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首航天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某报举办了一个征联活动,上联是“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请你围绕这一事件对出下联。
上联: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
下联: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嫦娥”奔向月宫
新闻资料:嫦娥工程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将实施三步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降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在人类进行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环绕探测、软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软着陆更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从获取探测数据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角度来看,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是其他探测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步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新闻链接一:
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这反映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
“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生导师李剑国教授说。古代的月神叫作“常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姮娥”,而“姮”这个字在古代和“嫦”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
公元14世纪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在一把椅子上绑了47支火箭,椅子两侧安装了两个自制的大风筝。然后坐在上面,并命仆人点燃火箭,随着火箭的轰鸣,这位世界上首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就消失在火焰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向着神秘的太空发起了第一次冲锋。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
新闻链接二:诗人与月亮
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赏月将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便因此而生,历久不衰。无数文人墨客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追月抒情,千种思绪,万般情感,自然涌上心头,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
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
(文章有删改)
1.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信息,试概括“新闻资料”中最有效的一条信息。(不超过30字)
答:
2.请结合“新闻资料”给“新闻链接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
3.苏轼的咏月诗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答: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嫦娥工程”的认识与评价。不少于100字。
答:
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 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 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B. 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C. 这年三月,由四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D.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下列各组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B.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C. 该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D. “神来”“顿悟”,不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所必然产生的瓜熟蒂落。
下列各组空格中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_______的时刻。
(2)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_______着陆。
(3)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_______在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4)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________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出来了。
A. 关切 精确 树立 竟然
B. 关注 精确 竖立 甚至
C. 关注 准确 竖立 甚至
D. 关切 准确 树立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