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雨燕,曾是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雨燕,曾是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但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一再减少。近年来,随着生态理念的大力弘扬、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雨燕又再度翱翔于北京的天际,栖息于市井的檐壁,数量开始回升。

燕子,从来都是与人亲近的自然风物,也凝聚着文化韵味。从“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看出,燕子既是风景的点缀,也是情感的慰藉。北京雨燕的意义,也不只是城市的风景,更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体现着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摘编自《一座城与一群燕子的“血脉相融”》)

材料二:

北京一共有多少只雨燕?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雨燕仅存3000只左右。然而,在半个世纪前,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漫天飞舞的雨燕与古老的北京城“血脉相融”,难分彼此。1965年6月,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沿着紫禁城的护城河骑车慢行,一路发现了近400只雨燕。1966年,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还在北四条读小学,他清楚地记得,校舍周围生活着数百只雨燕,不时就会错飞进教室。在老北京的记忆中,从天坛到太庙,从故宫到雍和宫,从北京的城楼、箭楼到颐和园的八方亭、东宫门,雨燕成群结队围绕着建筑飞翔,形成鲜活的古都风貌。

(摘编自《北京雨燕为何濒临消失》)

材料三:

1870年,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一只雨燕标本,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ApusApus pekinensis,意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北京雨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北京中轴线上活着的文化,居住在高大的皇城中,用飞翔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万只昆虫,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也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庆幸的是,这群机智又顽强的生物,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重新焕发了生机,

(摘编自《伴城而栖的雨燕》)

材料四:

据统计,一对十天左右的幼鸟每天由亲鸟喂给的昆虫有248只,孵出二十天的幼鸟所吃的虫数可达3675只,快出巢时为6927只,一只衔虫育雏的成鸟,在嘴里就发现了281只昆虫,其中有蚊三只,小形蝇类46只,蚜虫22只,虻类4只,蜘蛛1只,蝽象34只,浮尘子171只。所食昆虫除极少数益虫外,均为害虫,足见雨燕在消灭有害昆虫方面,对人类的益处是很大的,

(摘编自科普读物《雨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理念的缺失,保护措施的不力,使得北京雨燕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锐减。

B. 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雨燕前后数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告诉人们,漫天飞舞的雨燕曾经是古都的鲜活风貌。

C. 生活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雨燕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有着重要意义,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也起着重要作用。

D. “北京雨燕”对人类益处很大,其所食昆虫绝大多数为害虫,单是孵出二十天的幼鸟所吃的害虫便已数量可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雨燕是北京的风景,也是北京人的情感慰藉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也体现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B. 北师大教授张正旺2001年公布的北京雨燕统计数据,很难使人们形成北京雨燕与古老北京城血脉相融的认识。

C. 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雨燕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一定会超过原有规模,并重新成为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

D. 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育雏的成鸟的嘴里就有281只昆虫,能够满足一只十天左右幼鸟天所需的食物量。

E. 人们认识到北京雨燕在消灭害虫方面作用巨大,因此加大保护力度,使雨燕再度翱翔北京天际,重现当年古都风貌。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才能重现北京雨燕与北京城“血脉相融”的胜况。

 

1.C 2.AB 3.①要认识到雨燕种群数量减少,栖息地一再被挤占这一令人担忧的现状。②大力弘扬生态理念,认识到雨燕对维护生态平稳的作用,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③加大保护措施,切实保护雨燕的栖息地,增加雨燕数量。④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与保护雨燕物种之间的矛盾。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缩小了范围,原文说的是雨燕“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也有着重要意义”,并非只是“生活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雨燕”。 2.试题分析:C项,“雨燕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一定会超过原有规模”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说“近年来,随着生态理念的大力弘扬、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雨燕又再度翱翔于北京的天际,栖息于市井的檐壁,数量开始回升”。D项,“能够满足一只十天左右幼鸟一天所需的食物量”不当,原文说“一对十天左右的幼鸟每天由亲鸟喂给的昆虫有248只”,可见,281只昆虫能够满足两只十天左右幼鸟的食物量。E项,“人们认识到北京雨燕在消灭害虫方面作用巨大,因此加大保护力度”强加因果。加大保护力度是因为雨燕数量减少,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 3.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一中,雨燕“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一再减少”,可提出应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保护雨燕的之间的矛盾,要认识到雨燕令人担忧的现状,采取保护措施,切实保护雨燕的栖息地;由材料三“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万只昆虫,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也有着重要意义”,可概括出应大力弘扬生态理念,认识到雨燕对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药罐子

陈枯朽

村人药罐子,杨氏,身材矮矬,头大脖细,脸白皙且微麻,手长腿短,肢体搭配不甚匀称。起初有名有字,但因长年喝饮自制之草药,故而得此外号。

药罐子稍通文墨,曾在镇上草药铺当学徒,因私受宴请,坏了药铺规矩,站柜仅三年即被开除。临行那天,掌柜的塞给他一本《本草纲目》,嘱他好好研读,必能惠及于人。

他回村后务农,每与人谈不离草药,所唱者不离汤头歌,所饮者亦不离汤药。他说,凡天地间万物,皆能入药,就看能否对症;凡人世间杂病,皆可医治,就看能否对药。所以,他主张,不治之症,可尝百草,万一有一味对症,岂不白捡一条命。他还说,防病比治病重要,无病时吃药比有病时吃药更有效。他家厅堂的八仙桌上,总搁一把陶壶,壶内储满药汤;他家后厨,紧靠灶旁有一个自制的铁皮炉子,炉内炭火终年不熄,罐里整天咕噜个不停,药香散出,半村能闻。

一年春耕,村头的二秃子下田时脚肚子钻进一条蚂蟥,大伙见状都慌了手脚,不知如何处置,二秃子更是坐在地上大哭。正在旁边采草药的药罐子循哭声赶到,从扁担伯的腰间抽出长烟斗,拧下铜头,拗一根细草杆一通一抽,把草杆上的烟油捋下,涂抹于患处,不一会,一条蚂蟥缓缓地从创口退出,落到地上。舒了一口气的二秃子捡起一块三角石就要砸碎蚂蟥。药罐子止住说,蚂蟥好药材,消肿解毒灵验得很,说罢摘片树叶将蚂蟥一包,转身对二秃子说,将树叶烧成灰,敷在伤口上预防感染。

邻村的长鼻叔得了水肿病,到镇上济世堂问诊,带回几服药喝下不见效,躺在床上等死,听得药罐子的医名,便差女儿菜花来请。药罐子径直进卧房,支开菜花,让长鼻叔脱光衣裤,从眼睑、头面、四肢、腹背、足胫一一查看,并用手轻按浮肿处,问明症状,回到厅堂,向菜花要来济世堂开的药方,就在八仙桌上仔细研究起来。已情窦初开的菜花忙前忙后,一边沏茶续水,偶尔还瞟一眼药罐子,觉得他相貌确实不招人喜欢,甚至有点怪异,但做事有条有理不紧不慢的脾气却令人信任。她曾听人说过,人不可貌相,奇人异相之类的生活经典,觉得眼前的药罐子似乎就是位奇人,想着想着便又多看了他几眼,这时,药罐子拍拍处方对菜花说,济世堂把阳水当阴水治,只知健牌,不知温肾,差点误了大事。

菜花眼睛一亮,问:“俺爹有救?”

“有救,只要在原来的方子上去掉三味药,再加上三味药,不出一月,你爹就能下地干活了。”药罐子满有把握地说,

“那敢情好,如果那样,你就是我家的恩人哪。”菜花一激动,死死地抓住药罐子的手不放,生怕他一走,老爹就有危险似的。

药罐子隔三差五会到邻村查着长鼻叔的病情,有时按按长鼻叔身上的浮肿,有时坐在床边开导长鼻叔放宽心,有时也调整几味药。每次去,菜花都热情招待,果然不出所料,水肿病缠身的长鼻叔在药罐子的精心医治下起死回生。他逢人便夸药罐子医术高明,是扁鹊再世,华佗再生,甚至怀着报恩的冲动打发媒人来提亲,许诺一分彩礼都不要,愿将菜花许配给药罐子。

药罐子婉拒道:

“菜花是个好闺女,如果没有医患这一节,我会答应这门亲事,但现在不合适,我给你看病,你把闺女送给我,这算哪门子事?不被人截脊梁骨才怪呢。”

一年夏天,村尾麻婶找药罐子讨草药。她见药罐子和衣仰躺于床上,眼睁着,嘴半张着。肢体僵硬,知道大事不妙,吓得迈不开腿。

药罐子幼年失怙,吃百家饭长大,又未曾婚娶,仅孤身一人,家门自然冷落,但因悬壶济世多年而德被乡里,丧事因而极具哀荣。长鼻叔给药罐子擦洗身子,更换寿衣寿鞋,还捐出自已的寿材。菜花披麻戴孝守灵三天三夜,哭得像泪人。村人则主动筹备了香烛、纸钱、长明灯等一应物什。出殡那天,村中青壮轮流抬棺,送葬者男女老幼三四百人,绵延数里,铳炮也响了一路。草药铺掌柜致悼辞,情真意切,济世堂头牌老中医亲题墓碑曰“药罐子之墓”,宇迹苍老古拙。

药罐子享年四十有二,死因不甚明了。但据长鼻叔说药罐子通体发黑,怀疑死于草药中毒。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采用肖像描写,细致、传神,特征明显,形象突出;同时交代了药罐子外号的由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想着想着便又多看了他几眼”,寥寥数语,情窦初开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C. 药罐子当学徒时,因私受宴请坏了规矩被开除,死时获得头牌老中医题碑的殊荣,说明其因牢记教训谨守行规而获得同行的尊敬。

D. 小说语言文白相间,质朴生动,富有表现力,乡士气息浓厚;也与药罐子稍通文墨且为草药铺学徒出身的身份相吻合。

2.小说中的药罐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写药罐子使患水肿病的长鼻叔起死回生,这一情节是否合理?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国豪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通用语言”是一个法律术语,主要是从语言功能角度说明“普通话”的使用范围,着重强调其在国内的“通用性”。由于这一说法较长,口语称说不便,一般人就将其简称为“国语”,这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些规定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政策,“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是我国民族关系和语言关系的重大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之所以没有沿用19 世纪末引入的“国语”这一概念,也从来没有指定“官方语言”,就是从这一重大原则出发的。

“国语”这个概念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它是某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成或者刚独立时,用来指称国内主要民族语言的,是从语言地位规划角度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揭示的是这种语言的政治地位。“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主要是从语言使用功能角度提出来的,主要揭示的是语言在国内的流通度和使用问题,两者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世界上有近一百个国家使用“官方语言”“国语”说法,其中大多是殖民地国家,他们在独立时,由于国内民族成分复杂,又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人口比例占绝对优势,不得不采用殖民国家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并为了安抚国内主要民族,将国内主要民族语言同时确定为“官方语言”或“国语”,如印度、新加坡、南非、巴西等,世界上有更多的国家并不明确“官方语言”“国语”,尤其是一些大国,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他们并没有通过法律手段指定英语的“国语”“官方语言”地位,而是遵从语言实践和语言习惯。

总之,从我国民族关系、语言国情和传统习惯来看,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说成是“国语”和“官方语言”,而应以《宪法》和我国法律法法规为准绳,遵从语言实践和语言习惯,从语言功能和使用角度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作用。

(摘编自戴红亮《不宜将国家通用语言称作“国语”“官方语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通用语言”是从法律的角度着重强调“普通话”的使用对象和“通用性”。

B. 我国没有引入“国语”一词,目的是体现各民族及其语言文字完全平等的关系。

C. “国语”和“国家通用语言”内涵的差别在于,前者揭示地位,后者则表明功能。

D. 世界大部分国家没有使用“国语”这一说法,这些国家主要是一些英美大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从法律角度、民族关系来厘清语言概念,彰显了立足法治的论述立场。

B. 选文列举世界各国对“国语”这一说法的使用情况,意在明确概念的内涵。

C. 选文对比分析国内外使用“国语”说法的不同情况及原因,有力支撑了观点。

D. 对语言概念的使用错误,选文先指出危害,再逐层分析,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独立国家民族单一,就没必要区别“国语”和“国家通用语言”了。

B. 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数少,流通范围窄,因此难以成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C. 把“国家通用语言”简称为“国语”,会因带有歧视性而产生民族间的矛盾。

D. 如果一个国家有“国语”的说法,表明该国中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是不平等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一只杯子中盛着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一只杯子中盛着果汁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果汁;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部分,组成一个排比句。

我们可以阅读《荀子》,体会他的睿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年一叹读韩愈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鰐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为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⑤之二,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⑥这里必需说明的是,这是韩愈在任八个月内的政绩。不知是他的时运不济,还是唐宪宗余怒未消,也许是二者兼有之故吧,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做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⑦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⑧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一句民俗谚语,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三段写了许多其他的贬官者,作者有什么用意?

3.结合全文,说说韩愈一生有哪些成就。

4.文章第七段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5.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