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杏花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①。 俯窥娇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杏花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注】①炯:jiǒng,明亮。②景阳妃: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隋军攻破台城,陈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写石桥跨过空旷的水面,茅屋在清澈闪亮的溪水畔。诗中的“空旷”“清烟”以暗喻的方式写水面,形象鲜明,诗意丰满。

B. 颔联写俯看娇美艳丽的杏花,并没有觉得它本身比水中的倒影更美。此联表明诗人更爱水中之影,营造出一种空灵玄妙的韵味。

C. 尾联写水面的涟漪,将这位绝代佳人的容颜装饰弄得残破不堪,令人惆怅。“残妆坏难整”将杏花写得形象生动且富有动态美。

D. 此诗构思新颖,以“空旷”“清炯”写出水面如镜,为下文写杏花倒影之妩媚做了衬托和铺垫,并描绘了水面由静到动的过程。

E. 此诗虽咏临水之杏花,然不着一花、水字,有意避开正面描摹,而以空灵之笔写出杏花的风姿神韵,给人一种含蓄深邃的美感。

2.颈联是如何描绘杏花的?请简要赏析。

 

1.AD 2.这两句诗借用典故,以张、孔二美人喻花,生动地写出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D项考核手法,BCE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首联中的“空旷”“清炯”运用借代的手法,以形象具体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D项,“空旷” “清炯”没有描绘水面由静到动的过程,尾联才描绘水面由静到动的过程。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首先答出“用典”和“比喻”的手法,然后分析诗句“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借用典故,以张、孔二美人喻花,再答出效果:生动地写出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瑾的孤独

蒋勋

如果你看过秋瑾的照片,你一定也会觉得:怎么那么美?而且你注意一下,她的美是超越性别的,很少有人的美可以超越性别。

其实秋瑾来自一个保守的大家庭,他的父亲做官,替女儿选了一个当官的夫婿,他们结了婚,夫妻感情也很好。有人猜测秋瑾是婚姻不幸福才会去革命,其实不然,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宠爱,当他感觉到要与人分享这份宠爱时,他的梦想就出现了。

其实她还有孩子,一家和乐美满。在一个女子要缠足、丈夫可以纳妾的社会里,一个丈夫为了成全妻子的好学,愿意拿出一笔钱送妻子去日本留学,相信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丈夫。然而,秋瑾到了日本之后,视野打开了,不再是一个旧社会里封闭的女人,她认识了徐锡麟、陈天华等优秀的留学生,经常聚会喝酒、聊新的知识,并且一起加入了同盟会。在当时,同盟会是一个非法组织,加入者都抱着被杀头的准备,唯有充满梦想的人才会参加。

秋瑾到日本之后,意识到东方的女性受到极度的压抑,被当做弱者,因此她的革命不只是政治的革命,更大的一部分是她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与伸张。秋瑾在日本学武士刀、练剑,所以会拍下那么一张照片,象征女性的解放。

一个可以容纳解放女性的男性团体,也必定是开放的。可见,徐锡麟、陈天华等人都是优秀的男性,而秋瑾的丈夫也绝不是坏人。不过,秋瑾觉察到自己与丈夫在思想上已经分道扬镳,她无法再回到那个保守的社会里,所以她为自己的生命做了勇敢的抉择,向丈夫提出离婚。

秋瑾的孤独不仅在当时,甚至在今日,都鲜有人能理解。幸运的是,秋瑾还有一群可爱的朋友。这些与她把酒言欢的留学生,知道秋瑾很喜欢一把剑,便凑钱买下来送她。

当他们在小酒馆里把剑送给秋瑾时,她当场舞了一回。我不知道那张持剑穿和服的相片是否为彼时所摄,但在秋瑾的诗中记录了此事,她说:千金不惜买宝刀。原来那把剑所费不赀,耗尽千金,以至于一群人喝酒喝到最后付不起酒钱,于是秋瑾不惜把身上的皮大衣当了,要和朋友们喝得痛快,诗的下一句便是:“貂裘换酒也堪豪”。后来,这群留学生回到中国,潜伏在民间,伺机而动,随时准备革命。心思缜密的秋瑾,不但有激情,而且有理性,可谓当时回国革命者中最成功的一个。

然而,很少有人想到,离婚以后的秋瑾要面对生命里巨大的孤独感。相信她和徐锡麟之间的感情是革命,也是爱情。所以当徐锡麟冲动起义,因为没有详密的规划而失败被逮捕,并惨遭清朝官员恩铭将胸膛剖开,活活地掏出心肝祭奠时,秋瑾失声痛哭。有人劝她暂避他地,并为她联系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绝了。她不食不语,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痛同胞之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

我读秋瑾传记时,深深觉得秋瑾的死和徐锡麟有很大的关系,而徐锡麟就是当年提议买宝剑送她的人。这使我联想到,革命里有一部分的孤独感,也许是和爱情有关。在革命里纠缠的情感非常迷人,非小儿女的私情可以比拟,他们是各自以“一腔热血勤珍重”的方式,走向诗的最巅峰。

在徐锡麟死后,秋瑾的起义可以说是一种自杀的形式。

秋瑾被捕之后,受尽所有的酷刑,被逼要写下所有参与革命者的名单,她只写下一个字:秋。表示只有秋瑾一人。她顿了一下,接着写:秋风秋雨愁煞人。又是一句诗。翌日清晨,秋瑾在绍兴的街市口被处以斩刑。

她是一个在文学上、戏剧上尚且无法全面说出其影响力的女性,她也是一个传奇,历史的传奇,因为她的生命活出了惊人的自我。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与伸张意识超前;接受新思想后不被丈夫理解;黑暗的现实与革命式爱情的难言,这些因素让秋瑾倍感孤独。

B. 出于对婚姻的不满,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秋瑾冒着被杀的危险,决然加入同盟会,为中国革命积极奔走,奋斗终生。

C. 临就义前,秋瑾引用清人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作为遗言,表达了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时的悲愤心情。

D. 秋瑾的性格有如下三点:参加革命、追求解放的勇敢决绝;千金买刀、貂裘换酒的激情豪放;毅然起义、从容就义的坚贞理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秋瑾是美的,而且是超越性别的美。这是因为她追求的觉醒与解放超越了性别,她的理想与热情也远非一般女子所能比拟。

B. 秋瑾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给她包办了一场婚姻。婚后夫妻感情很好,但随着两人对现实认识的分歧增大,秋瑾留学日本。

C. 秋瑾到日本后,认识了徐锡麟、陈天华等优秀的留学生,在他们的引荐下加入了同盟会,开阔了视野,充满了对革命的憧憬。

D. 徐锡麟起义失败,秋瑾的处境变得危险。她拒绝了同志们的建议,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最后求仁得仁。

E. 秋瑾是一个传奇女子,她为中国革命传来了火种,她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影响至今仍无法全面说出,她活出了惊人的自我。

3.秋瑾心思缜密且富有理性,但她为什么在徐锡麟就义后竟然自杀式地起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气

陈雪芳

父亲打来电话,叫他务必赶回。

什么事这么急?要知道后天他就要走马上任当镇长了。虽然一个小乡镇的镇长算不得什么大官,可好孬也是个当家做主人啊!你看看那些往日不把他当回事的人,如今谄谀媚笑,镇长长镇长短,就差屁股后面长出尾巴了。想到那些人,他的鼻子忍不住抽冷气。不过话说回来,被人捧着的滋味确实够舒心。

“爸,我过一阵回,这几天忙……”

“不行,今天再晚你必须回来!”父亲的口气不容抗拒。

回到乡下已是黄昏时间。乡下变化很大,以前都是村里房屋的格式都是粉墙黛瓦的平房,如今大都变成了气派的小楼,只有自家的三间平房还是安静地趴伏在那里。屋前的老榆树似乎也苍老了不少,它伸展着的枝桠在风中频频晃动。老榆树底下一块三尺来长的青石板泛着青幽幽柔和的光。他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弓着背,在青石板上搓洗一家子的脏衣服,那块青石板因为母亲的不断搓洗摩擦变得越来越光滑细腻了。

“儿啊,你回来啦!”母亲瘦小的身影急急向他走来,“你爸在屋里等你呢!”

“妈,到底什么事这么着急?”

父亲端端正正坐在堂屋里吧嗒吧嗒抽旱烟,看见他,啪啪在脚底下磕着烟灰说:“回来了?”

“嗯,爸啥事那么急?”

父亲没说话而是指了指垂着门帘的厢房,那间房以前是他的卧室。

他满腹狐疑地撩开门帘,只见房里放着一只长五尺,宽三尺的木桶。这不是自己曾经用过很多年的澡盆吗?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爸,有什么事,您就说吧。”

“洗澡。”

“洗澡?您那么急让我赶回来就是为了让我洗澡?”他有点哭笑不得了。

“怎么?让你洗澡错了?锅里你妈已经把水烧好了,自己弄去。”

“爸,淋浴房浴缸我家里都有,我天天都洗澡的,身上不脏。要是没别的事情,我就回了,事情挺多,过了这阵我专程回来。”

说完转身往外。虽然耐着性子,语气免不了有些怨气,说实话他是真生气了,要是平常也就算了,这几天他很多事情要处理。为了赶回来,还推掉了重要的饭局。

“你给我站住!”父亲一声大喝,站了起来。“今天这澡你非洗不可!”说着父亲一瘸一拐走到锅边,把水舀进了边上的桶里。“爸,我自己来。”

他知道父亲的倔脾气又上了,只能先顺着他。

水温刚好,袅袅热气伴着木质的特有的香味蒸腾进他每一个毛孔。舒坦啊!他闭着眼睛沉醉了。一路的疲惫烦杂,多日来灌满脑子的阿谀奉承也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舒服吗?”外面传来父亲的问话。

“舒服。”

“和你家里的高级货比呢?”

“这个……似乎更舒服。”

“你看这老房,住着多舒服啊。你用的这个洗澡盆是我当年用杉树木制成的,杉树是好树呀!扎根深,旁枝少,笔直向上。再来说说你泡澡的水,这水是我们院子里的老井里的水。你还记得吗?那年大旱,所有井都干涸了,只有我们家的这口井每天都会冒出清清的井水来,硬是让全村人挨过了那个旱季。村人都说是因为老井接着地气,所以井水非但常年不干,还清澈甘甜……”

“爸,我明白了。”

洗过澡的他精神饱满地站在父亲的面前,看到儿子清澈的眼神,父亲欣慰地点了点头。

此后,他的官越做越大,但是不管多忙他还是会抽空回乡下泡澡。直到退休,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是什么力量让您一直保持清醒,终身廉洁自好呢?”他悠然答道:“地气。”“地气?”记者一头雾水,他却笑了,如晚霞般绚烂。记者一头雾水,他却笑了,如晚霞般绚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往日不把“他”当回事的人如今谄谀媚笑,“他”很不屑这些人的作为,但也很享受被人捧着的感觉。

B. 小说插叙母亲在光滑的青石板上躬背洗衣这一细节,交待了母亲天长日久的辛勤劳作,具有传统的生活气息。

C. 父亲见面第一句话只有“回来了”简单的三个字,显示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满,更显出父亲居高临下的威严。

D. “你家里的高级货”这一人物语言既是父子之间亲密无间的揶揄,同时又为下文父亲说出关于“地气”的话作铺垫。

2.小说第2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地气”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最古老的酒令当为投壶,要将特制之矢投入一口广腹大的壸中。投壶从射礼转化而来,盛行于春秋战国,《史记》中载有投壶盛况。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喜作流觞曲水之举。择一风雅静僻所在,依次安坐于潺潺曲水边,置酒杯于上流使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笔,作出诗来。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辛集序》。这种酒令,虽为罚酒手段,但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而变得不同凡响。当然在民间亦有简化为只饮酒不作诗的。南北朝时期,由“流觞曲水”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流行较盛。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得以长足发展。“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当时较盛行的是“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就是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搓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度之意。李商隐就曾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举凡世间人物、花木、虫禽、词牌、中药、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清人俞敦培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筹令。雅令,是指文人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等多种。比如字令,因汉字形体结构随意增损离合变化殊多,制成的字令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变化万千,趣味盎然,真正是考较与座者的智慧与敏捷。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

雅令是文人的“智力竞赛”,虽情趣古雅,但一般人做不来,而“通令”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比如投骰子,划酒拳,全凭运气。至于筹令,则是雅俗共赏,因是从筒中抽筹行令,故名。筹上多镌刻诗词、典故,每筹下注明饮酒对象及数量,诙谐幽默,每每令人捧腹。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行酒令的描写,妙趣橫生,宴乐无穷。

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自由选择,几经发展。这一有趣的艺术形式,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文化。

1.下列对文中“酒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

B. 酒令的产生是出于辅助酒礼的需要,后来逐渐成为了佐酒助兴的最佳手段。

C. 酒令起初形式单一,直到明清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品种变得丰富起来。

D. 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令洒宴妙趣横生,兴味无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自然喜行流觞曲水这种酒令。

B. 投壶是最古老的酒令,从中同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礼转化而来,在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盛行。

C. “唐人饮洒必为令为佐欢”,“藏钩”“分曹”“射覆”就是当时较盛行的洒令,都是以“猜”的形式来定胜负,猜错罚酒。

D. 酒令是为众人会聚畅饮美酒来助兴的,但也可能变成有的人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酒令中融人了丰富的语言和义学知识,因此参与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助于在行令过程中胜出。

B.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旬“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生动地描写了酒宴上的行令场面。

C. 清代有人将酒令分为通令、雅令、筹令,人们可以各依需要来自由选择,因而酒令在各个阶层都能盛行。

D.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再没见过酒令的出现,酒令文化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永远消亡了。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隨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一本书,深入阅读,才能得其精髄;一篇文章,沉浸其中,方能领会思想。因此,书要好好读,路要自己走。

然而,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请人来阅读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把读后的收获做成10—30分钟的录音或者视频。请人代替自己“读书”,就可以不用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这种“读书”方式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或者想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电商平台客服部的催发货流程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当客服人员接到客户

催发货信息后,应当采取的措施,不超过75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