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22日下午,记者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22日下午,记者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的“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至6月份,全省法院共受理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83件,目前已审结63件。与此同时,全省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1000多名法官积极参与,踊跃奔走在法治宣传教育第一线,先后举办各类活动400余场,受教育师生家长37万余人,发送宣传彩页6万余份、书籍5万余册、学习用品用具1万余套,受到学生、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摘编自2017年6月23日“人民网-河南频道”)

材料二

不同类型校园暴力的具体内容:

网络欺凌(隐私、个人信息被发布到网上,在网上被同学骂、欺负等),社交欺凌(被同学传播小道消息、八卦以及被排斥、孤立等,前两项尤为严重),言语欺凌(被同学恐吓94%,被用不好听的外号称呼34.5%,遭到同学的当众嘲笑27.5%,被同学辱骂36.4%),身体欺凌(被同学敲诈、勒索或抢走东西等)。

材料三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的发生率上都要远高于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骂人、说脏话的发生率为56.9%,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则高达85.0%;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吵架的发生率为32.8%,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则为63.4%……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都差不多比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高一倍以上。

(摘编自《调查: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材料四

从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等角度讲,学生在学校中也应该有免于恐惧的权利。在校园中,只要伤害是故意的,并导致受害学生处于惊吓或恐惧之中,无论伤害的形式如何、程度大小,都是欺凌。站在预防同类事件的角度,学校应是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一责任人和首要责任人。一旦学校放弃对校园欺凌的干预和防范,必然会导致欺凌的盛行以及欺凌事件影响的扩大。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学校不能“和稀泥”。在对欺凌事件中的加害者进行教育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形,适时适度进行惩戒,有其必要。如果受教育权的行使受到他人严重干扰,那么暂停干扰者到校学习的举措也值得考虑。总而言之,打造一个更加安全、使学生免于恐惧的校园,需要从多方入手,保障更多人的受教育权。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校园欺凌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1相关内容看,我国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率较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B. 校园欺凌主要有网络欺凌、社交欺凌、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等主要内容。

C. 社交欺凌中表现突出的是对其他同学传播有损于当事人人格品行的谣言。

D. 被恐吓、被起外号、被辱骂、被嘲笑等欺凌方式的发生率依次越来越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2017年上半年河南全省法院共受理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83件,这说明校园欺凌或犯罪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十分突出。

B. 材料1并列使用“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材料3又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字样,可见校园欺凌内涵有待明确界定。

C. 材料3对比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和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在骂人、说脏话上的发生率,意在启示校园文明建设要加强。

D. 校园欺凌容易导致连锁反应,严重危及社会治安,因为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相对更高些。

E. 只要地方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促成更多法官参与,把法治宣传深入教育第一线,欺凌问题便可解决。

3.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后果严重,积极防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怎样具体防治校园欺凌呢?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答。

 

1.D 2.BD 3.政法部门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渠道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欺凌者以制裁或惩戒;落实学校相关人员的主体责任,确保干预防治校园欺凌、建设安全校园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关于校园欺凌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若依照愈来愈高的顺序,应该为被恐吓、被嘲笑、被起外号、被辱骂。 2.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这说明校园欺凌或犯罪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十分突出”错。C项,“意在启示校园文明建设要加强”错。E项,“只要地方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欺凌问题便可解决”错。 3.试题分析:题干问“怎样具体防治校园欺凌”,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答。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作答时要先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本题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四中,“学校应是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一责任人和首要责任人”“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学校不能‘和稀泥’”“在对欺凌事件中的加害者进行教育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形,适时适度进行惩戒,有其必要”“打造一个更加安全、使学生免于恐惧的校园,需要从多方入手”,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为县,置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 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D.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中的“师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 《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C. 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D. “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对此事件均无记载,这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 “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C. 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 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用的 “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讨论什么是“获得感”。

甲同学说:“获得感是得到的让人感到满足,必须有所建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风流人物开疆立业,兴国安邦,这就是获得感。”

乙同学说:“功业容易消逝,思想才能永恒。像司马迁、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著书立说,发展理论,彪炳千秋,才是获得感。”

丙同学说:“获得感不一定是伟人的专利,我们拥有幸福的家庭,有健康的身体,看到美丽的风景,尝到美味的佳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丁同学说:“获得感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有梦想,有尊严,才能有获得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作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过于绝对,请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意简明。

提到中国,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它那雍容的体态、笨拙可爱的动作、温顺和善的性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熊猫本来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后来慢慢改吃竹子,性情也似乎变得温顺和善。中国人含蓄内敛,讲究以礼待人,不也正和熊猫温顺的性情相符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熊猫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懂得工作真正含义的人,____。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热心。”一些人之所以感觉工作是累并快乐着的,____,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能为他人带来幸福,____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小王又谦虚地补充说:“本人才疏学浅,刚才的一些想法仅是一孔之见,还请在座的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B. 刚刚大学毕业的李霞在自荐信中说:“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

C. 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改进方法,调整心态,取得佳绩。”既自豪又惭愧。

D. 老师年过七旬,早已退休在家,却仍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