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国内的书店为何无法在专业阅读与公共阅读之间作出区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研究者往往不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愿投入到公共写作中去,而政府与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为一种奢侈消费。要么去听于丹,要么只能硬着头皮去读章太炎的国学。显然,这是一种深刻的公共智识危机,它不仅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而且加剧了知识鸿沟,它让专业研究者越来越远离公共的知识需求市场,并且多少还有一些带着孤傲的自鸣得意;另一方面,“无良书商”攒集着各种不可靠的鸡汤知识读本,获取丰厚的利润。
A. 要消除知识鸿沟必须充分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
B. 当前图书市场出版物品种单一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
C. 专业研究者应担负为公众提供适合的公共阅读产品的责任。
D. “无良书商”追求丰厚的利润使公众的阅读成为奢侈消费。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他们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 、 ,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 、 与钱穆的严谨学业?
A. 周作人的平和 林语堂的幽默 鲁迅的思想深邃 胡适的人格独立
B. 周作人的苦茶 林语堂的菜谱 鲁迅的深邃思想 胡适的独立人格
C. 林语堂的幽默 周作人的平和 胡适的深邃思想 鲁迅的独立人格
D. 林语堂的菜谱 周作人的苦茶 胡适的思想深邃 鲁迅的人格独立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C.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排斥,抵御)
D. 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 彼秦者将何为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 未可专以罪秦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子孙视之不甚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 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 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 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 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 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 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 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2)彼秦者将何为哉?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函梁君臣之首
B.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3.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5.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 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 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 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6.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 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 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 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 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