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在大众层面上科学被迷信击败。。

这样一部令人有点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途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在居住区外面的马路上,还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等等。这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背道而驰。

在中国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最为典型的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新闻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倾心于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科学的余味——其实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毫无科学理性可言。

美国科普史上曾出现过一批既从事科研又热心科普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撰写科普文章,把科学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过二十世纪后这批科学家撒退了。反观中国当今的情形,似乎从来没出现过这样一大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廖,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现。“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节选自钮卫星《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文汇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历史学教授伯纳姆认为科学最终将为迷信所击败,原因在于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使在科学压制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以新伪装的方式复活。

B. 人们泼洒药渣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等,这些改头换面的老式迷信现象助长了迷信思想在当今的流行。

C. 作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宣传上应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比如中国的航天活动更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活动。

D. 作者以美国科普现状作为参照对象,从前沿科学工作者、公众、政府等几个方面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不足,并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设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主要通过列举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迷信行为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现阶段科学普及工作的迫切性。

B. 文章就当今媒体报道航天技术新闻的角度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当今媒体有步入新伪装下的迷信与神秘主义道路的趋势。

C. 文章提出问题后,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析了中国科学普及艰难的原因,并指出改变中国的科普现状的基本途径。

D. 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公众更多更深入地参与科学,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去理解科学,来提高科学素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科学没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就可能与一批能把理性带入生活各个方面的科学家的参与有关。

B. 如果迷信不能被破除干净,必然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不药、科学生长环境不好有关。

C. 新闻媒体宣传航天技术过于渲染神秘性和尊贵性,由此可见中国的新闻媒体也需要重视自我的科学普及。

D. 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国策,培育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政府和科研机构职极向民众普及科学。

 

1.C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最终将被迷信击败“应为“最终将‘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山败”。B项,前者属于老式迷信,后者属于改头换面的迷信。D项,并非以美国科普现状为参照对象,而是以二十世纪前的美国科普史中的一个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以窗外风光为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物 哀

朱良志

①自怜是人生命的觉悟、自我警醒,由哀我,到哀人生,哀天地,哀万物,自怜中传达的不仅是现实之叹,更是宇宙之沉思。从哲学和艺术观念上看,楚辞对后代的重大启发之一,是关于时间的咏叹,此称为“物哀”意识。

②楚辞的感伤,是一种时间性的感伤。一是在急速流转的时间中,诗人感到美政理想无法实现所引起的悲剧性感受。《离骚》中吟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故而化为性灵的上下求索,急速的行进。理想不可实现,时光则空蹉跎,进而悲从中来,像一匹疲惫的老马,最后踯躅在历史的时空中。楚辞的时间性咏叹还有第二个层次,就是对人的存在命运的咏叹,在个人与宇宙的直接对峙上,显示人的生命张力和生命趣味。楚辞是一种现实的焦虑,更是一种存在的焦虑,而且以后者更根本,更隐在。

③楚辞中充满了急促的时光流转的调子。时间对人有强烈的压迫感,时间的步步进逼和人对时间延长的渴望,构成强大的张力,形成屈赋独特的节奏。在楚辞中,以“朝……夕……”构成的句式多见。这一句式,动态性很强,紧迫如鼓点阵阵。楚辞将人放到时光的急速流转中回旋,正像魏晋诗人在诗中反复使用的一个意象“转蓬”一样——在楚辞看来,人生就是这样的转蓬,西风摧折,恍惚幽渺,命运不可厘测,没有个安顿处,正是所谓欲问归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楚辞将人放到浩淼宇宙之中,与其直接照面,在时光的鞭打之下颤抖,痛楚,也在这样的力的作用下,与之沉浮,受其冲击 ,逆之而争进,顺之而飞旋。

④楚辞中突出时光流转带来的恐怖感。时间的帷幕布下了弥天的网,让你无所逃脱。人在时间面前的这个“惧”字,被楚辞渲染得非常浓重。“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 是怕美名不立的恐怖;“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这是在与时光的冲击中,怕丧失自己的恐怖;“欲容与以俟时兮,惧年岁之既晏”,这是怕打破人与宇宙和谐节奏的恐惧,等等。

⑤岁月流逝,而人短暂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楚辞在众芳摇落之中,突出了人生无常的感叹,而人在急速流动的时光面前如何展现自我的生命?楚辞将个人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存在的命运放到时间中审视,从而探讨人生的价值。“往者余弗及,来者吾不闻”,正是思往世,悼来者,知当下。

⑥在楚辞中,自然万物每每成为触动人深沉隐微的媒介,诗人笔下的万物带有浓厚的叹逝意味。时光流逝,众芳芜秽,从而引起诗人对人生的关注,对生命不永的感叹,从而构成一种意度回旋的韵律。叹逝,其实就是抚慰生命。楚辞这种物哀精神,在中国艺术中化为深沉的时间性咏叹。

(节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

1.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论述层次。

2.第三段中提到的魏晋诗歌中反复使用的一个意象 “转蓬”指什么?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3.楚辞中的“物哀”思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养 鸭 人

筱 敏

① 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养鸭人来到这里。

② 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地痉挛一下。

③ 夏季很冗长。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

④ 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在眉际,并非为着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着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傍晚,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幻想。

⑤ 当鸭群在晨间欣然醒来,摇摆着扑入池塘中嬉戏的时候,那种生之欢愉是如此饱满。暗影在席棚之下,而日光尽情倾下。池塘在欢愉中绽开,苔草在欢愉中湿润,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只有养鸭人知道,苔草和鸭群都只存活一季,生之欢愉是没有未来的欢愉。

⑥ 故乡已经不可触摸,他是漂流的,漫无目的地漂流了一季,又漂流了一季。因为远方总是好的。而当远方也被挤迫着慵倦并且沉落的时候,究竟有什么可以长存?席棚的日夜都是低矮的,漂流者是低矮的,夜里靠近哪一盏灯,才能确切地感觉到其实还很健壮的自身?

⑦ 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一言不发,却依然带着一个奔月那样明亮的关于远方的故事。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目力所及的每一座楼房都紧闭着,只留下几方如月光一样橙黄得黯淡的玻璃。鸭群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又有一股带着金属气味的风划过,月亮就在池塘里痉挛了一下,望之令人心惊。

⑧ 忽然他开始喊叫——

⑨ “……啊!——啊,啊……——啊……”

⑩像是呼唤,也像是抒情,于是夜空中有了一种裂帛似的回声。然而没有人能听懂这外乡人的语音。

鸭群被惊着了。忽啦啦一阵张皇的扑翼,逃亡似的纷纷扑入水中,然而池塘依旧惺忪。远远的黑暗中传来几声狗吠,很困倦的。没有一扇门窗就此张开,回应他的嘶叫。

于是,一切复又平静。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养鸭人就枕着那故事睡了。

他当然不会梦见,将近一百年前有一位名叫卢森堡的女人是怎样做着关于池塘的梦。这位曾使整个欧洲为之惊厥为之歌哭的女人,这位曾使整个世界为之侧目为之摇曳的女人,一次再次地梦见自己是一个乡村的牧鹅女,赤足走在露水深重的苔草上,于是世界不再存在,只余下她默默地照看绿水,照看水中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那面有着月光的池塘对于她太遥远太遥远了,那是一个无法撕碎也无法证实的远方的故事,她是枕着这个故事逝去的。

假如养鸭人在梦中与她相遇,他能不能领她去找远方的乡村?

     (选自《血脉的回想》,有删节)

1.本文前四段写乡村的环境,概括其特点并说明作用。

2.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8~10段文字。

3.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叙写卢森堡的故事?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第12段画线句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2)一肌一容,尽态极妍,_________,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6)子曰: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论语》)

(7)子曰_________不以人废言。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几复① 和答所寄

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 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 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时几复由岭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② 作个:这个。

(1)诗的颔联很有意味,请分析其内涵。

(2) 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3) 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