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我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 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不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2.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1.C 2.①生动揭示“爷爷”的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3.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要帮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A项考核情节的作用,B项考核句子的含义,C项考核语言的风格,D项考核艺术手法,其中C项“情感饱满”“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本文主要一揭示道理为主,叙事上就是顺序的方式。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作品的情节结构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情节,然后从结构、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首先早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然后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这些生动地揭示“爷爷”的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从结构上看这些情节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能够获得蓬勃发展,这是可以预见的。

B. 近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断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C. “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的事实,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D. 在规范高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比西方文明更为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B. 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 本文写到了作家韩少功的假设,是为了强调人工智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D. 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乐观和期望,同时态度又比较谨慎。

B. 一些综艺节目为博取观众眼球,人为渲染一种人机对立的紧张气氛,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C.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行将到来,对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应该提上日程。

D. 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它永远会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共识。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 洎牧以谗诛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思厥先祖父 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 ③④⑥    B. ①⑤⑦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多于南亩之农夫”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B. 此项王也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则遣从事一少牢告庙

B. 庄宗受藏之于庙                          言有尽情不可终

C. 嬴而不助五国也                          尔三矢

D. 无忘乃父之志                          惟恐非梦,又惟恐其是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