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剪得秋光入卷来》说:“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请以“生命深处的诗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中心明确,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②经典的文学、音乐、影视、绘画等作品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精神创造的结晶。面对经典,也就是面对伟大。请以“经典的力量”为题目,自定立意,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论证合理。

 

经典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而古典名着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品读经典,是一场经典的盛宴;是一出名人大家的相约;是一段穿越时光的回想。在品读经典中滋养着心灵,闻着书香伴我们健康地成长。 读——经典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有一定文学价值和影响的,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品读《红楼梦》,让我懂得了黛玉葬花的伤感和宝玉的凄美爱情……在我高兴时快乐时,我会翻开书,继续吸取营养知识;当我伤心沮丧时,我也会翻开书,在书里面寻找知音,让我知道,生命是美而圣洁的,人生是幸福与苦难相伴而随的。正如古人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品——经典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父子俩在林间散步,父亲问:“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儿子答到:“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是一辆空马车”。儿子问:“你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说:“从声音可以分辨出来,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父亲简单的话语,告诫我们人不要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应脚踏实地。正如古人所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悟——经典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获奖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他出身贫寒,但也从为放弃过读书,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几乎全部看过,才最终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莫言的成功验证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古训。 经典如一坛老酒,醇香浓烈,馥香逼人;经典如一首古诗,绝唱历史,弥久珍藏;经典如一支舞曲,圆润华丽,不失内涵。品读经典就如饮酒、诵诗、跳舞,领略艺术的至善至美。品读经典,犹药也,力行,可以清新明志、洁身正性。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生命深处的诗情”,首先明确写作的对象是“诗情”,实际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或事件,这些情景或事件应该能引起对生命的感悟,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写作的重心应该在“偏”,即应该突出“生命中”,那就不同于一般的情景应该对自己的“人生”“生命”产生影响的事情。行文时注意突出“诗情”,突出“对生命的影响”。写景和叙事要有“诗情画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四世同堂》里北平陷落时,瑞宣既意识到“最高的责任”,又顾虑到“最追切的问题”,让他“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此情此景,你认为瑞宜可能想到的是杜甫的哪一句或哪一联诗?请写下来并简要陈述理由。要求:正确书写杜甫诗句,陈述理由条理清楚。

②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你就王维的《山中》一诗,发挥想象,描绘画面。要求:想象合理,符合诗歌意境。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剪得秋光入卷来

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②也不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城市人越来越多,树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踯躅在繁华部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供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的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

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 ——关心身外之物,忽略细微感受。

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或许,我们需要一付聆听天籁的耳朵。

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

⑨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⑩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鸣;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

(根据王清铭同名散文删改)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读音和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悄然:qiǎo rán        意思是“寂静无声”。

B. 踯躅:zhí zhú         意思是“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C. 攒动:zǎn dóng        意思是“积聚财富”。

D. 遑论:huáng lùn       意思是“不必论及”。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作者贾岛是中唐诗人,因“推敲”故事为人熟知,与孟郊齐名,被称为“郊寒岛瘦”。

B. “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化用了晚唐诗人杜牧的名句。姜夔所说的“杜郎俊赏”,也就是杜牧,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C. “多情自古伤离别”出自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由《长恨歌》“夜雨闻铃肠断声”可知《雨霖铃曲》由唐玄宗创制。

D. 《秋思》的作者陆游,字少游,自号绍翁,我们学过他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钗头凤》,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3.本文“剪得秋光入卷来”所引用的古诗多有一种“萧索美”,下列写秋的诗句不符合“萧索美”的一项是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4.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5.作者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从主客观两方面分别陈述这样说的原因。

6.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名称或原句。

①“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一句,除了引用了李清照____________(写出词牌名)中的词句,“鸿雁”还能让我们联想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________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

②“准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化用了屈原在《湘夫人》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还能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登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现代人的心灵,而北宋的范仲淹却在《苏幕遮》起首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绘出秋景的美丽阔远。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操吴戈兮被犀甲,_________________。(屈原《国殇》)

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__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⑤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_________________,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⑧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⑨可怜楼上月徘徊,_________________。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⑩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__。吴质不眠倚桂树,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A. 古体诗    B. 近体诗    C. 歌行    D. 诗余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 “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 “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 “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3.陆游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镜潮女”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圈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见之欤?

【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 折节读书              折:改变

C. 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 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可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与相闻              赢而不助五国也

B. 谓之方山子        批大郤 ,导大窾,其固然

C. 过岐亭,适见        盘盘,囷囷焉

D. 使从事于其间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想因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这难道不是古时候乐师们弃置而不用的方山冠吗

C.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D. 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4.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两骑

A. 余既耸然    B.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 深林兮惊层巅    D.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 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已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