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 静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   静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 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 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 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2.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3.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4.谈谈文中所引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对你今后的读书有什么启示?

 

1.C 2.(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3.(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的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 “静趣”。 4.根据学生解读和发挥酌情给分。从知识积累、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提高文学文化素养、提高人生境界品位等方面,能答四点即得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项,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项,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做这类题,要善于抓住文中一些重要的句子,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还有一些重要的观点句(议论句)等。文章的标题叫做“谈静”,可见这才是作者要旨。“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这几个过渡性观点句,便是作者行文的脉络和思路,文章主旨就是这样水到渠成的。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掌握文中主要观点的能力。掌握作者的主要观点,要注意一些议论句、情感句,还要注意与标题有关的词句等,同时要检索题干所涉及的信息区,重点品味。在“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几个关键句中便能把握本文作者的观点。在赏析作者用来佐证自己观点的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时,首先要抽象出作者观点的几个关键词(心界空灵、悠然遐想、无穷妙悟),再看看小林一茶的诗句是如何体现这几点的,即可。 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比较开放,只要围绕文本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朱熹《观书有感》一诗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步入新境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高中学生陈奕帆勤工俭学,利用寒假的时间到外卖店打工,不小心撞坏薛先生的宝马车。他随后留下一封道歉信以及打工挣得的311元钱。车主大为感动,千方百计寻找到家境普通的陈奕帆,并送给他1万元的助学金。

材料二:一名女中学生骑单车逆行,撞上奔驰车。女司机提出赔偿,女孩吓哭。女孩母亲一听撞的是豪车,吓得迟迟不肯露面。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即使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但古代的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仍依靠二十四节气指导生产和生活。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方的节气传统正在消减,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过快,这直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我们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就能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

①假设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虽然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

______________,应当修改为:这进一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③条件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____。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___。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节日扎挂的灯笼中最让人遐思、期盼的,____。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挂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好友从千里之外捎来家乡土特产,却之不恭,最终只好笑纳。

B. 恩师退休多年,弟子万分垂念,虽不常见面,但仍谨记师训。

C. 拙作《易经补正》初成,惶恐投稿,望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D. 本人不慎遗失手表一只,如有拾获,请原物璧还,当有重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年9月开始推行的“部编本”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古文体裁更加多样,编写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B. 吴京导演的《战狼2》将爱国主义与动作戏完美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一日为战狼,终身为战狼的铮铮铁骨和硬汉形象,同时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引发观影热潮。

C. 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成都将进一步淘汰废气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来治理成都市的工业污染。

D. 《记住乡愁》因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而平实的情感受到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