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三 一个深爱着自己民族的作家,他对于处在灾难之中的人民的态度是复杂的。老舍在...

材料三

一个深爱着自己民族的作家,他对于处在灾难之中的人民的态度是复杂的。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不仅愤慨与痛惜战争灾难中所暴露出来的“国民性”的忍辱与苟安,而且以沉静的理性思考着这种“国民性”的历史成因,老舍的批判成为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

作家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体现为瑞宣的自我批判。但自我批判并没有导致自我完善,瑞宣终究不免于惶惑与偷生。为什么?瑞宣自己这样辩【解析】
“一个手指怎能拨转得动几千年的文化呢?”这就是说,不欲偷生而终于偷生、不当惶惑而终于惶惑的原因,要到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国家观念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延伸,血缘家族意识成为国家社会意识的前提与基础,于是,当家事与国事相矛盾时,便不能不以家事为重了。老舍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触及到民族文化的这一致命弱点,是深刻而独到的。

在《四世同堂》里,老舍循着血缘家族意识这个线索探寻着中国人之所以会失去“自卫的刺”的社会历史原因。祁老人面临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还觉得“对国事,正如对日本人,他以为都离他很远”。为什么是这样?这位四世同堂的老太爷是认为“宰相大臣才是管国事的”,而他自己不过是个无知的小民。这里,老舍已经揭示出封建等级制度与愚民政策是导致国民冷漠政治的原因。老舍看得深刻:“老百姓是不甘心受日本人的奴役的,他们要反抗。可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和平、守法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力不从心。”

老舍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比作无刺的玫瑰,柔弱而缺少自卫的能力,但素质是美好的,他的发掘,旨在探究能使民族精神振兴起来的力量源泉。古远的民族文化显然是一种束缚人民思想的保守力量,然而,作家又把它看作是民族人格力量的源泉所在,这岂不相互悖反吗!其实,这恰恰是老舍文学审视的理性之所在,中国民族的可敬与可悲往往是同在的。老舍说得对:“正因为中国人被侵略了,中国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民族重新发现了自己。

在展望我们民族的未来时,作家已经意识到,在清除了封建政治的毒害之后,将会有民族精神的复兴。他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他曾给予最高赞美的黄河的子孙身上,寄托在社会下层的那种“原始的力量”身上。那些脚登在黄土上、有着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和坚强的灵魂的劳苦大众,是中国人的脊梁,那以苟安懒散为和平的民族之故我之所以有希望变成以刚毅去争取和维护和平的民族之新我,那弱者的“善”之所以有希望变成强者的“善”,就因为有此坚强脊梁的支撑。这样一来,作家自己便也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取材于李辉、韩经太《对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理性审视》,有删改)

1.“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下列诗句没有体现出“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A.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B.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示儿》)

D.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2.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有“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这种审视的具体内容。

 

1.B 2. (1)《四世同堂》写的是我们民族被日本侵略的深重灾难和被征服者的愤史;(“对残暴的敌人、无耻民族败类的愤慨,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愤慨”亦可得分) (2)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反省忍辱与苟安的“国民性”的历史成因:血缘家族意识使国民在家事国事矛盾时变得狭隘自私;“太古雅和平(和平、守法)的思想文化使人民很容易受踩躏,以至于灭亡”;封建等级制度与愚民政策又导致国民对政治冷漠; (3)以北平为代表的古雅、和平、人道的中国文化和北平市民所体现出的善良、刚毅、高贵的国民性,让老舍先生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圣洁、伟大、坚强的劳苦大众身上,他们身上有民族“原始的力量”。(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诗句的含义,要求答出没有体现“家国情怀”的一句,题中B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反应的是儿女情长。 2.试题分析:此题概括文意的能力,要求文章分析《四世同堂》中体现老舍作品中有“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的体现的事例,注意从《四世同堂》的内容:写的是我们民族被日本侵略的深重灾难和被征服者的愤史;主旨: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反省忍辱与苟安的“国民性”的历史成因;以及反映出的“以北平为代表的古雅、和平、人道的中国文化和北平市民所体现出的善良、刚毅、高贵的国民性”的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二

老舍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的作家。他创作伊始,就将“好骂世”而富同情心的个性特点带进了作品;他“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这恨与笑,既是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也是他创作时的感情基调。对生活满怀着执着的追求,但又追求不到,失望之余,只得寄情于笑骂,这种笑骂,就不能不是带着眼泪的。老舍到创作《骆驼祥子》时,才形成了“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风格。写到《四世同堂》时,全民抗战的时代气氛强烈了,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命题尖锐了,在风格上必然有相应的明显的变化——转而以怒、愤、傲、烈的感情色彩去讽刺、暴露和写实。

《四世同堂》写的是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深沉悲剧,小说处处呈现出一种因黍离之悲而产生的愤懑与激烈的感情色彩。作家或塑造悲剧形象,或描述悲剧事件,都依据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忠实地反映着生活中真、善、美的毁灭。

老舍对北平中、下层人民是极为熟悉的。他将普通北平百姓的性格中许多美好的素质赋予了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厚的悲剧形象,如天佑、小崔、孙七、常二爷、李四爷等人。然后又通过他们的惨死,深刻地反映侵略者怎样毁灭了他们的人的尊严。【甲】的祁天佑,【乙】的常二爷,一个落了“奸商”的罪名游街示众,一个被毒打后在城门口罚跪,一向作为他们精神支柱的人的尊严忽然被毁灭尽净,侵略者无情地打碎了他们身上的精神盔甲,将最难堪的灾难和污辱降临到他们头上,令他们带着耻辱的烙印,到另一个世界去洗净。老舍写这些悲剧形象时,是将自己心灵的一部分,赋予了这些人物,将这批悲剧形象写得很美,从而惊心动魄地突出了这“美”的被毁灭。

《四世同堂》作为被征服者的愤史,其中的“愤”,不仅是愤敌人的残暴愤民族败类的无耻,同时也是愤“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他使读者看到:日本人的疯狂是要昂首挺胸拼命打人,是要试试自己的力气;而冠晓荷之流的北平人的疯狂是只注意饮食男女,沉溺在烟酒马褂与千层底缎鞋之间,是从亡国奴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鲁迅:《南腔北调集·漫与》)。另有许多弱者,则只会张着含冤的眼睛,不知该向谁去索求公道,甚至极错误地向李四爷和一号的日本老太婆身上泄愤!

老舍不但揭露这耻辱的烙印,而且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探寻那劣根性形成的原因。老舍热爱以北平为代表的古雅、和平、人道的东方文化,小说不时流露出以我国的周铜汉瓦、唐诗晋字、梅岭荷塘的东方文化为光荣和骄傲;同时,他又不能不深入地去发掘这文化传统的滞重碍事:他给小说起了一个很带感情色彩的书名《四世同堂》,也许正是为了埋葬那礼教的堡垒,写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东方式的“四世同堂”梦想的破产!看看作家那深沉的思索吧:为什么在狼似的侵略者面前,有光辉文化传统的人民竟会成为各自逃命的羊?为什么正直的钱诗人,什么也不怕,只怕丢了美丽的北平城?为什么爱国如祁瑞宣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苦闷时要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忘却现实的避风港?为什么北平人会从过中秋节不能点缀以北平传统的“兔儿爷”的事实中去体会“亡国惨”?……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固有文化中致命的弱点,它使人民很容易受暴徒的蹂躏,以至于灭亡,它是太古雅、太和平了!

我们感谢作家带着感情色彩的深沉的思索,它【丙】。它不但给这部皇皇巨著增色不少,而且在今天,它能使人民痛切的感到:我们的国家要富强,我们的民族要自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取材于吴小美《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删改)

1.下列不能证明“老舍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一项是

A. 作品带有“好骂世”而富同情心的作家个性

B. 风格是其思想情感在笔尖能“滴出血与泪来”

C. 对他所熟悉的中、下层人民不遗余力地赞美

D. 随时代风云以更强烈的感情去讽刺、暴露和写实

2.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作伊始:“伊始”的意思是“开始”,“伊”是助词,无实义。

B. 黍离之悲:“黍离”的意思是“国家残破”,该词出自《诗经》。

C. 蹂躏:读作róulìn,意思是“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D. 皇皇巨著:“皇皇”的意思是“盛大”,“皇皇”可写成“煌煌”。

3.请在“材料二”【甲】【乙】两处分别填入能概括人物性格的恰当的四字短语。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材料二”【丙】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催人猛醒    ②使人心悸    ③促人探求    ④令人不安

A. ②④③①    B. ①③④②    C. ④②①③    D. ④③②①

 

查看答案

材料一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是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显然不是。在我看来,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子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因此,老舍不单纯是市民形象的代言人,他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他对市民诉求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表达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从他自身血液里流淌出来的。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描写平民世界,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取材于刘勇《老舍及京味文学的中国形象元素》)

1.下列不属于“老舍及京味文学创作的蕴涵”的一项是

A. 作品要有对北京市民、风情等社会层面的多样展示

B. 能通过北京特有文化来透视、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

C. 作品运用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来作鲜活地表达

D. 借表达北京市民的诉求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

2.根据材料一对“平民意识”的解说,指出《四世同堂》中李四爷这一人物形象所体现的老舍的“平民意识”。

李四爷

平民意识

①在他的职业上,他永远极尽心,而且要钱特别克己;有时候他给穷邻居搬家,便只要个饭钱,而不提工资。在职业以外,特别是在有了灾难的时节,他永远自动的给大家服务。

②他从容不迫,一声不吭,举起手来,照着日本人的脸就是一下子。他忽然觉得非常痛快,得意。他没作声,把所有的劲儿全用在拳头上了。

③李四爷的丧事办得挺像那么一回事,来的人很多。那些窝脖儿的杠大个儿,杠房的,还有清音吹鼓手和打执事的,都跟他有交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倒计时地数着数字进行新年狂欢,而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

从前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做团圆饭吃团圆饭,一起守岁,放鞭炮,到长辈家里拜年,有压岁钱……现在过年除夕夜看春晚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大餐,看春晚寓意吉祥团圆,幸福快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时带上家人外出旅游,踏上新年之旅,过一个在路上的春节。

对过年方式的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回答另外两处问题。

就承诺而言,即使千金一诺最为沉重,但空口无凭又最为虚泛,观其行径还要等待漫漫时间的印证,所以“信”在外化体现方面,就产生了一种加固信任的仪式。信誉建立,比城池建造更难,信诺百事才可能筑造起一道信任的高墙,而且毁诺一事就可颠覆信任的根基。国之信,建之无形,毁之无影,易毁难建,去即无存。一国对外要维护信用,对内要建立信誉,政府的公信力就能形成。

①假设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虽然千金一诺最为沉重。

______________,应当修改为:但毁诺一事就可颠覆信任的根基。

③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①__________:一是结构模拟,②_________,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③__________,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是对人脑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