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倒插门
赵新
老汉的名字很特别,叫凑合。
女人去世后,凑合老汉就跟着大儿子立春一起生活。凑合老汉原本打算单打独斗,自炊自食,这样可以自己做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可是他不会做饭,他一做饭就心里发慌,手忙脚乱,那饭一顿生,一顿熟,一顿硬,一顿软;有时候忘了添水,把锅烧得通红;有时候吃不出味道,原来忘了搁油搁盐。所以万般无奈,还是跟了立春过。
这天早晨,立春把一碗饺子递到凑合手里。那饺子一闻就香,凑合也饿了,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致勃勃。
立春问道:“爹,好吃?”
凑合说:“傻小子,饺子还不好吃?常言说饺子香糖瓜甜,江米粽子粘又粘……”
立春笑了:“好吃就好。好吃我们还给你包。爹,我问你一句话,咱们村选举村长的事情你听说了没有?”
凑合点了点头。凑合觉得村长的事情离自己很远,大家选上谁算谁,选上谁都好,自己保证听从使唤。
立春却很认真:“爹,咱说好了,选举那天你投我一票!”
凑合的手猛地一抖,两只筷子“啪啦”一声落到了地上。凑合心里想,我的儿啊,就是讨吃的二狗能当村长,你立春也不能当村长,你做人太自私,有什么好处光往自己怀里搂,名声也不好……凑合捡起地上的筷子说:“小子,这当村长有什么好处呀,光开会,光动嘴皮子,光费脑筋,我看还是不当好!”
立春往他跟前凑了凑:“爹,你知道什么,当村长当然有好处,有了权什么都有,这么大的村子这么多的人,咱说了算数!”
凑合说:“可是村长得担责任呀,你有那个本事么?”
立春说:“什么责任不责任,当上我就有本事了。爹,你必须投我一票,谁叫你是我爹哩!”凑合再也吃不下去了。
村野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阳光灿烂。凑合拿了锄头走到麦田里时,二小子立秋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把老汉拉到田埂上坐下,挨着他的肩膀说:“爹,我有几句心里话,想和爹说一说。”
凑合点了一袋烟,让立秋把话说下去。
立秋开门见山:“我看爹过得凄惶孤单,想给爹找个白天做饭、夜里做伴儿的人。”
凑合的心猛地动了一下。
立秋说:“爹跟着我哥吃饭,寄人篱下,可不是长法。我嫂子那人阴阳怪气,指桑骂槐,指鸡说狗,爹还得看她的脸色,心里憋屈不憋屈?”
凑合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
立秋说:“爹,我老丈母娘今年才五十六岁,听说她愿意再往前走一步,找个老实厚道通情达理的庄稼人,我看你就很合适。”
凑合激动了,那老太太他见过多次,长得白白胖胖清清爽爽,心眼儿好得光想别人不想自己。有她做伴儿当然好,可是人家愿意不愿意?
立秋说:“爹要同意我就去她家里一趟,听听她的口气。估计希望很大,她在我们跟前老是夸奖你,说你人性好身体好,是个吃苦耐劳靠得住的人儿。”
凑合激动得坐不住了,立起身来红着脸问:“小子,你哪一天去?”
立秋很沉着:“不着急,我准备咱们村选举以后再去。爹,这次选村长,你可要投我一票。”凑合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立秋:“爹,听说我哥也想当村长,你千万不能选他,他在村里名声很臭!”
立秋走了。看着那个背影,凑合心里很不是滋味。
凑合想,亏你说得出口,我给你投票,你给我说媒,拿着选举做交易,这是什么手段?这是什么品质?
凑合又想,要不我就投他一票,助他一臂之力?这样两全其美,花好月圆,他也高兴,我也欢喜。
凑合又想,不行不行,立秋当村长绝对不行,立秋特别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醉,喝醉了张牙舞爪很张狂,舞棍弄棒很吓人,只怕闹出大乱子!
晌午回家吃饭时立春问他:“爹,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立秋都和你说了一些什么呀,你们两个嘀嘀咕咕好半天?”
立春很不满意地说:“爹,你在我们家吃饭呢,你不能胳膊肘子往外扭,你不能选他而不选我,记住啦?”
凑合说:“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
选举那天会场里没有凑合。有人给凑合请假说,别等他啦,他看望立秋的丈母娘去啦,可能要在那里住几天。有人马上笑了,插嘴说:“哟,孤男寡女,他这不是倒插门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作品中老汉名为“凑合”,有深层含义。这个名字暗示了老汉不善料理自己生活的特点,同时反衬了他在是非问题上决不凑合的性格。
B. 小说题目是“倒插门”,但全文主要情节与“倒插门”没有关系,这并非失误,而是作者故意为之,他是要借这样奇异的题目吸引读者。
C. “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这一细节表明立秋说中了老汉的心事,暗示了凑合老汉跟着儿子立春过生活的不如意。
D. 小说写立秋出场,是“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忽然”说明他的出现令凑合老汉感到意外,“闪”字则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
E. 小说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凑合老汉说的“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一连三个“记”突出了老汉答应为儿子投票时认真的心态。
2.小说中凑合老汉的形象有哪些显著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简述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摘编自聂辉华《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C. 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D. 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辨析了改革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衡的矛盾。
B. 第四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列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D. 文章从需求不平衡、追求品质、整体发展、公平分配等四个维度解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B. 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C. 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D. 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里约奥运会上,李宗伟在半决赛中战胜林丹,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说林丹不该参加本届奥运,使自己未能完美谢幕;也有人说林丹输了比赛,但精神可嘉;也有人说没有打不破的神话,总是有人超越,要正视现实。
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你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抄袭、套作。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共12分,每空1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劝学》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3)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弃脂水也。《阿房宫赋》
(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 。闻道有先后,_________ ,如是而已。《师说》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欧阳炯(五代)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1.词中你认为最具诗意美的一个意象是什么?请默写出包含此意象的一句古诗(词)。
2.这首短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词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节选)
(宋·苏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节选)(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
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毒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
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B.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道理
C.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拥有
D. 不能灭六国而帝 帝:称帝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 其势弱于秦
C.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
3.下列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 李桢的文章开头引述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B. 李桢认为,六国与秦都是暴虐无异,六国灭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之所为。
C. 苏洵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只要六国封赏礼待天下的谋臣奇才,并且“并力西向”,就能战胜秦国。
D. 李桢认为六国徜行仁义就可以王天下,这种说法与孟子王道仁政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⑵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