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学习或研究任何学问,___;而属于文学方面的尤为如此。读书的最彻底的办法是读原料书,__。最好少读或不读选集和别人对某集的讨论之类。读选集片面不全,选者又有他的嗜好和偏见,不易认识原作者的真面目。别人的讨论未尝不可读,但如果自己根本对于原作尚无从认识,则看别人研究的结果也不能真切了解,等于婴儿待人嚼饭而哺,___。所以别人的讨论之类,是要先于原著有了解之后去看,才能评判其当否,才能得益。

 

①总要先从读书入手 ②直接与作者交流 ③尝不到真实滋味。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面谈论的内容均与“读书”相关,应该填写“总要先从读书入手”;第②空根据前后文的“读原料书”“认识原作者的真面目”,可知填写“直接与作者交流”;第③空根据前文“嚼饭而哺”和“不易认识原作者的真面目”可知应该填写“尝不到真实滋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国难记忆并非是记住仇恨,   ①  让这仇恨潜滋暗长。我们需要记取的,是那个惨痛的时空与那个时空中承载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当今世界,  ②  和平发展早已成为主色调,  ③  各种人道灾难时有发生,民族悲剧并未绝迹,  ④  对于已经和平崛起的中国而言,  ⑤  并未高枕无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不应该  ⑥  国歌中的词句,而应该成为所有国民的不灭警醒。

 

A

/

尽管

但是

即便

/

只是

B

虽然

但是

即使

/

C

尽管

即便

只是

D

/

虽然

即使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用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毕生奋斗,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于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

B.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C. 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世界暗物质粒子首颗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科学成果。

D. 12月1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17年“十大流行语”,包括“不忘初心”“共享”“有温度”“打call”“怼”等流行语入选。

 

查看答案

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民的名义》告诉我们:只有与国家和人民        ,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沸沸扬扬的辽宁抚顺“女德班”已经被关停。但是,也许一个“女德班”倒掉了,还会有其他“贞德班”、“贤德班”出来接班。剿而不灭!“女德班”为何总能       

③刘国梁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马龙一定会有让人        的那一天。

④时间真如        ,刚刚迈进文理分科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

A. 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白驹过隙

B. 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行云流水

C. 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白驹过隙

D. 休戚相关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行云流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一文中写桃花源中老人和孩子们都安闲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来忠告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行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②机:心意,心愿。③几杖复何铭:为杖作铭,出自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独吟”是这首诗的题眼,诗人于池上亭独自吟咏,从不同的角度抒写自己的所见所感。

B. 诗歌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着重凸显了环境的幽静,借以衬托孤独的诗人形象。

C. 饮酒、抚琴重在刻画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生活方式,颈联直抒胸臆地写出了诗人的美好情操。

D. 尾联借用典故,暗用刘向《杖铭》之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识人才的激愤,“机已息”三字道出作者理想破灭之后的万念俱灰。

E. 全诗将叙事与抒情融合,“静看”、“闲想”、饮酒、弹琴……看似随意的叙事,暗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

2.本诗的颔联极耐人寻味,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