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岁月如歌,这一年刚刚唱罢,下一年已经登场。新的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岁月如歌,这一年刚刚唱罢,下一年已经登场。新的一年,驾着太阳的金马车,踢踏而至。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花新书新房,新车新衣新厂……

这里出新招,那儿创新高……

请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立意自选;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新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世界上本无所谓新,敢于开辟另一片天地、新的领域,那就是新。 ——题记 人生一路走来,不宜从俗随众;人生一路走去,理应活出新意。用新奇多彩的练子,以自己的心跳舞,收获自己新鲜精彩的人生。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以新舞?遥想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一个个走出世俗,走出新天地的身影映入我的脑海。 司马迁虽受宫刑之奇耻大辱,忍辱负重,但并未从俗饮恨而辞世,他恨私心有所不尽,思垂空文以自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以自己的彩练舞罢自己的新舞,以自己的热血书就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自己的心开辟新的人生。 陶渊明虽是怀着“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而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的现实并不是他心灵的归宿,但其并未折节屈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能认清自己“性本爱丘山”,终于挂印而去,隐身于山林之中,醉心于自己的一方天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田园中寻得自己的一方新的心灵圣土。 李白虽一世梦想做官,入朝为相。但并未卑躬屈膝而从俗,他一任自己的本性,让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傲岸不屈,不隐本性,他怎能摧眉折腰以事权贵,最终他把他自己交给了酒与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以他那傲岸的灵魂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境界。 苏轼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似乎天妒贤才,他政治上连遭打击,家中又频遭厄运。但其并未沉沦,亦未退缩,却以一种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心系百姓,关注民生。“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其宦海沉浮后新的人生省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是其感于生命易逝,对人生态度的新的解读——随缘自适。 一个个令人敬慕的伟人从我的心中渐渐淡去,但他们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印记——坚守自我,不宜随俗从众,开辟新的人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分析命题,“新”,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考生只要细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处于新的形态,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日有新貌的自然景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创新发展的社会潮流……这些新的事物,无一不给人新的启示,无一不给人新的感悟,描述其“新”,感悟其“新”,定能参透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借景抒情,借物抒怀,借事言志。考生当然也可以从历史上,去关注那些体现着“新”、蕴涵着“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其为突破口,挖掘有关“新”的哲理,借这些历史文化素材,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总之,只要关注自己的生活视野和书本视野中的“新”现象、“新”景象、“新”事物,体悟其中蕴藏的道理,探求其中饱含的真善美,融入自己的情感,信笔成文,新鲜华美、意蕴丰满的文字自会流淌于笔端,书就景“新”、意“新”、事“新”、情“新”的新鲜文章。然后分析要求,“议论文”,这就限定了体裁。作为“议论文”,论点一定要明确,论据一定要充足,论证一定要得法。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如下,一是三段论式,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论证中心论点)--解决问题;二是因果分析式,基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可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10月,杨绛获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 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 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 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要写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

3.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4.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宁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浴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根据文意,分别解释文章第一段与第六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2.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否定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是文学大师的理由。

3.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

4.文章既评述托尔斯泰,又点评了现代派作家。这是种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内容为校广播室拟一则广播通知。(不超过40字)

①某校团委、学生会准备举行庆“五一”文艺晚会;②全校各班全部参加;③晚会时间为2009年5月1日18:30(晚自习上课时间);④晚会地点在学校礼堂。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们学过的传记人物的名句,请写出与下列名句相关的人物

(1)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2)要做就做,与其说明年喝酒,不如立刻喝水。

(3)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4)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5)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6)创新比诺贝尔奖更重要。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些事件相连地发生,我为我祖国的将来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认识到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

①我甚至现在还能记得这小册子的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 ②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一些政治认识,尤其是我读了一个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③它讲到日本的占领高丽与台湾,中国的失去安南、缅甸 ④给予我的已经反叛的青年头脑以一个永久的印象 ⑤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

A. ②③④⑤①    B. ④②①③⑤

C. ④②⑤①③    D. ②④①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