拉底所开启并在柏拉图时代得以奠定的对知识和伦理加以反思的知识论传统。而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知识,尤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个体与集体的结合,强调学校与政治、社会、自然的结合。两种文化传统尚未实现很好的调和,这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显著地体现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中。根据 2016 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位居全球前 200 名的我国大陆高校有 19 所;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领域有 41 所;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球前 200 名的中国高校只有 3 所。
事实上,整个东亚地区高等教育沿循西方大学模式的发展进程也受到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极大影响。东亚诸社会都在与西方大学模式的碰撞方面经历了相似的困难。例如,日本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窘境。然而,纵观世界,在西方大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几百年间,很少有除东亚之外的其他非西方社会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因此,我国及其他主要东亚社会的成就具有世界性意义。如何将本土文化传统与欧美大学模式融合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认同,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顶尖高校面临的文化使命。实现这一文化使命极有可能推动一种新的大学模式的产生,不同于西方主要大学中的单一文化现象,将以二元甚至多元文化为其最主要特征。践行这一文化使命也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一场文化试验。
尽管全面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但在我国顶尖大学内已经出现了较为清晰的中西高等教育理念有机结合的迹象。
(摘编自杨锐、李梦洋《中国顶尖大学的文化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大学要解决自身的文化认同的问题,必须先对知识的意义做出准确判断。
B. 建制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不一致,造成我国大学长期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
C. 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未能调和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以致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D. 只有形成新的大学模式,中国高校才能消除文化认同的纠结,实现文化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切入,接着转入谈论我国大学文化认同的话题。
B. 本文先揭示我国高校文化认同纠结的根源,再指出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重要性。
C. 文末说中西文化融合之路是曲折的,是基于前文对中西大学文化传统差异的比较。
D. 对于东亚的高等教育,本文从经历过的困难、现有成就及其原因进行梳理探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说西方大学较少有中国大学那样的文化认同纠结,应与现代大学建制于西方有关。
B. 相比于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能体现文化传统,也更易受其影响。
C. 西方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成就比中国大,主要是因为西方大学单一文化现象突出。
D. 从东亚地区高等教育已取得的成就,可以乐见我国高等教育在中西文化融合上的前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水画透过色彩浓淡的铺陈,就能显示出意境;有时千山万水,层峦叠嶂;有时风强雨急,枯枝败叶……这些不都像是人生的写照吗?
请以“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话表现李煜是“吟咏词句的高手”。要求:表达准确、连贯,恰当引用词句,不超过70字。
一部《南唐二主词》,让我认识了李煜。他是不称职的君王,却是吟咏词句的高手。
请为下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字。
东二环与北二环交叉口附近的银领时代花园小区10号楼2单元内,传出“着火了,快下楼”的呼喊声。从21楼冒出的浓烟迅速蔓延开来,很多居民来不及穿上外套,就仓促跑下楼。直到消防车赶到,大火才被扑灭。据悉,引起火灾的是停放在21楼的一辆电动车。事后,记者从消防部门获悉,因电动车在楼道里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且有增长趋势。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午时分,暖阳高照。风轻云淡,水波漾漾,鱼帆点点,白鹭行行,不时有快艇往来,亦有渔舟穿梭。但见此岛染黄、彼岛黛青, 群山葱茏,美不胜收。
A. 波光云影抢入眼帘,渔樵云鸟栖隐出没
B. 渔樵云鸟抢入眼帘,波光云影栖隐出没
C. 波光云影栖隐出没,渔樵云鸟抢入眼帘
D. 渔樵云鸟栖隐出没,波光云影抢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