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支撑。 2.用典。最后一句借用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绝意仕途、归隐山林、醉酒消忧的激愤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的题目,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红叶满山溪”,写远景。秋天来了,千山万壑到处是一片片殷红的颜色,经霜的树叶胜似二月的春花,意境开阔,引人入胜。一个“满”字给人增添了无限寥廓的感觉。“松径偏宜”,写中景。稍近处有一条方便的弯曲小径,青松掩映,盘桓而上,直达山巅。青翠的松柏与满山的红叶形成色彩对比,加深了人们的视觉印象。“黄菊绕东篱”,写身边景物,是近景。盛开的黄花环绕着简陋的竹篱,一派农家氛围,一派田园风光。前四句,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效果极为情感,首先明确用典的手法,然后解释,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八十余日,赋《归去来兮辞》,自免去职,开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再分析情感和效果:最后一句说学习陶渊明,表示了作者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决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 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 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穷尽

D. 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招致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 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 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 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 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 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 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   静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 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 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 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2.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3.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4.谈谈文中所引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对你今后的读书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高中学生陈奕帆勤工俭学,利用寒假的时间到外卖店打工,不小心撞坏薛先生的宝马车。他随后留下一封道歉信以及打工挣得的311元钱。车主大为感动,千方百计寻找到家境普通的陈奕帆,并送给他1万元的助学金。

材料二:一名女中学生骑单车逆行,撞上奔驰车。女司机提出赔偿,女孩吓哭。女孩母亲一听撞的是豪车,吓得迟迟不肯露面。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即使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但古代的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仍依靠二十四节气指导生产和生活。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方的节气传统正在消减,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过快,这直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我们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就能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

①假设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虽然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

______________,应当修改为:这进一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③条件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____。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___。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节日扎挂的灯笼中最让人遐思、期盼的,____。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挂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