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

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 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老人说:“可以。”

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

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

孩子说:“我叫李子。”

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

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

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我说:“那不浪费了?”

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

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有本事上来呀。”

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

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

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选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些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B. 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

C. 小说将笔墨集中到叫康枣、李子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来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

D. 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

2.“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D 2.①“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3.①明指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②暗喻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③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在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冲击下农村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尾,B项考核结构,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不准确,更重要的是写人;“衰败、荒芜”也言过其实。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我”的作用的题目,首先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答出通用效果,然后从文章的结构、主旨、形象等角度分析作用。此题从人称角度看,“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从结构看,“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从主旨的角度看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中的风分属十五国风,各以诸侯国名或地域名为称,这本身就是《诗经》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信息。无国不有其美,无国不有其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确实可以通过《诗经》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考俗尚之美恶,观政治之得失,继承和传递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于为人为事做有效的扬弃取舍。。

《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三风产生在河淇流域,真实而艺术地展示了卫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卫地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卫地又是殷商王畿故地,殷余民中的贤哲也多居于此,拥有殷商文化的精华无可置疑,这一点是卫地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开国之初卫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比其他非殷商王畿之地的诸侯国要先进发达。钱穆先生认为同为姬姓的鲁、卫两国代表了春秋宗法封建国家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两个国家在春秋史上主要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梁启超先生充分认可鲁、卫同为春秋时期文化的中坚,乃中国文明最渊浩之源泉。

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史载吴公子季札适卫,言及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感慨“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能够令国家“未有患也”的君子应该符合多重评判标准,既要有很高的个人道德修养,又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具备一定的能力,是德、才兼备之人。

卫康叔、卫武公之美名已广为世人所知,后世一直盛赞康叔之风,肯定康叔在卫地发展治理中积极有效的首创之功,卫国多君子可看作是康叔之风的内容之一。卫武公是卫国诸多君子的又一典范,《卫风·淇奥》从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盛赞其君子之风,朱熹高誉卫武公,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者。

卫国被誉为“国多君子”,国中诸多君子的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有德之人。这也表明了周人对殷商尊神敬鬼天命观的反思,他们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尊神敬鬼不是治国安民的唯一条件,在周人看来,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是思想领域内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从神治走向德治的变化,这种明显进步的思想意识为后世的安邦治国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作为一部史料记载非常丰富的诗歌总集,《诗经》具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后世观之,则同样体现出了读史明志、读诗明志的双重教育功效,以古为鉴,古之君子甚众,卫地君子尤多,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态度和方法上为后人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当前精神家园的缺失是毋庸讳言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份缺失源于君子之为为的弱化,源于我们与正能量的疏离,我们实在太有理由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人生征途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健康的精神力量,进而改善现在的这种弱化和疏离的状况,去找回我们的精神家园。

(选自《<诗经>地域文化教育价值考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地处于中原地区,是殷商王畿故地,拥有殷商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殷余民中的贤哲多居于此。

B. 每个国家都有美与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从《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来了解俗尚的美恶,知道政治的得失。

C. 《诗经》中的“风”包括十五国风,以西周时期诸侯国名或地域名分为《邶风》、《鄘风》、《卫风》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D. 钱穆先生和梁启超先生都充分认可鲁、卫两国在春秋时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春秋史上对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这在史籍中有记载,这与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态度和方法有一定关系。

B. 康叔的美誉为后世所传,受后世盛赞,“康叔之风”已经成为贤德的代名词,卫武公就是受康叔的影响而成为卫国君子中的另一典范。

C. “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其中卫国的卫康叔、卫武公就是既有个人道德修养,又有社会责任感,还具备一定能力,德才兼备的人。

D. 卫武公在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受到过赞颂。朱熹对卫武公推崇备至,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人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人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这相比殷商时代人们尊神敬鬼的天命观是一种很明显的进步。

B. 周人“敬鬼神而远之”,他们认为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种思想意识也为后人安邦治国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C. 当前精神家园缺失,我们只要强化君子之为,不断传播正能量,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

D. “读史明志、读诗明志”,《诗经》正是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的卫地诸君子能为后人起到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就像三类鱼。第一类:鱼缸中的鱼。被装在精致的鱼缸里,并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美丽动人.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欣赏它。它特别高兴,后来没有人来欣赏它了,它几乎被人们淡忘。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忧郁而死.第二类:池塘中的鱼.被饲养在池中,初阳中钻出水草觅食;傍晚又钻进水草酣睡。突然有一天,一张大网撒向鱼池,所有鱼被一网打尽。第三类:海中的鱼。所有的海鱼组成一个大集体,无止境地漫游,没有任何约束,每天与大自然作着无止境的搏斗。有的死了,而其中一些则幸存下来。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盐是我们日常烹饪时必不可少的调味品,①___________,而且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大家普遍认为,②__________,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凡是叫钠的都是盐,一些吃起来并不是很咸的食物,因为钠含量高,含盐量也很高。③_________,食用这类食物后,会导致“本以为没有摄入过多盐,但其实已经摄入过量”的情况发生。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两个关键意象,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示例组成排比句式。

故乡的山,巍峨峻峭,回荡着故乡悠扬舒心的山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