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范爱农 鲁 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范爱农

鲁  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Kin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碑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普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知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钟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拒是军械司长……在街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边。爱农做了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然而事情凑巧得很,季茀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禅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道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取材于鲁迅同题散文《范爱农》,有改动)

[注1①徐伯荪:徐锡麟,字伯荪。②革命:指1911年辛亥革命。③季茀:许寿裳,字季茀,鲁迅挚友。④圜:同“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称天为“大圜”。此句谓整个世界都醉生梦死。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误会而多年杳无信息感到悲哀。

B. 文中画线句道出了革命后新政府仍由旧乡绅把持、进人新政府的革命军也很快被腐蚀掉的事实,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C.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是说范爱农喜欢在喝酒时评论人世,鄙视隐身避世的酒徒,传神地勾勒出了范爱农优世伤时、卓尔不群的形象。

D. 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2.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所叙事件简要概括。

3.造成范爱农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A 2.①东京初识,在同乡会争执,生出憎恶之感。②故乡重逢,饮酒谈心,逐渐相熟相知,友情渐深。③身居异乡,惊闻范爱农溺水身亡,深深哀悼、怀念,挂念其孤女孀妇。 3.①愚昧腐朽的社会没有给觉醒、正直、坚守理想的范爱农以生存空间;②旁观者(乡人、族人)的轻蔑、排斥、迫害、冷漠加剧了范爱农的悲剧;③范爱农的锋芒毕露、率直张扬、软弱彷徨,是造成其悲剧的内在原因。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情节,BC项考核句子含义,D项考核风格和手法,其中A项,其一,他们的相互嘲笑和悲哀主要由此刻境遇生出。曾经胸怀壮志、愤世嫉俗的青年现在只能藏身故乡,生活落寞困顿,现实距离理想越来越远,因此感到悲哀,这悲哀里也有对现实的失望、无奈;其二,多年杳无音信并不是因为深深的误会导致。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散文情节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对范爱农的情感的变化,注意结合不同的时间段概括,抓住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在东京的客店里”“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概括第一点;根据“我在故乡做教员”“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概括第二点;根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现在不知道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概括第三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                           。《五人墓碑记》

(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

(3)不念居安思危,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 

(4)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谏太宗十思疏》

(5)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今君与廉颇同列…… 《廉颇蔺相如列传》  

(6) 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梅花引①·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释:

梅花引:古代的词牌名。

蒋捷: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1.这首词上阕用                   手法含蓄地揭示了孤舟遇雪受阻这一题旨

2.析画线的诗说说作者因何而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 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闻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偻,隆然伏行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B.且硕茂,早以蕃             实: 果实

C.根拳而土                   易:更换

D.而木之性日以             离: 背离,远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其名,亦自谓橐驼        不如而厚遇之

B.爪其肤验其生枯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D.他植者不然                      请立太子为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含讽带刺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候要等到跟他们定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节选自《品质》)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便宜的如炒辣豆腐,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夏天,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男工人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退休的文质彬彬的会计,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而煤站的副经理,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节选自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有改动)

1.选文甲的第二段和选文乙的第三段都是集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请分别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他们的形象特点。

格斯拉:

                                       捡烂纸的老头:

 

2.请分析选文(甲)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3.请赏析选文(乙)中画横线线的句子。

 

4.在这两篇选文中,作者都将笔墨伸向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有什么用意?

 

5.下列对《品质》及《捡烂纸的老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品质既是指制作精美、质量上乘的靴子的品质;又是指诚实敬业、坚守理想的手艺人格斯拉的品质;同时,还代表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品质。

B.作者在不断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最好的手艺和最悲惨的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极具震撼力。

C.《捡烂纸的老头》中,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又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了故事性与深刻性

D.《捡烂纸的老头》中,开头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E.两处选文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文字朴实无华却都能使形象跃然纸上,并将主人公的职业特点与他的风貌有机结合,从而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