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窈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读dí,相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 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 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待以宾礼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

B. 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 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 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 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 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 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 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 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 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6.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1.C 2.D 3.B 4.D 5.曹彬笑着说:“李煜一向懦弱没有决断,一定不能自杀。”李煜君臣,最终赖以保全。 6.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如解释为“参与,加入”,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前面太祖说“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意思是“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做宰相”,那么后面“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应是“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预”应解释为“预先”。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D项,“彬之总师也”,“之”,结构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上临哭之恸”,“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项,两个“所”都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C项,两个“何”意思都是“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洞仙歌

北宋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①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

B. 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

C. “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D. 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2.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

A.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B.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D.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3.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_______,吟赏烟霞。(《望海潮》)

(2)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定风波》)

(6)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7)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

(8)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荼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荼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荼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对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鳞次栉比:      “栉”读作zhì       鳞次栉比的意思是形容房屋等密集。

B. 养气颐神:      “颐”读作         “颐”的第二笔是竖折“∟”。

C. 更迭:         “迭”读作diē       “迭”的意思是屡次。

D. 棘手:         “棘”读作zhé        棘手的意思是形容事情难办。

2.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 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和加速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空前发达。

C. 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 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 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 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 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 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 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 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乃使其从者衣褐”的“衣”与“左右欲刃相如”的“刃”都是名词作动词。

B. “宜皆降之”的“降”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的“奇”都是意动用法。

C. “求人可使报秦者”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的句式不同。

D. “未之有也”与“而君幸于赵王”的句式不同。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十五城请易璧          汉亦留之相当

B.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精思傅会,十年

C. 秦王与群臣相视嘻        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D. 相如持璧却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