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第二段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彰显了什么样的主题?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在交代事件的时间上有什么特点?

3.如何理解结尾处的“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4.有人说本文能够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一个主要原因是选材角度独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将156年前英国占领香港时升起英国国旗与今天英国海军士兵降下米字旗进行对比,将英国黯然离去,中国神圣接管而无比自豪的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2.非常准确地点出具体时间。强调这一时刻是神圣的,具有非凡意义的。 3.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4.同意。本文选材角度别具一格。选择了英国撤离香港这样一个角度,把对现实场景的记述和对历史事实的回顾融合在一起,通过表现英国的失落感来反衬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自豪感,从而使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具有了一种深刻的历史纵深感。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段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彰显了什么样的主题”,这是考查表达技巧。题干已经明确了手法,即“对比”,同时也明确了设题的区域,即“第二段”;然后找到对比点,再说对比的效果。从第二段内容可以看出,“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分号提示考生应关注分号前后的内容,“156年前”与“今天”形成对比,“156年前”一名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作者借助对比的方式,把英国黯然离去,中国神圣接管而无比自豪的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在交代事件的时间上有什么特点”,这是针对语言表述设题。考生要注意“新”和“第一分钟”这些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一句中的“新”指的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新”的开始。而“第一分钟”是相对于“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而言的。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结尾处的‘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的能力。首先回归文章,找到题干中的引文,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即“从海上来”“从海上去”,考生要答出“从海上来”和“从海上去”的含义,同时还要领会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文中来看,上文说“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这解答了“从海上来”的意思,即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由这些内容可以知道,“从海上去”是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短短的一句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说本文能够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一个主要原因是选材角度独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探究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如果答同意,就要从选材的角度来谈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如从“同意”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选材的角度很独特,本文主要选择了英国撤离香港这一角度,把历史上英国登临香港统治香港和如今离开香港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把对现实场景的记述和对历史事实的回顾融合在一起,作者通过表现英国的失落感来反衬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自豪感,从而使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具有了一种深刻的历史纵深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打赏",古时指身份尊贵的人给低层、下属的赏赐或为报答别人服务而给与的钱。现在,继“点赞”之后,凭意愿自由、数额随意等特征,网络“打赏”成为互联网新宠,直播平台、明星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网络处处可见“打赏”字眼,人人可以成为“打赏者”。

有人说网民“打赏”的不是金钱而是感觉心情,也有人说网民“打赏”的不是感觉心情而是自我需求,还有人说网络“打赏”就是一场草根文化的胜利。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越中览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2)子谓公冶长:“可妻①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②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③子:这里指女儿。

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 ___________ 的态度。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其二)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③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

1.两首题画诗蕴含共同的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投知己书

[宋】张耒

五月日,某谨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当其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也,盖虽欲自掩而不可得。昔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谋哉?惟其专意一心以事其技,故意之所动,默然相授而不自知也。

某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计其安居饱燠①,脱忧危而解逼仄②,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耒素于其身,无有其一。故虽出仕四方,而门单族薄,执版趋拜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穷愁困苦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长歌恸哭,诟骂怨怒,可喜可骇,可爱可恶,出驰而入息,阳厉而阴肃,沛然于文。耒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人谁不欲自达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则耒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

(选自《张耒集》,有删改)

【注释】①燠(yù):暖。②逼仄:窘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逆:违背

B. 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口口口口口矜尚:夸耀

C.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著天下口口口口口口暴:显露

D. 不腆之文尝欲奖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腼:谦辞,浅薄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某谨仆夫百拜献书某官口口口口口口口②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

B. ①执版趟拜见大吏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②私见张良,具告

C. 穷愁困塞有不可胜言者口口口口口口口②远面无所至极邪

D. ①人谁不欲自达世之显人口口口口口口口②然微以自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作者写给朝廷某官的一封书信,文中就“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的观点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阐述,并直截了当地向某官表达了提携自己的愿望。

B. 借伯牙鼓琴而子期知音的典故,说明技艺的精湛在于专注。当人真正达于专注的境界,就会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使创作者与接受者有不期而遇的情感交流。

C. 作者自陈遍历生活的艰辛折磨,遍观古今文章,“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认为文章写作有舒忧慰藉的功能,困穷之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发愤创作。

D. 本文语言朴实,风格平易。作者认为文章是生活体验的真实表现,要注重对个人主观感受的抒写,体现了对文学真实性的重视和对充实自然的文风的倡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2)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