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描绘箫声这一音乐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从而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
(3)在《马说》中,韩愈同情那些不遇伯乐而辱没在仆役手中的千里马最后只能落得“___________”的结局。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溪上
赵孟頫
溪上东风吹柳花,溪头春水净无沙。
白鸥自信无机事,玄鸟犹知有岁华。
锦缆牙樯非昨梦,凤笙龙管是谁家?
令人苦忆东陵子,拟问田园学种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白鸥自信无机事”,白鸥心中了无杂事,而自己出仕元朝,无法与之相比,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之情。
B. “玄鸟犹知有岁华”,黑鸟都知道自己的年华有限,表达了诗人对人事盛衰、繁华易逝的感叹。
C. “非昨梦”其实就是自己做的梦,“是谁家”其实是说自己家的笙和管,作者这样写是因为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怀念。
D. “苦忆东陵子”“学种瓜”表达了对自己做官做法的怀疑和归隐山林的情怀。
E.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韵律很强。在表达上,语言质朴,通俗易懂。
2.首联描写了溪上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此君臣情意所由隔也。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思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奉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 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 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
D. 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邹智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今后要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 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
C.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2)自后惟退而具疏,此君臣情意所由隔也。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5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1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60%以上。中国已建成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并实现成网运行,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建设运营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管理经验丰富的国家。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四纵四横”主骨架基本形成,高速铁路与其他铁路共同构威的快速客运网已超过4万公里以上,基本覆盖中国省会及50万以上人口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向周边区域5小时的旅行圈已经形成。高速铁路的开通极大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特别是在西南山区等原本交通不发达的方向上,这种变化尤为明显,2014年底开通的贵阳至广州高铁,使两地之间的旅行时间由开通前的21小时压缩至4小时。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相邻城市间“同城效应”凸显,已形成1至3小时高铁生活圈,中国高度重视高速铁路的安全。经过多年的运营实践,中国铁路形成了基础设施、移动装备、综合检测、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完备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地震、大风、降雨、冰雪等自然灾害影响和各类突发事件,确保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据国际铁路联盟UIC)和欧洲铁路管理局(ERA)统计资料,中国高铁安全运营水平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
(摘自中国网《高铁旅客超50亿人次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有哪些亮点》)
材料二:
(摘自ITS专业大数据《中国高铁乘客数据分析2016》)
材料三:
中国著名铁路专家王梦恕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铁有很多优势。首先我们有非常优秀的建设队伍,随时都能投入到建设中去。第二个优势是造价比发达国家便宜很多,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中国只要0.33亿美元。而且中国高铁建设工期短,速度甚至比发达国家快一倍以上。另外,中国往往交易灵活,不一定要钱,可以用资源交换。
韩国《每日经济》11月3日称,中国正在实现高铁崛起,施工能力和价格竞争力等全球第一。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形容,第一条高铁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开通的京津城际铁路,仅6年过去,中国运行的高铁里程就超过1.1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中国领导人经常利用外访亲自介绍和推销高铁也功不可没。目前,与中国签订高铁合作协议的国家超过30个。交易结算模式多样化称为主要特点。在输出过程中,中方出资金和技术。中方会与相关国家洽谈,用修建高铁来置换当地资源,比如中亚的天然气。
(摘自《环球时报:中国高铁进入世界市场规划全球高铁王朝》)
材料四
近日,中美首条高铁建设项目遇阻备受各方关注。事件起源于美国合作方西部快线公司突然单方面毁约,发布公告称“与中铁国际集团(美国)有限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建设连接加州南部和拉斯韦加斯高铁线路的计划将不再继续”。专家指出,中国高铁在制造、建设及运营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性价比优势十分明显,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非常大的拉动作用。美方突然单方面毁约的本质依旧是贸易保护主义。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对其商业信誉造成打击,更有损沿线美国民众的利益。
从“握手”到“变脸”,不到一年.2015年9月,西部快线公司与中铁国际着手谈判筹建合资公司,旨在帮助开发、融资、建设并准备运营连接内华达州拉斯韦加斯市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西部快线高铁项目,并通过在沿途各地设立站点,以缓解令当地民众十分头疼的堵车问题。据了解,该高铁线路全长370公里,预计总投资额127亿美元,原本计划将于今年9月开工。
多位海内外专家表示,此前双方所签署的协议规定,不管是公布协议还是取消,都必须经过双方一致同意。西部快线采取“突然表击”显然违约,且给出的理由难以服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所所长滕建群认为,美国西部快线终止合作主要还是来自于联邦政府的反对。滕建群表示,不让其他国家参与本国铁路建设,实际上是保护主义的具体体现。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高铁出海不是“求人办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高铁主骨架为“四纵四横”,中心为北京、上海、广州。
B. 中国高铁安全运营水平世界最高,有赖于完备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C. 中国高铁输出主要特点为交易结算模式多样化,中方承担资金和技术。
D. 美甲方毁约实质为贸易保护主文,主要原因是联邦政府反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高速铁路极大的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同城效应”凸显,这种变化在西南山区等原本交通不发达的方向上最为明显。
B. 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乘坐高铁的旅客集中在20岁到40岁这一年龄段,出行目的主要是进行商务活动和休闲。
C. 2016年,贵广、南广、长吉、京沪四线上的旅客比例,进行商务活动的依次递增,而去休闲的则依次递减。
D. 在中国高铁的输出过程中,交易方式是灵活的,比如我们一般用修建铁路来置换当地资源,这也是中国高铁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优势。
E. 美国合作方西部快线公司毁约既有损美国民众利益,更对美方商业信誉造成打击,而终止合作不会对中方带来任何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所面临的形势。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雷
巴金
灰暗的天空里忽然亮起一道“火闪”。接着就是那好像要打碎万物似的一声霹雳,于是一切又落在宁静的状态中,等待着第二道闪电来划破长空,第二声响雷来打破郁闷。闪电一股亮似一股,雷声一次高过一次。
在夏天的傍晚,我常见到这样的景象。
我还是个四五岁的孩子,跟着父母住在广元县的衙门里。一天晚上,在三堂后面房里一张宽大的床上,我忽然被一声巨响惊醒了。房里没有别人,我睡眼中只见窗外一片火光,仿佛房屋就要倒塌下来似的。我恐怖地大声哭起来,直到女佣杨嫂进屋来安慰我,让我闭上眼睛,再进到梦里去。在这以后只要雷声一响,我就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会马上崩塌,好像已经到了世界的末日了。
这是我害怕雷声的开始。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雷公的故事。有一个年老的女佣甚至告诉我:雷声一响,必震死一个人。所以每次听见轰轰雷声,我便担心着:不晓得又有谁受到处罚了。雷打死人的事在广元县就有过,我当时不能够知道它的原因,却相信别人眼见的事实。
年纪稍长,我又知道了雷震子的故事。雷公原来有着这样一个相貌一张尖尖的鸟嘴,两只肉翅,蓝脸赤发,拿着铜锤满天飞这知识是从小说《封神榜》里得来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这相貌,我倒想见见他。我的畏惧减少了些,因为我在《封神榜》中看出来雷震子毕竟带有人性,还是可以亲近的。
再后,我明白了许多事情。我不再畏惧自然界的现象。跟着年岁的增长,我的脚跟也站得比较稳了。即使立在天井里,望着一个响雷迎头劈下,我也不会改变脸色,或者惶恐地奔入室内。
更后,雷声又给我带来一种新的感觉。每次听见那一声巨响,我便感到无比的畅快,仿佛潜伏在我全身的郁闷都给这一个霹雳震得无踪无影似的。等到它的余音消散,我抖抖身子,觉得十分轻松。
去年,一个昆明的夏夜里。房间很小,开着一扇窗。不知过了若干时候,我才昏沉沉地进入梦中。这睡眠是极不安适的,仿佛有一只大手重重地压在我的胸上。我想挣扎,却又无力动弹。忽然一声霹雳把我从梦中抓起来。我看见一股火光,还以为一颗炸弹在屋顶爆炸了。那朋友也醒起来,他在唤我。我又听见荷拉荷拉的雨声。“好大的一个雷!”朋友惊叹地说。我应了一句,我觉得空气变得十分清凉,心里也非常爽快,我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今年在重庆听见一次春雷,是大炮一类的轰隆轰隆声,“春雷一声,蛰虫咸动。”我想起那些冬眠的小生命听见这声音便从长梦中醒起来,又开始一年的活动,觉得很高兴。我甚至想象着:它们中间有的怎样睁开小眼睛,转头四顾,怎样伸一个懒腰,打一个呵欠,然后一跳,就跳到地面上来。于是一下子地面上便布满了生命,就像小说《镜花缘》中的故事:因为女皇武则天的诏令,只有一夜的功夫,在隆冬里宫中百花齐放锦绣似的装饰了整个园子。这的确是很有趣的。
(选自《巴金散文选》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生动描写了闪电和雷声,呼应标题,引出下文作者关于雷声的故事及其感受。
B. 作者小时候一个人住在衙门里,曾被雷声惊醒吓得大哭,后来只要听到雷声就害怕。
C. 作者从父母那里知道了雷震子的故事,雷公长相怪异,但因有人性,所以作者不怕他。
D. 作者在昆明时曾被一声霹雳惊醒,看见一股火光,误以为炸弹爆炸,由此更讨厌雷声。
2.本文写关于雷公的故事,有何作用?
3.作者对雷声的感受有何变化?对此你有何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美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刘成纪
一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实际上,对乡村、田园、自然山水的歌吟固然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足以减损城市对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的主导性。在传统中国,城市既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美的制造和传播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形成的向心力和吸纳能力,使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得以形成。城市,从美学角度讲,已因能工巧匠的聚集而成为精美器具的集散地,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势而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
虽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历代文学、艺术家在情感领域,似乎又对城市生活并不认同,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像诗歌中的田园山水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画传统,就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反映。以摹写自然见长的山水田园诗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而是城中士人关于乡村的心灵映像。中国历史上的田园山水诗画,大抵也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同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不论人工构建的城市在中国美学史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自然山水田园又毕竟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甚至被赋予了作为精神家园的神圣价值。要理解这种矛盾,笔者认为,必须深入洞悉古代士人的生存命运。中国社会自春秋始,士人阶层渐趋独立。这一徘徊于城乡、官民之间的知识群体,一方面为实现政治抱负必须走向城市,但在精神领域却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固恋和忠诚。其中,童年式的乡村记忆固然重要,但城市作为功利、欲望、快乐的麇集之地,也同样让人难以舍离。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中国美学也正是在这种双向选择中表现出鲜明的城乡二元性。在当代中国,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更加剧烈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中国美学保持了最持久的张力。它所依托的文明形态,既非纯粹乡村,也非纯粹城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微妙的平衡。人,无论居于乡野渴望都市,还是立于都市回望乡村,均意味着两者对人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们共同昭示了一种可能的完美生活。对于中国美学而言,这种城乡二元并置的审美选择仍然只是美的现实形态,而不是理想形态。在理想层面,则要进一步克服分离,寻求美学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融合或统一。在中国美学史上,这种努力是存在的,主要体现为文人造园运动。生活于城市的士人通过园林筑造,为自己营造出乡居生活的审美幻象,从而使原乡焦虑得到抚慰。与此一致,现代城市美学中的“园林城市”观念,其目的也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绿化问题,更要通过将乡村元素植入城市,使城市获得家园感。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主导着中国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而中国美学的审美对象则主要是乡村、田园、自然山水。
B. 城市因能工巧匠的聚集而成为精美器具的集散地,也因而成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 城市因其对周边地区有向心力和吸纳力,从而形成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进而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 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是因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强势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山水田园诗画,以摹写自然见长,表现的是城市市民想象中的乡村生活,而不是真
正的农村人的乡居生活。
B. 中国传统的田园山水诗、山水花鸟画,似乎并不认同城市生活,而更乐于肯定自然
的审美价值。
C. 在中国历史上,山水田园诗画,大都是作者从城市的角度想象乡居生活,再依据作
者所想象的景象进行的再创造。
D. 虽然城市在中国美学史上非常重要,但是自然山水田园还是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城乡官民之间徘徊的士人阶层,为实现政治抱负而走向城市,同时对故乡依然保持固恋和忠诚。
B. 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是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既难忘童年式的乡村记忆,也难于舍弃聚集功利、欲望、快乐的城市。
C. 从中国美学上说,城乡二元并置的审美选择不是理想形态,只是美的现实形态,在理想层面要寻求美学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融合或统一。
D. 现代城市美学中“园林城市”观念是绿化城市,把乡村元素植入城市,为以后文学家、艺术家放弃乡村生活、提升自己审美价值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