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抒己...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②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③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我们一定要白头偕老

④这场球赛,我们班就要获胜了,同学们在旁边呐喊助威,信誓旦旦

⑤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⑥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④⑤⑥    D. ②⑤⑥

 

D 【解析】试题分析:①二三其德:三心二意而没有一定的操守。德:品德、德行。此处感情色彩不当,也不合语境。②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使用正确。③白头偕老:夫妻共同生活到老。此处对象不当。④信誓旦旦:誓言说得极为真诚可信。此处不合语境。⑤匠心独运:形容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此处使用正确。⑥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此处使用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杨丽萍用优美娴熟的舞姿、顾盼生辉的眼神,塑造了美丽而活泼的金孔雀,使之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B.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不仅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也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

C.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关注民生,笑侃时事,幽默语句和夸张动作出神入化,常常引得观众鼓掌、欢呼。

D. 网络的虚拟之所以有无尽的吸引力,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你能隐藏身份,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忆”字点明是回忆从前,“中秋”扣题,同时点明时间,“丹桂”和第二、三句的“花” “月”意象写出了环境:皓月当空,桂花飘香。

B.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与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杯中无酒、身边无人的无奈。

C. “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 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D. “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 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E. 这首词上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阴湿;而下阕则写赏月不得, 用拟人手法写出酒杯和歌声的淡定反衬自己的忧愁。

2.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蜀道难》

(2)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秋兴八首·其三》

(3)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5)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劝学》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徒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君,太子几废           夫人之力不及此

B. 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然,吾念之欲如         寡人之过也

D. 周昌谢病不朝见         击沛公于坐

2.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周昌:“周昌,木强人也。”意思是说周昌是一个像木石一样刚直、倔强的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周昌“刚直、倔强”的一项是

①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周昌廷争之强

③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④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⑤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 ①②⑥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昌早年追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的斗争,屡立战功,官职也因此一再升迁。其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包括皇帝、大臣在内,人人都敬畏他。

B. 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和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C. 周昌的刚强、正直可谓人所共知,人人敬畏,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结果,反而受到排挤,就连原先感激他的吕后,也对他百般刁难和迫害。

D. 用“期……期……”的口吃声来描写周昌反对另立太子,以表现他的憨直和因愤怒而口齿不清的特点,司马迁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4.翻译下列句子

(1)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