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四世同堂》里北...

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四世同堂》里北平陷落时,瑞宣既意识到“最高的责任”,又顾虑到“最追切的问题”,让他“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此情此景,你认为瑞宜可能想到的是杜甫的哪一句或哪一联诗?请写下来并简要陈述理由。要求:正确书写杜甫诗句,陈述理由条理清楚。

②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你就王维的《山中》一诗,发挥想象,描绘画面。要求:想象合理,符合诗歌意境。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答案示例1】 瑞宣所想到的诗应是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北平陷落,他与杜甫同处国家危亡的境地,最迫切的问题是一家老小的安宁与幸福。然而国破之时,家何独存,他最高的责任是作为一个北平人,面对日本的侵略,勇敢守护他的城与国。茫茫城破,草木春深,而他的内心正如杜甫一样,满是沦亡的悲愤与爱国的热情。不同的是,他还有家庭重担,使他的愁又更添一层。 【答案示例2】 我认为瑞宣最可能想到的是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瑞宣意识到“最高的责任”即救国之为难,国家之事是头等大事,但也顾虑到“最迫切的问题”即家事,家中老小全指望他一人,他走则家破,不走则眼看国亡。正如杜甫当时只得空空地望着远方,徒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矛盾,以及悲痛郁闷的心情,这种心情强烈地引起了瑞宣的共鸣。 (2)【答案示例】 秋深潦缩,溪水淙淙,自磷磷石后静静而来,没有波纹,像镜子一样透亮、平静,忽然,一片红叶打碎了“镜子”,摇荡在水上,原来是最后几片红叶了。寒风如刀,刮下红叶,纷繁散乱,零落却交相掩映,疏朗又带着生命的火红。二三行人路过,氤氲在青翠中。仰视,俯视,左顾,右盼,满目青翠,上面的绿仿佛要滴下来,下面的绿恰又像要冒出来。如雨,如水流,山路本无雨,却也仿佛使人被青翠打湿了。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微写作的题目,要求根据语境写文段,写作时注意贴切引用杜甫符合情境的诗句,准确结合小说中瑞宣“最高的责任”(北平沦陷,民族危亡)与“最迫切的问题”(保护家人安全)进行阐释,陈述符合瑞宣的身份(长子)、心境(忧心国事)与处境(踯躅不前)且有文采。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微写作的题目,要求根据语境写文段,要求意象完整(白石、红叶、空翠),吻合意境(寂静中有幽趣,清寒中有美感,空蒙而梦幻),符合逻辑(山中原本没有下雨,是无边的蓊郁青葱的浓翠山色浸染、滋润了诗人的心),有画面感(局部和整体的视角、视觉触觉感觉的贯通、主题背景的色彩感、远近映衬的效果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剪得秋光入卷来

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②也不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城市人越来越多,树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踯躅在繁华部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供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的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

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 ——关心身外之物,忽略细微感受。

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或许,我们需要一付聆听天籁的耳朵。

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

⑨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⑩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鸣;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

(根据王清铭同名散文删改)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读音和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悄然:qiǎo rán        意思是“寂静无声”。

B. 踯躅:zhí zhú         意思是“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C. 攒动:zǎn dóng        意思是“积聚财富”。

D. 遑论:huáng lùn       意思是“不必论及”。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作者贾岛是中唐诗人,因“推敲”故事为人熟知,与孟郊齐名,被称为“郊寒岛瘦”。

B. “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化用了晚唐诗人杜牧的名句。姜夔所说的“杜郎俊赏”,也就是杜牧,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C. “多情自古伤离别”出自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由《长恨歌》“夜雨闻铃肠断声”可知《雨霖铃曲》由唐玄宗创制。

D. 《秋思》的作者陆游,字少游,自号绍翁,我们学过他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钗头凤》,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3.本文“剪得秋光入卷来”所引用的古诗多有一种“萧索美”,下列写秋的诗句不符合“萧索美”的一项是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4.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5.作者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从主客观两方面分别陈述这样说的原因。

6.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名称或原句。

①“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一句,除了引用了李清照____________(写出词牌名)中的词句,“鸿雁”还能让我们联想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________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

②“准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化用了屈原在《湘夫人》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还能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登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现代人的心灵,而北宋的范仲淹却在《苏幕遮》起首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绘出秋景的美丽阔远。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操吴戈兮被犀甲,_________________。(屈原《国殇》)

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__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⑤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_________________,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⑧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⑨可怜楼上月徘徊,_________________。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⑩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__。吴质不眠倚桂树,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A. 古体诗    B. 近体诗    C. 歌行    D. 诗余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 “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 “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 “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3.陆游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镜潮女”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圈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见之欤?

【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 折节读书              折:改变

C. 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 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可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与相闻              赢而不助五国也

B. 谓之方山子        批大郤 ,导大窾,其固然

C. 过岐亭,适见        盘盘,囷囷焉

D. 使从事于其间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想因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这难道不是古时候乐师们弃置而不用的方山冠吗

C.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D. 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4.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两骑

A. 余既耸然    B.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 深林兮惊层巅    D.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 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已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查看答案

材料三

一个深爱着自己民族的作家,他对于处在灾难之中的人民的态度是复杂的。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不仅愤慨与痛惜战争灾难中所暴露出来的“国民性”的忍辱与苟安,而且以沉静的理性思考着这种“国民性”的历史成因,老舍的批判成为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

作家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体现为瑞宣的自我批判。但自我批判并没有导致自我完善,瑞宣终究不免于惶惑与偷生。为什么?瑞宣自己这样辩【解析】
“一个手指怎能拨转得动几千年的文化呢?”这就是说,不欲偷生而终于偷生、不当惶惑而终于惶惑的原因,要到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国家观念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延伸,血缘家族意识成为国家社会意识的前提与基础,于是,当家事与国事相矛盾时,便不能不以家事为重了。老舍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触及到民族文化的这一致命弱点,是深刻而独到的。

在《四世同堂》里,老舍循着血缘家族意识这个线索探寻着中国人之所以会失去“自卫的刺”的社会历史原因。祁老人面临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还觉得“对国事,正如对日本人,他以为都离他很远”。为什么是这样?这位四世同堂的老太爷是认为“宰相大臣才是管国事的”,而他自己不过是个无知的小民。这里,老舍已经揭示出封建等级制度与愚民政策是导致国民冷漠政治的原因。老舍看得深刻:“老百姓是不甘心受日本人的奴役的,他们要反抗。可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和平、守法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力不从心。”

老舍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比作无刺的玫瑰,柔弱而缺少自卫的能力,但素质是美好的,他的发掘,旨在探究能使民族精神振兴起来的力量源泉。古远的民族文化显然是一种束缚人民思想的保守力量,然而,作家又把它看作是民族人格力量的源泉所在,这岂不相互悖反吗!其实,这恰恰是老舍文学审视的理性之所在,中国民族的可敬与可悲往往是同在的。老舍说得对:“正因为中国人被侵略了,中国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民族重新发现了自己。

在展望我们民族的未来时,作家已经意识到,在清除了封建政治的毒害之后,将会有民族精神的复兴。他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他曾给予最高赞美的黄河的子孙身上,寄托在社会下层的那种“原始的力量”身上。那些脚登在黄土上、有着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和坚强的灵魂的劳苦大众,是中国人的脊梁,那以苟安懒散为和平的民族之故我之所以有希望变成以刚毅去争取和维护和平的民族之新我,那弱者的“善”之所以有希望变成强者的“善”,就因为有此坚强脊梁的支撑。这样一来,作家自己便也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取材于李辉、韩经太《对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理性审视》,有删改)

1.“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下列诗句没有体现出“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A.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B.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示儿》)

D.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2.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有“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这种审视的具体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