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 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D.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B. 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C.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 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了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E.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今天人类的农业生产仍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3.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和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
郑传敏
妞儿第一次见若兰时只是闭着眼咧着嘴哭,哭得脸儿皱成了核桃。若兰用一根手指伸向那挥舞着的小鸡爪,妞儿紧紧抓住,竟止住了哭声。那时若兰47岁,妞儿出生一小时。
妞儿满月时,小脸儿慢慢地鼓起来,撑开了核桃皮,成了粉嫩粉嫩的小人儿一个。若兰扒在摇篮边,看不够那小模样。看不够的还有远在百里之外的三娘娘。三娘娘四个儿子,做梦都在想闺女。于是,三娘娘硬是死缠硬磨要把妞儿抱回家。妞儿的父亲有些心动: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就够他操心的了,这第九个整日哇哇哭的小肉团儿让他心烦。但若兰不松口,若兰不松口谁也抱不走妞儿。
照说妞儿应该感谢若兰,可妞儿连若兰的模样都不记得了。会跳绳的妞儿怎么也想不起若兰年轻时的样子,就一边跳绳一边喊:“若兰若兰……,你年轻时啥样子……?”“就这样子啊!”妞儿仔细瞅瞅埋头梆梆梆剁猪菜的若兰:瘦长脸,齐耳短发,灰褂子。妞儿觉得若兰好像一直就是这个样子,好像又不是。玩一会儿,不由得又喊:“若兰若兰——,你年轻时啥样子——?”“就这样子啊!”妞儿7岁,若兰54岁。
可是,妞儿知道大姐年轻时的样子。30岁的大姐领走了10岁的妞儿,让妞儿和自己的三个孩子一起上学。百里外的小镇,有许多有趣事儿,妞儿和三个一挨肩的外甥外甥女沉浸其中。晚上,四个孩子一张床,妞儿比外甥大10个月,不会客气。“妈——,小姨踢我!”外甥哭叫。“姐——,他掐我!”妞儿告状。房间里每晚都要闹腾好久。
这样有趣而喧腾的日子过得飞快,一年一晃而过。妞儿回到家,感觉若兰有些怪:那痴痴的目光让妞儿分外的不自在。哥哥姐姐告诉妞儿,若兰想妞儿想得走不动路,见到与妞儿同龄的小孩就掉眼泪,还大病了一场。妞儿很是奇怪:若兰怎么了?妞儿不是好好的吗?
妞儿上初中了。渐渐觉出了自己的吃亏,心里不平衡起来,找若兰理论:“不行!你多照顾了大姐姐20年。你不能偏心,你照顾大姐姐多少年,也要照顾我多少年。你不准死咧!”这样的账时常算,若兰时常应:“好好好!”
若兰信守承诺,一直照顾着妞儿,但却渐渐地老了,妞儿便不喜欢和若兰一起逛街了。她们一起的时候妞儿三步两步就窜出去老远,回头耐着性子等若兰,等急了就扯着嗓子喊:“若兰,快点啊——”若兰急急地赶到,笑喘着分辩:“你看,我赶得上妞儿呢!”妞儿数落:“你和大姐她们一起时多有劲!临到我,连路都走不动了,偏心!”
若兰确实偏心,偏心妞儿。姐姐们相继出嫁了,五个哥哥无视妞儿的高中生身份,照样拿妞儿当小玩意儿,没事就逗着玩儿,比赛谁最先能把妞儿气哭。比赛的时间常常在吃饭时间,全家齐集一堂,正是比试本领的好时机。五哥开头,四哥接下句,三哥拓展,二哥挖掘。常常是大哥还没来得及总结,妞儿就转身进了屋,眼泪一掉,饭就不会吃了。谁让妞儿是个认真的人呢!若兰总把哥哥们骂得狗血喷头,又拿出好吃的哄妞儿。
谁让妞儿是个较真的人呢!
初二时一群女孩儿送别一位好友,难舍情谊,定下五年之约的鸿鹄盟。五年后,读大二的妞儿千里迢迢地赶回家。得知原委,全家齐声制止,说根本不会有人记得什么“鸿鹄盟”,只有像妞儿这么幼稚的人才会当真。妞儿不信,依约赶赴那片青山碧水旁的秀竹林。她在竹林边那个古朴的石滚上坐等了整整一天,不见一个人影。妞儿想了一天的心事,流了许多泪,发了许多恨:“这次我回家,要有谁敢笑话我一句,我就一辈子一辈子不再回家。”硬着头皮回到家,哥哥们竟然出奇地体贴,全然没有往日的尖酸刻薄。妞儿松下一口气。
这口气直到妞儿结婚后,才知道是若兰帮她松下的。
若兰一直是偏心的,偏心妞儿。在妞儿生下自己的女儿朵朵时,豁然明确了这点。小时候一些不甚清晰的琐碎的细节,便温暖地浮上心头。若兰放牛时带回来的一枝山红豆,割稻回家掏出的一把野山楂……鲜红地在眼前闪耀。这年妞儿23岁,若兰70岁。
妞儿还清晰地记得带着5岁的朵朵去看若兰,若兰摸出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朵朵嚷着要,若兰拿出一个小的递给朵朵:“小人儿吃小的,大人吃大的。”把大红苹果塞给妞儿,生怕朵朵来抢似的。若兰、妞儿、朵朵去逛街,妞儿搀着若兰慢慢地走,朵朵蹦跳着在前面催:“姥姥——,走快点——”这年妞儿28岁,若兰75岁。
一日,妞儿从梦中哭醒,丈夫抚慰了很久,妞儿才忍住悲痛,说出一句话:“我梦见若兰不在了。”小时候一直和若兰斤斤计较:不准老,不准死。可若兰还是越来越老了,妞儿从不敢去想没有了若兰她该怎么办。写这篇文章时,妞儿37岁,若兰84岁。
妞儿就是我,若兰是我的母亲。
母亲!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啊!今生不离不弃。
(节选自《雪莲》2011年第1期)
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叙述了一个亲情绵绵的故事,以外貌、语言和心理描写为主,展现了众多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美好而感伤的情愫。
B. 已是八个孩子母亲的若兰在47岁时生下了妞儿,这最小的女儿险些被送人,对妞儿的歉疚使得若兰对妞儿格外娇惯,甚至常常没有原则。
C. 妞儿知道大姐年轻时的样子,不知道若兰年轻时的样子,巨大的年龄差距造成了很深的代沟,使妞儿始终没能认真思考过若兰的母爱。
D. 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描写妞儿,如妞儿在大二时千里迢迢赶回家乡,赶赴与好友的“鸿鹄盟”,表现了妞儿单纯执着的性格特点。
2.文中两次写到“逛街”,情形有一些不同,但其包含的情感内涵却又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含义丰富,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神话中,被民族尊为祖先的创世英雄大都为龙种或具有龙性。我们的祖先总是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得到龙的指引、帮助或保护。龙因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仁厚的品德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从而也必然成为民族的标识。考古发现,从大约八千年前到如今,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以摆塑、雕刻、绘画等多种形式大量留存于墓葬、器皿或建筑之上。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
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世界上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一般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实物,虽然这些实物在绘画、雕刻中也有某种夸张,但终究没有脱离动植物的原型。而龙是以动物的面貌出现的虚拟神物,并不存在于自然中,而只存在干人们的想象中。它是取多种动物的肢体、器官,通过“模糊集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创造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专家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某种动物原型如蛇、鳄为主体,通过置换其他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这个阶段龙的形象较多地保留了某种动物的原型,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龙尚有很大差别,所以专家称之为“原龙纹”。第二个阶段,龙的形象组合日益复杂化,逐步摆脱了动物原型的束缚,从而由“原龙纹”转化为“龙纹”。专家认为这种转化发生在商代,它的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有了角之后,龙就彻底摆脱动物原型而成为一种与自然中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此后,人们用相同的手法,把各种动物的肢体和器官加到龙身上。到了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身。
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图腾崇拜伴随氏族社会的兴起而产生,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而衰落,进入阶级社会逐渐为宗教崇拜所代替。仅能留存下某些痕迹。龙图腾的产生据神话传说可推到伏羲,据考古至少也在黄帝时代。我们可以认为龙最早起源于某个氏族,也可以认为龙一出现就是作为多种单一氏族图腾的替代物而为整个部落联盟共同信仰。但是至少在黄帝族创造的“仰韵文化”时期,龙的崇拜已经普遍地存在着,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无争议的祖先。黄帝以后,经尧、舜,到夏朝的建立,统一的中华民族最终形成,龙作为民族图磨的地位也得到最终确立。
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之所以被带进阶级社会并伴随历史发展流传至今,这并不是图腾崇拜向宗教崇拜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例外,相反,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由于古代社会中人们生存有赖于农业生产,农神成了历史上最早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统一宗教神灵。
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总是能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指引、帮助或保护我们的祖先
B. 相对于其他民族图腾为自然界中实有的的动物而言,龙是虚拟的,存在于人的主观想象中。
C. 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融合了多种动物的肢体或器官模糊组合而成的。
D. 龙图腾产生于黄帝时期或者更早时期,但它作为民族图腾是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并且历史悠久。
B. 作者采用比较论证的万法,说明了龙图腾与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存在着显著差异
C. 文章将龙的形象创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强调从第二阶段开始龙由实体走向虚拟。
D. 在论述龙图腾自身的发展时,作者将其概括为“三个飞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帝乘龙升天““神龙助禹治水”等传说,都印证了我们的祖先与龙有着紧密的联系。
B. 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关系密切。
C. 其他氏族图腾不具备龙的内通,难以被人们所顶礼膜拜,最终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D. 龙图腾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智慧:形式完美,内涵丰富。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初中时,我们会对高中充满着想象。那里会不会只有如山如海的作业?会不会只有拼杀激烈的竞争?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会不会形同陌路?两点一线的生活会不会单调乏味?体贴入微的父母会不会给予我更大的自由?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体验,一定有些事触动了你这样的念头:原来高中和我想的不一样!
请以《高中,和我想的不一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为下面的事件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包括标点)。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10月18日宣布,位于英国苏格兰东北海岸的全球首座漂浮式海上风电场已正式投产运营,可为大约两万户家庭供电。
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苏格兰海温德风力发电场位于距苏格兰阿伯丁郡彼得黑德海岸25公里的海域,总装机容量30兆瓦,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阿联酋阿布扎比马斯达尔公司联合运营,造价约1.9亿英镑。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负责新能源业务的执行副总裁伊雷妮·鲁梅尔霍夫说,这种发电场能在水最深800米的海域运作,从而使此前海上风力发电无法开展的海域得以利用。从苏格兰海温德风力发电场获得的经验将为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市场带来新机遇。
请根据上下文,仿写划线句子。
“自古悲秋多寂寥”, 古人常因秋之将至,或叹年华易逝,如苏頲的“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人写出来的不仅是文字的记忆,更是人生历经千锤百炼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