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守素,济州任城人。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守素,济州任城人。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迁供奉官,领承天军使。乾德中,为引进副使,从王全斌伐蜀,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蜀平,擢判四方馆事。以两川余寇未殄,虑致骚动,再令守素入蜀经略诸郡,分兵以防遏之。

开宝中,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因致扰乱,命守素驰往抚喻。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

开宝三年,命为剑南十州都巡检使,东上阁门使郭崇信副之。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

太平兴国三年夏,河决荥阳,诏守素发郑之丁夫千五百人,与卒千人领护塞之。是秋,梅山洞蛮恃险叛命,诏遣守素率诸州屯兵往击之。值霖雨弥旬,弓弩解弛,不堪用,明日,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木为弩。及旦,贼奄至,交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平其巢穴。先是,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反侧以定。岁满,为西京巡检使。秦王廷美以事勒归私第,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

淳化中,夏帅赵保忠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为寇,且求援师。诏守素率兵复屯夏州,未几,又徙石州,以老病上疏求归本郡,从之。三年,卒,年七十一。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凡断大辟狱,虽罪状明白,仍遍询僚寀,佥同而后决;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微警之。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守素久次不迁,殊无陨获意,时论以此多之。

(选自《宋史·翟守素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往来驰告军事为职                          往来:来回

B. 因致扰乱                                    扰乱:搅扰

C. 弓弩解弛,不堪用                            不堪:不能

D. 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            交通:交往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B.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C.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D.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翟守素得到重用:曾入蜀经略诸郡,做剑南十州都巡检使,奉命守塞黄河,率军平定梅山洞叛乱,率兵屯夏州等。

B. 翟守素办事讲究方法:戎人争地守素驰往抚喻,辨其曲直,戎人悦服;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翟守素得其书讯数百封焚之。

C. 翟守素为官有政绩:秦王赵廷美因事被勒令回私第,洛阳岁旱艰食,多盗,担忧赵廷美乘机作乱,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

D. 翟守素淡泊名利,被人称赞:新提拔的晚辈官职多至节度使或元帅,而守素久次不迁,他一点不觉得失意,时论以此多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

(2)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微警之。

 

1.B 2.B 3.C 4.(1)开宝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宋朝见,皇帝命翟守素护卫诸司供帐,在郊外迎接慰劳 (2)他对下属有过失不当面驳斥,必定趁着公宴时援引与此相类的往事说明他们的过错,用以稍稍警诫属下。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因致扰乱”意思是“因而导致骚乱”,所以“扰乱”是“骚乱”。注意“扰”就是“乱”的意思。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守素(人名)”“朝”“内职”“年”“性”“众”“治绩”,虚词“所”,再结合本句意思:翟守素历事四个朝代,连续任内职五十多年。他性格谨慎,宽厚仁义,能容纳众人,所到任之处有政绩。句子可以断开为: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故选B。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担忧赵廷美乘机作乱”无中生有。原文是“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并没有提及“担忧赵廷美乘机作乱”一说。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

周汝昌

《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

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谦,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其实这是看错了。试看: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 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 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 四、“试才题对额”——宝玉 五、“才选凤藻宫”——元春 六、“才华阜比仙”——妙玉。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

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

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这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

“才”,从汉字造字学来讲,它是植物生长而未成待展的意象——有如“半木”之形。而“华”即生命的升华,在植物表现为开花,在人则表现为“才华”。而才华者,在农工则为良耕巧匠,在士子即为诗圣文宗,在妇女亦必心灵手巧,针黹皆能。此在古时,势所定才,“贵”“贱”分途,男女异致,而“才”的本质(体性)却是“其致一也”。

《红楼梦》首标一字曰“才”,其故在此。

有才者,必有情,“才情”一词,紧系两者,是以曹雪芹又曰其书“大旨谈情”。

那“微善”的善,又当何解呢?

“善”的包容量也十分广博,但,通俗地讲,它的主意义在于品德——品德与才情,正是我上文所标明的两大主脉。两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亦即“鉴定”人的超标准尺度。

简单地“区分”:才属情,善属性。

孟子主性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是为旧时启蒙教材的第一义。《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在曹雪芹书中竟两次分引过,堪称特例。贾宝玉公然宣称:除“明明德”外无书!

从这一点来看,曹雪芹所称于那些“闺女”(一干裙钗,异样女子)者,也应是“善”在性地心田——至少是以品德为主,而其他材具技能居次。

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为的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而其所传,不离“才”“善”两端。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可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  

(节选自《新华文摘》)

1.下面对文中“小才微善”的“才”的概念的理解,切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才”就是指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它包括文才、诗才、理家才等。

B. “才”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C. “才”是“天之才”“地之才”“人之才”的统称,它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

D. “才”指的就是与“天之才”“地之才”相对并列的“人之才”它融“天之才”“地之才”之精华于一身而具“性灵”特点,常常表现为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家曹雪芹弘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和杰出的才情灵慧融汇聚合,促成了他的伟大“文化小说”《红楼梦》的诞生。

B. 《红楼梦》中的“才”包含广博,但因书中所写的人物之才多为“文才”“诗才”,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才”等同于“文才”“诗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C. 《红楼梦》中女娲所炼“无才补天”的“通灵”之石,就是后来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

D. 在《红楼梦》中,“才”与“情”紧密相联,有“才”必有“情”,如林黛玉集才与情于一身,而“善”则属“品性”,是人的品德的主要内容,如贾宝玉对晴雯、袭人。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深厚弘广的文化和杰出的才情灵慧一直未能在同一作家身上兼具,所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前未产生伟大的“文化小说”;这之后,如果有作家兼具这两个素质,就必定能创作出类似《红楼梦》的伟大“文化小说”。

B. 作家曹雪芹不但深谙中华文化之精髓“才”与“善”,而且在其作品《红楼梦》中,非常鲜明地以此为主题,从而使读者很容易看出小说“才”与“善”这一贯穿全篇的主题思想。

C. 小说《红楼梦》表面只写“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实际全书深蕴丰厚广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称其“文化小说”,名实相符。

D. 除《红楼梦》外,中国古典小说再无第二部“文化小说”,原因就是那些小说既无多少中华传统文化因子,更没有扣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写。

 

查看答案

下面几个句子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A. 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

B. 迎春、探春、王熙凤、林黛玉

C. 迎春、林黛玉、王熙凤、李纨

D. 探春、李纨、林黛玉、王熙凤

 

查看答案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大批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 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查看答案

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_________________,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 ②乌裙 ③月白背心 ④脸色青黄 ⑤眼角上带些泪痕 ⑥蓝夹袄 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 ⑥③②①⑤④⑦    B. ⑥⑤④⑦②③①

C. ②⑥③④⑦①⑤    D. ②③⑥①④⑦⑤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句中空格处最准确的一项是

(1)“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_____________的说。

(2)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__________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3)“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__________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4)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__________的神色。

A. 简捷  偶尔  精采  悲哀    B. 简洁  偶尔  精采  悲苦

C. 简洁  偶然  光采  悲苦    D. 简捷  偶然  光采  悲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