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人与井 夏一刀 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人与井

夏一刀

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

瞎伯有事没事最喜欢到黑牛家里去,拉拉家常、谈谈天,喝一杯黑牛采制的清茶。

瞎伯说,黑牛,你晓得吧,我们村里以前有一口老井的,叫善卷古井。

黑牛说,晓得晓得,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说是一个叫善卷的古人,他看到春夏天枉水河河水浑浊,人们喝了就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是吧?

瞎伯说,善卷是神仙下凡呢,什么都懂。他对乡里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好,和气得很。本事很大,皇帝都要向他求助,问他治理国家的办法!

黑牛笑道,瞎伯,你讲得神气活现,好像见过他一样。

瞎伯说,我没见过善卷,我见过他挖的井呀,那时的井台用桃花石砌的,周围又用桃花石铺了地面。我和小伙伴们在孤峰岭上砍柴,口渴了就跑到井边,趴在井边咕噜咕噜喝水,那水真甜呀。

黑牛说,瞎伯,你今天总讲井呀井呀干什么呢?

瞎伯不做声,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布包,黑牛,我这里有一万多块钱,你帮我请人打一口井吧!

黑牛急了,瞎伯!你攒几个钱容易吗?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要打一口井干什么呢!吃水还是我来帮你挑呀!

你别管,黑牛,我就想再尝尝古井里的水,我要你打你就打。

瞎伯把话说得很坚决,怎么劝阻都没用。黑牛只好说,那好吧,瞎伯。

第二天就开始打井了。瞎伯用导盲棍点点戳戳到一个地方说,黑牛,这地方就是老井的位置,就在这儿掏吧。

挖了三天,就传来了黑牛兴奋的喊叫声,瞎伯,真如你讲的,一下就挖到了老井,才下去不到二十米,就出了水呢。

瞎伯急急忙忙敲着棍子来到井边,黑牛,快舀一瓢给我尝尝。

黑牛舀了一瓢水给瞎伯。

瞎伯喝了一口,含在嘴里,久久地品着。

瞎伯摇了摇头,黑牛,你欺我是瞎子是不是。这是孤峰岭上的山泉水。

黑牛说,我骗你干什么?不信你丢一个石子下井试试。

瞎伯果真摸了一个小石子丢下了井。听到扑通一声水响,瞎伯笑了。

瞎伯说,黑牛,你帮我把其他的乡邻都喊过来一起吃晚饭吧,要庆祝呢!

太阳一偏西,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来的人都给瞎伯道喜,瞎伯乐得白胡子一抖一抖。

这个黄昏,瞎伯的小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菜每家都带来了一些,合在一起,满满一大桌。

男人喝着德山老酒,女人也喝,瞎伯也端起了酒杯。

瞎伯说,黑牛,井打好了,剩下的钱你去买一些管子,一家一家把水抽过去。

大家说,瞎伯,剩下的钱你自己收好,买管子每家自己管吧。

瞎伯说,黑牛,我十几岁就瞎了,这辈子全靠你们这些乡邻照顾,要不,我这瞎老头哪有这么好的日子!我不能忘本哪,就做这么一点点好事,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吧。我晓得我的日子不多了,我走了,麻烦大家把我埋进土就行,不许用太多的钱,黑牛,你要是不依我的,我就在你梦里来找你。

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一边举杯干酒。

瞎伯也许醉了,睡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起来。

黑牛从屋梁上爬了进去。

瞎伯已经睡了过去,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把瞎伯抬上了山,黑牛用瞎伯留下的钱请了一个专业打井队。打井的人用洛阳铲在新井三米远的地方探到了老井的位置。

一层一层的土起上来,露出了古老的井壁。再往下,堵住的泉眼打开了,清亮的水涌上来,水花翻开着,像一朵一朵百合。

黑牛从开始打的井里起上来一只盛水的大木桶,这是蒙骗瞎伯的。然后,从古井里打上来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围在井边的乡邻都屏住呼吸,抿了一口。

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看似突兀,但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瞎伯跟黑牛讲了那么多关于善卷的故事,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跟善卷差不多,他也是会为大家谋福利的人。

C.因为瞎伯见过那口古井,所以他根据自己的记忆用导盲棍点了一个地方,黑牛在那里打出了甘甜的井水。

D.瞎伯用自己的钱为村里人挖了口井,大家都来给瞎伯道喜。当瞎伯要用自己的钱给大家买管子通水时,被大家拒绝了。

E.瞎伯虽然去了,但他是满足的,他虽然感觉黑牛递给自己的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好,但总算还了乡邻们一份情。

(2)小说中的瞎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黑牛为什么开始不用瞎伯的钱打井,而在瞎伯死后又用他的钱打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以“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D黑牛起初并没有用瞎伯的钱打井。B“因为他认为自己跟善卷差不多,他也是会为大家谋福利的人”错,他是想向善卷学习,做一个像善卷那样为大家谋福利的人;C“黑牛在那里打出了甘甜的井水”错,从原文看,黑牛在开始打的井里只是放了一只盛水的大木桶,并不是真正打出了井水;) (2)①生活节俭。自己节衣缩食,积攒了一万多块钱。②知恩图报。他知道全村的人对他好,所以他要用自己积攒的钱给大家打一口井,并且用剩下的钱买水管。③重感情。与村里人感情很好,爱到黑牛家坐坐,请村里人吃饭等。④坚定执着。他攒了很多年钱,就是想为村里人打井;黑牛不想用他的钱打井时,他坚持自己的想法。 (3)第一问:黑牛以前不用瞎伯的钱打井,是因为他认为瞎伯攒钱不易;而瞎伯去世后,他用瞎伯留下的钱打一口井,是为了满足瞎伯一个心愿,并让人们记住这个善良的老人。第二问:作者这样写,既突出了瞎伯的品质,又表现出黑牛内心的淳朴,相互映衬,升华了主题。 (4)①从人物方面来说,甜甜的、润润的井水,既是从老井打出的水的真实味道,也是瞎伯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还包含着乡邻对瞎伯的怀念之情。②从主题方面来说,以对井水的感受结尾,突出了这里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③从情节方面来说,收束全文,耐人寻味。 【解析】试题分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狂狷    徐怀谦

狂狷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至圣先师”孔子对此早有论述。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但他对狂狷没有丝毫的贬义,为什么?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狷者的形象。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虽然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国教,但他生前周游列国时,饿得脸上呈菜色,“累累如丧家之犬”,是一个彻底的现状下的失败者,于是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除伯夷、叔齐之外,较早的狷者还有不要尧的天下的许由,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的介之推等,但总起来说,这样的狷者并不多,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都缺少狂的一面。既狂且狷,是后世出现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贽、徐渭等人。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

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代价。

清人叶燮论诗,说诗人须具才、胆、识、力。做一个狂狷者,同样需要这些本钱。第一个本钱就是才,而且须是大才。古人说“恃才傲物”,这是有道理的,没有才,想狂也狂不起来。咳唾珠玉的钱钟书则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也懒得去拜访。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609年的唐宋两代才不过出了八大家,但是60岁不足59岁有余的李敖却是以一当八,早已超过古人今人。”

光有才,若没有胆、识和力,不过是个才子而已。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的。这身铮铮傲骨便是由才、胆、识、力经多年磨砺、淬火、凝铸而成。当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是迥乎不同的。

今天,我们饭后闲谈或写文章论及狂狷的时候,当然觉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处当世却是并不轻松的,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马昭的刀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叹“行路难”。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于1970年和1 982年两次被捉入狱,前后近十年之久。令人称奇的是,在遭受苦其心志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他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狂态丝毫不让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衡。

狂狷与杀头有时是划等号的,这一点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文人中居然形成了一个狂狷的传统(尽管为数不多)?只能用老子的话解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谁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东西存在,那就是道义、真理。

狂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究其实,却是一种本真。只是这种本真,在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实面前,就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比如,李敖就说:“我是真人,一切以本色相见。”他的这种本色,在“集体逃避现实”的台湾知识分子中间,就显得狂狷味十足。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虽是真理的化身,在当时却被定为异教。

说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学不来的。我们不必担心狂狷会成为一种时髦,也不必像呼唤崇高、呼唤圣洁一样呼唤狂狷。一个社会,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果没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摘自《华章》杂志)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狂狷者表现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他的思想也不被各国的君王所采纳,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他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B. 钱钟书看不起司马迁、韩愈;在“文革”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他据理力争,甚至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

C. 死在司马昭刀下的曹魏名士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不得不慨叹“行路难”的李白也曾“天子呼来不上船”。

D. 名士祢衡被曹操轻慢,充当一名鼓吏,他当着满朝文武赤身露体、击鼓大骂曹操,借此发泻,最终死于曹操的计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狂狷者,都有着一身铮铮傲骨,不但要有才,还要有胆、识和力。

B. 中国文人形成了狂狷的传统,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都不害怕死亡。

C. 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但他在遭受“皮肉生涯”之后,仍然保持着狂狷之态。

D. 狂狷是本色,不会成为人人追求的时髦,也不需要大力提倡与呼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狷者的铮铮傲骨虽然会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B.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他认为狂狷是逼出来的,所以孔子并不认同狂狷。

C. 当代社会狂狷者很少,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是李敖。究其原因,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出代价。

D. 狂狷者的本真却被小人、奴才、和事佬、贪官污吏等视为异端,会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而登山亦如人生,综合考虑三类人“登山”的判断,面对人生,你有何思考?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近来,广场舞大妈和年轻人争夺锻炼“地盘”发生冲突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 大妈们年龄大,身体素质肯定差,锻炼对他们来说更有必要。也有人认为,小区内跳广场舞势必造成噪声污染,干扰居民生活。其实这些冲突的背后暴露的是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紧缺。据了解,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公共资源空间的规划,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争夺地盘”的闹剧。

①年龄大不一定身体素质就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那么①    ,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不过,在主张“共同语言”的现代社会,②    ,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必然是用全国的各种语言甚至是世界的各种语言”。言下之意,③    。但保护难度大,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任由方言消逝,如何保护才是关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拙荆林氏,与鄙人风雨同舟二十载,既为爱侣,更为挚友。

B. 鄙人不不才,所述不过一孔之见,但还是请各位洗耳恭听。

C. 感谢您一直以来的照顾,千言万语,全部写在了我惠赠你的诗里。

D. 承蒙您的厚爱,日后如有需要,鄙人定当鼎力相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