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

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诗中体现这种鲜明对比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表现女子决绝而不留恋的心态和刚烈性格特点的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薇》中烘托作者哀伤之情的景物描写的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2)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4)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贰”“霏”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庇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如荫恤、荫籍、荫生。

B. “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若行礼时,头碰地即起,接触地面时间短暂则称稽首。

C. 涕,古代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涕泗纵横”意为眼泪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

D.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友爱。出自《论语学而》,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人生八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B. 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C.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D. 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4.分别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②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

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关于公德有必要强调三点: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一个现代个人,他遵守公德,体现了一种情操,一种职业的操守,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恰恰体现了个体的人格的尊严。他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表现出高尚的职业的操守。这里的公德是以单数第一人称做出选择的。因此这也成为现代私德的起源,是以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即民主、自由、自主为内涵的。

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

公德与私德在现代条件下还有一个特点,它们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

(尤西林:《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公德与私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公德和私德不仅包括道德主体的道德操守和信念,还包括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B. 中国传统伦理非常注重私人关系,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

C. 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其实就是血亲伦理的放大,讲权变,不讲原则,这是一种放大了的亲族关系伦理。

D.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公共关系其实就是私人关系的放大。当私人关系不能涵盖公共关系时,才会优先考虑公德。

2.下列不属于梁启超“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的表现的一项是(   )

A. 国人在自己的亲人圈中往往非常注重做人,与人往来接触时常很精心,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人看到孝顺甚至是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

B. 离开亲人,与陌生人交往,当发生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件时,国人往往表现得很冷漠。

C. 国人在挤车、抢位子时,会觉得别人在挤、在抢,自己不挤不抢就吃亏了,表现出一种自保的心理。

D. 国人对待亲人和陌生人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具体权变伦理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公德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对个人要求的无私,而是以民主、自由、自主这些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为内涵的。

B. 公德的本意是一种公共关怀,国人所说的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行为品质贬低了公德的意义,不属于公德。

C. 本意上的公德应该是自主地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国家重大事件的处理。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

D.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要遵守公共领域的规则,同时,不侵犯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也是受到保护的。

 

查看答案

阳 关 雪

余秋雨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析】
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1.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2分)

2.请简要赏析第段划线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效果。(4分)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2分)

4.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在何处。(4分)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空缺处的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弃脂水也。

(5)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__

(6)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9)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10)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

(11)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

(12)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

(15)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泥溪

【宋】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①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谁家刚齐②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笑窝:同“笑涡”。②齐:(jì)调和味道。

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

2.诗人为何“屡问程”?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问”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