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与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濬在《伍伦全备记》开场白中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不自觉。在感发人心这点上,丘濬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个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濬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泫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
(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
A. 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B. 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C. 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 明朝朱权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
2.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 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改变。
C. 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D. 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发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 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C. 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D. 《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根据下图,请简明、有条理地表达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棋 殇
刘剑飞
春和,景明,花艳。
江南古城,青石老街,鞭炮炸响,人声喧哗。
你衣着光鲜,倒背双手,怡然站立在新开的棋馆旁。
正午的阳光,投射到棋馆门楣的匾额上,“古城棋圣”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你抬头看匾,再看眼前道贺的棋友,脸上露出舒心的笑。
其实,这微笑本该属于你。
你出自象棋世家,早在多年前,你父亲就是威震东北的“关外棋王”。你父亲凭一手“梅花百变”的绝技,纵横棋坛,鲜有对手。
耳濡目染,你五岁习棋,六岁对弈,八岁便能同一流高手一决高下。在你幼小的心中,曾一度梦想,要做个像父亲那样的棋王!
然世事如棋,吉凶难料。在你十三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一夜间将你父亲经营多年的“黑白山庄”燃为灰烬。
你和父亲,是那场劫难的幸存者。然而为了救你,你父亲三闯火海,身受重伤,自此成为又瘸又哑的废人。
就这样,你父子相依为命,顶烈日,冒朔风,卧黄沙,忍饥渴,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来到这座江南古城。古城人爱下棋,或街头巷尾,或厅堂庭院,或茶余饭后,人们总喜闲坐对弈,捉对厮杀。
小桥,流水,古巷。
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你和父亲,至古巷深处的一户人家乞讨。
院内很静。回廊畔,竹林旁,有一员外和一青年正在下棋。
许是两人下棋过于投入,对你的乞讨始终未加理睬。你心中恼怒,凑身观棋,但见那青年棋处下风,渐难招架。于是,你从旁指点,连出妙招,一举将员外的黑棋逼入死路。
员外不服,重新摆子,要与你杀上几盘。你气恼员外的怠慢,架炮,跳马,出车,拱卒,落子如风,手不容情,连胜员外三局。
员外大异,想不到一个小叫花子竟有如此棋艺。于是对你心生钦佩,将你父子留在家中,盛情款待。三日后,员外请出“古城棋王”谢老先生与你对决。听闻此讯,小城爱棋之士咸来观战。寂静小院,霎时杀气腾腾。
对战第一局,你选先手,先发制人,杀着凌厉,频频进攻;而谢老取守势,步步为营,以静制动,静观你的棋路变化。
下至第二局,谢老忽而棋风一变,以守为攻,反客为主,连出杀着,不多时便将你逼得手忙脚乱,鼻尖沁出密密汗珠。
正当此时,一旁呆坐的父亲突然手指其口,啊啊数声。你心中一动,歉然道:家父口渴了,容我喂他几口水喝。
喂完父亲茶水,你的心渐漫静,车马并用,妙招迭出。登时,局势逆转。谢老捋须良久,长叹一声:老弟如此年轻,便有此造诣,实乃奇才也!
这一日,你和谢老一直厮杀至日落西山。最终,你以10局7胜,大败棋王。
自此,你在小城声名鹊起,被誉为“古城棋圣”。
小城人爱棋,更敬重棋界高手。人们见你贫困,便时常慷慨解囊,资助于你。
于是,你不再沿街乞讨,而在古城老街开一棋馆,以棋会友。
听闻你的盛名,四方高士皆来挑战。时间久了,人们发现你下棋有一习惯:无论与谁对弈,均让哑父坐于身侧,听到父亲啊啊有声,便停下来为其喂口水,捶捶背。
起先,有人反对,说这是搅乱棋局。对此,你正色以对,言道:老父身有残疾,不能自理,就是不下此棋,也绝不能弃他不管!
小城人对你更为敬重,说你不仅棋艺既高,且重孝道,如此孝子,当无愧于“棋圣”称号!
春去春回,花开花落,一晃二十载。
其时,你已是古城棋坛名宿。
这年秋,恰逢南北六省象棋联赛。小城人推你为首,望你能赛场夺魁,为古城争光。
然硝烟未起,亲人先逝。就在你备战大赛的前一个月,你父亲忽然一病不起,病重离世。,
你抚尸大哭,悲痛欲绝。棋界同仁皆来吊唁,劝你节哀顺变,振作精神,安心备战。
但,让小城人想不到是——操办完父亲的丧事,你却忽然宣布要金盆洗手,退出棋坛。
小城人大为不解,议论纷纷。一时间,你的突然隐退,成为人们心中难解的谜。
其实,这个谜只有你最清楚:你自少年通晓父亲哑语,这些年来,每至棋局关键,父亲啊啊数声,你停下来喂水,实是父亲为你暗指迷津,助你取胜。时间久了,你对父亲心生依靠,再不愿劳心费神,深研棋艺。如今,父亲病逝,已失依靠,你自知再无取胜把握,这才金盆洗手,退出棋坛。
秋夜,月冷,酒残。
你独坐月下,闷头饮酒。回想二十余年棋海沉浮,你恨父亲,恨他暗中指点,不肯放手;你更恨自己,恨自己依赖依靠,不求独立……
秋风乍起。你长叹一声,仰望夜空。此刻,你分明看到——正有一颗流星划破长空,一闪即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 “其实,这微笑本该属于你”一句,既承接上文“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又开启下文,插叙“你”以前的经历。
B. “你”在下棋时停下来照顾父亲,既暗中得到了父亲的帮助,又赢得了孝子的美名,这说明“你”是个虚伪的人。
C. 作者通过对比、神态描写等手法把“你”和谢老先生的对决写得悬念迭起,“鼻尖沁出密密汗珠”等描写说明“你”的棋艺不如谢老先生,只是在父亲的暗中帮助下才战胜了谢老先生。
D. 小说以“你”退出棋坛为结局,出人意料。在这突然转折中蕴含了深刻的主题:沽名钓誉之徒必将失败。
E. 小说以“棋殇”为题,交待了小说的线索“下棋”,高度概括了小说的内容,暗示了主人公“你”命运。
2.小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三个划横线的句子各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三、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却说三荷包回到衙内,见了他哥,问起“那事怎么样了”。三荷包道:“不要说起,这事闹坏了!大哥,你另外委别人罢,这件事看上去不会成功。”藩台一听这话,一盆冷水从头顶心浇了下来!呆了半晌,问:“到底是谁闹坏的?由我讨价,就由他还价;他还过价,我不依他,他再走也还像句话。那里能够他说二千就是二千,全盘都依了他?不如这个藩台让给他做,也不必来找我了。你们兄弟好几房人,都靠着我老大哥一个替你们一房房的成亲,还要一个个的捐官。老三,不是我做大哥的说句不中听的话:这点事情也是为的大家,你做兄弟的就是替我出点力也不为过,怎么叫你去说说就不成功呢?况且姓倪的那里,我们司里多少银子在他那里出出进进,又不要他大利钱,他也有得赚了。为着这一点点他就拿把,我看来也不是甚么有良心的东西!”原来三荷包进来的时候,本想做个反跌文章,先说个不成功,好等他哥来还价,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计策。先看了他哥的样子,后来又说甚么由他还价,三荷包听了满心欢喜,心想这可由我杀价,这叫做“里外两赚”。及至听到后一半,被他哥埋怨了这一大篇,不觉老羞成怒。
本来三荷包在他哥面前一向是极循谨的;如今受他这一番排揎,以为被他看出隐情,叫他容身无地,不禁一时火起,就对着他哥发话道:“大哥,你别这们说。你要这们一说,咱们兄弟的账,索性大家算一算。”何藩台道:“你说甚么?”三荷包道:“算账!”何藩台道:“算甚么账?”三荷包道:“算分家账!”何藩台听了,哼哼冷笑两声道:“老三,还有你二哥、四弟,连你弟兄三个,那一个不是在我手里长大的?还要同我算账?”三荷包道:“我知道的。爸爸不在的时候,共总剩下也有十来万银子。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不上三年,老太太去世,丁艰下来,又从家里搬出二万多,弥补亏空:你自己名下的,早已用过头了。从此以后,坐吃山空,你的人口又多,等到服满,又该人家一万多两;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甚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到省之后,当了三年的厘局总办;在人家总可以剩两个,谁知你还是叫苦连天,论不定是真穷还是装穷。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又厌烦了,又要过甚么班。八千两银子买一个密保,送部引见;又是三万两,买到这个盐道:那一注不是我们三个的钱。就是替我们成亲,替我们捐官,我们用的只好算是用的利钱,何曾动到正本。现在我们用的是自家的钱,用不着你来卖好!甚么娶亲,甚么捐官,你要不管尽管不管,只要还我们的钱!我们有钱,还怕娶不得亲,捐不得官!”何藩台听了这话,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一只手绺着胡子,坐在那里发楞,一声也不言语。
1.兄弟俩因为什么闹翻?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文画线句子,总结何藩台听到三荷包说事不成时的心理变化。
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4.两个“荷包”因为分赃失和,兜出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小说通过对话揭示出什么社会问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问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乎翰藻”。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的再创作。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而外国的小说起源只有一个,即神话传说。
B.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问的界限有明确的划分。
C. 最初的小说,它们是历史而不是创作。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
D. 我国真正的小说是进入唐代之后才有的事。
2.以下关于小说发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志”是记录的意思,是一种创作。
B. 唐代小说被后人称为唐传奇,是小说成熟的标志,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上。
C.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D. 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再发展而达到高峰,代表作《金瓶梅》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梁代萧统在《文选》中给文学的定义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事出于沉思”即富于想象、虚构,“义归乎翰藻”即讲求文采。
B. 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是陈鸿写的《长恨歌传》和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
C. 话本小说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的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的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D. 萧统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