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相似的处世原则。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出了蜀道旁崖谷雷明的奇险场景。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圜、孰、忍、曾、砯、崖、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 “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义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千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B.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C.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D.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理户部员外郎。

B.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

C. 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D. 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鼎忠君爱国,反对割地求和,金人掳获徽钦二帝后,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拒绝书写文书,躲进太学。

B. 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基本被采纳实行。皇上力排众议,从谏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

C. 赵鼎正直敢言,参加进士考试时批评章惇误国,王德擅杀韩世忠手下将领,他直接将其抓捕和审讯。

D. 赵鼎晚景凄凉,被贬到吉阳之后,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2)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像飞一样

立夏

“对了,岛上有汽车吗?”说这话的时候,我和阿龙正坐在一艘晃晃悠悠的小木船上。去蜈蚣岛的客船每周仅一班,我等不及,让阿龙花钱雇了一条小船。

“哪有!”阿龙哈哈笑了,“本来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了。”

毕业后这些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从学生时代就无比向往的海岛。公司欲开发大型荒岛求生项目,需要一个岛,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老同学阿龙。

阿龙来自舟山群岛,是我们班唯一来自海边的同学。在他的描述中,大大小小的岛屿像玉米粒似地随意撒在海中,而他小时候居住的蜈蚣岛,那些在海里游泳的各种奇形怪状的鱼们、固定在礁石上吐着舌头的贝类、沙滩上爬得飞快的狡猾的螃蟹、滩涂的泥洞里探头探脑的跳跳鱼,还有岛上高高低低的石屋,出海的渔民,织网的渔姑,渔船拢洋时码头上遍地白花花的鱼和喜气洋洋的人们,这些场景从善于讲故事的阿龙口中讲出来,在我的脑中构筑了一个如梦境一般神奇的世界。

阿龙毕业后,走上了仕途,现在在市里担任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他还像学生时代那么热情,从接到我电话开始,一直马不停蹄帮我物色岛屿,最后他一拍脑袋说,我怎么没想到呢,你们可以去蜈蚣岛啊,我说拜托,我找的是荒岛,你的蜈蚣岛人丁兴旺,放百八十人个人进去活一百年都不成问题,还搞什么求生训练啊。

阿龙说,唉,如今的蜈蚣岛,就一荒岛,你去了就知道了。

船一靠岸,果然看到一片错落有致的石屋建在山上,却不见人烟。阿龙说,岛上的人基本上都迁到陆地或者大岛上去了,现在只剩下几个老人不愿离开,还住在老屋里,他们的家人每周用客船送些吃的用的过来。

环岛一周,我欣喜异常,这正是我想要的岛。蜈蚣岛岛形狭长,码头是现成的,废弃的房屋集中在东面,正好改造成工作人员的营地。西面有小树林、海滩、礁石、滩涂,可以规划出一片绝佳的荒岛求生场地。说白了,所谓的荒岛求生,无非是那些或有闲,或有钱,既不安于现状,又不想改变现状的人,想在日常生活之外寻找些刺激及人生的意义,真正的荒芜之地并不适合他们,而像蜈蚣岛这样曾经有人居住如今荒芜的岛屿倒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冒险乐园。

在岛上走了三个小时,我快虚脱了,阿龙说,我带你找个地方喝口茶坐一会儿。就这样,我见到了阿优婆,老人七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我夸她屋子里的那些旧家具、院子里的大瓦缸、木头的水勺饭勺、竹壳的热水瓶……我确实从内心里喜欢这些老东西,怀旧又精致。她很健谈。阿龙给我们当翻译,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转来转去,一只小黑狗乖巧地伏在她脚边打瞌睡。阿龙告诉我,阿优婆的儿子在大岛上买了房子,但她死活不肯搬。阿龙指了指脑袋,说阿婆一辈子没出过岛,有点固执,是个老脑筋。儿子带来的新玩意儿全被她扔在一边。媳妇有一次烫了头发来看她,被她狠狠骂了一顿。所以现在儿子媳妇也不大愿意来了。我很惊讶,一辈子没出过岛,我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是的,虽然阿优婆颇为热情,但我感觉得到,她不喜欢我的时装、我的卷发、我的眼影、我的口红。我也不喜欢她,不喜欢她的封闭,以及言语中对岛外世界的抵触。

紧张的汇报、考察之后,老板最后拍了板,然后阿龙帮着我奔波数月,办了一大堆手续之后,我们的荒岛求生营地终于可以规划建设了。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联系好登陆艇运了一辆越野车和一辆卡车倒岛上,岛虽小,但有一大块腹地,我不能想象没有汽车的陆地,如同我不能想象没有船舶的海洋。几次上岛,我的腿都快走瘸了。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放下车窗,打开音乐,海风扑面而来。我发现前面有个蹒跚的背影,是阿优婆。我下车,冲着阿优婆连说话加比划,让她坐上我的车,想送她回家,然而她并不搭理我,漠然地转头便走。我开车继续前行,突然有个小黑点从路边冲出来,我一个急刹,吓出了一身冷汗。是阿优婆的小黑狗,冲着汽车吠叫。

我醒了。没有海,没有阿优婆,我躺在宾馆的床上,远处传来几声狗叫。我再也无法入睡,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但那个蹒跚的背影,让我久久难忘。我想,若我带着一大帮时尚的男男女女,打破这个岛的平静,对于阿优婆这样的老人,会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我和阿龙来到阿优婆家。我让阿龙当翻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把我们在这个岛上想做的事,说给阿优婆听。我想,即使阿优婆不能理解,让她狠狠地骂我一顿,也能让我的心里好受一些。

然而,阿优婆对我们说的似乎挺有兴趣,她说,这个活动好啊,海里全是宝,以前最苦的时候,我们岛上也没饿死过人,海里可以钓鱼,海边可以捡海螺,泥涂里有跳跳鱼、小螃蟹。人是饿不死的,就怕你们城里人吃不起苦。我得寸进尺,邀请阿优婆坐车去参观我们的求生基地。阿龙在一旁摇着头说,阿优婆从来没出过岛,也没见过汽车,她不敢坐的吧。但是阿优婆竟然同意了。她走到汽车前,小心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车身,脸上带着孩童般的好奇。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放下车窗,打开音乐,海风扑面而来。副驾驶座坐着阿优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她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

(选自《立夏柒年》)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阿龙是文中的关键人物,有了他的帮助,“我”才能找到蜈蚣岛,才能把荒岛求生的项目变成现实。因此,没有阿龙,故事就无法发展下去。

B. 蜈蚣岛原来人丁兴旺,现在不见人烟。说明这里已不适合人们居住,反映了落后就要被社会淘汰,抛弃的主题。

C. “我”的梦境表明“我”心中对荒岛求生项目可能给阿优婆等老人的平静生活带来干扰的担忧,愧疚之情。

D. 阿优婆对“我”的造访非常漠然,但明白了“我”的来意和项目情况后,对“我”的工作非常配合,这大大出乎阿龙的预料和判断。

E. 在阿龙的描述中,蜈蚣岛是“一个如梦境一般神奇的世界”;阿优婆也称蜈蚣岛“海里全是宝”。反映两人对家乡的热爱,这种热爱是相通的。

2.“我”在作品中主要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到:“副驾驶座坐着阿优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她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

2016年4月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在这里第815次开讲。像以往的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任继愈。

任继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望族,他的名字包含了“继承韩愈”之意。

“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他随校南迁,参加了“湘黔滇旅行团”,这次历时68天、徒步1300多公里的“长征”,让他目睹中国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农村破败,旧屋紧闭。轿夫们吸得起鸦片戒不起——买盒鸦片1毛钱,戒烟一个月不能工作,没饭吃。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我深信研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任继愈师承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长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在生命的最后30年,他却把学术工作一压再压,投入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之中。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屹立不倒。文化的再次繁荣不是等来的,要靠长期的积累。本着这种文化自觉,他组织和主持了《中华大藏经》《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和“二十四史”点校本及《清史稿》修订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

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点将选人、选题、写提纲、审阅点校,动辄写六七百字的编辑意见。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年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它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1911年中国优秀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共分24典,含110余分典,收书2万多部,总字数8亿,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

1987年5月,任继愈就任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国家图书馆就此恢复了知名学者担任馆长的传统,任继愈也开启了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程。

任继愈清楚地知道,图书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流通。他大事着眼,小事用功——设置专藏阅览室,关注图书编目工作,收集名家手稿,开创文献缩微事业……发现大量普通公众进入国图仅仅是借阅普通书籍,他敏锐意识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遂在当选为人大代表期间不断呼吁和建议发展社区公共图书馆。2002年,国图出版社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劫余卷帙161册仿真再版;2005年,他又呼吁将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嘉惠学林。

任继愈力主开设“文津讲坛”,不但自己亲自登台,还以90高龄之身不辞劳苦地策划选题,亲自邀请红学家周汝昌、历史学家张岂之、经济学家厉以宁等担任主讲人,使文津讲坛成为推广优秀文化的重镇。任继愈积极支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曾三登讲坛,主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关于道德经》《今日看易经》。

2009年,93岁的任继愈辞世。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

《中华大典》办、中宣部出版局伍杰说,1988年任老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的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他主编的《哲学典》是最先完成的。21世纪初,国家投资了一些钱,给他一些报酬他不要。后来给他一张补助卡,告诉他可以领取补贴工资,他笑了笑说:“我不要。”将卡退回到办公室放着,始终没取过一分钱。

国家图书馆编审曹月堂回忆说,《中华大典》有关儒学部分,出清样后编者和出版方发生分歧,任老当机立断:返工重审。出版方急于出版,说最好赶在任老90大寿前出版,任先生毫不客气地说:“我从来不考虑做寿的事!”几个人又做了4个月。与任老相交20年,“想到他,就不感到孤独;想到他,就对自己有要求”。

子夏说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任老为学为人的特质,如空谷幽兰,让人难以忘怀。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张稚丹,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任继愈的胞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说:家兄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文革”前他因质疑日丹诺夫对哲学的定义被称为修正主义,险划右派;“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世间没有纯学术现代文阅读答案《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阅读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说,我写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

②任继愈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我们这一辈人最应该做的是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文津讲坛”写起,自然引出本文的传主----力主开设“文津讲坛”的任继愈先生,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任老的深切缅怀之情。

B. 任老开设的“文津讲坛”和“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分别针对社会大众和高级领导干部,他都曾经多次登台开讲,听众受益颇多。

C. 任老积极投身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组织和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薪火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D. 任继愈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曾被人当成批判的靶子。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任继愈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求学方向,一方面源于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内涵,更由于抗战时他随校南迁的一段人生经历。

B. 任继愈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屹立不倒,他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

C. 曾师从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一生最主要的时间精力都致力于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D. 《中华大典》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编写完成的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

E.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子夏对君子的评价,还用“空谷幽兰”的比喻与题目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也流露出作者对任老的景仰和追思之情。

3.文章题为“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试结合全文探究任继愈身上体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再说“看不懂”

吕艺生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中国古人非常懂得舞蹈抽象。翻遍历史乐舞文献,古代几乎找不到一部叙事性的舞蹈作品。从周到宋,历经最繁荣的汉唐,舞蹈虽然有了独立的概念,但表演扔委托理综合形态。“乐”或“乐舞”,最接近现代的结构方式其实即今天的大型晚会,唱一段,舞一段,乐一段,其中也包含着杂技、戏剧表演等。而在大型表演中,古人聪明地给舞蹈安排在表现炽热的情感情绪和烘托气氛段落,其表现形式是一种“大写意”。而对这种“纯舞”进行各种想象,并写出记叙性诗歌或散文者,则都是由诗人或作家来完成。聪明的中国古人早就知道舞蹈的表现性功能大于再现性功能。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杜甫写公孙大娘舞剑器的著名诗章: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

这是白发杜甫观看公孙大娘弟子在市井中舞剑时,回忆童稚幼年观看公孙大娘本人舞蹈写下的诗句。舞者的剑舞只是街头表演的纯舞,也无光景的配合,诗人却浮想联翩,出现了后羿射日,骖龙腾飞和雷霆与江海等形象。同样白居易在观赏《霓裳羽衣舞》这一纯舞时,也出现了飘然的回答,纵游的惊龙、柳、云等联想。这些诗人从舞蹈抽象的表现中获得了各种内涵意蕴。

仔细考察中西方舞蹈历史,彼此从反方经历着同样的过程。20世纪前中国舞蹈走的是“大写意”─────抽象表现主义的路,而西方则在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统治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再现主义。到了20世纪,双方都出现了90度大转弯,西方舞蹈几乎全部转向抽象表现主义;而中国则以现实主义反向了模仿论,中国在很大程度受了苏联前期艺术观的影响。

可惜的是,有着悠久舞蹈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抽象写意之路,20世纪走向现实主义后,很多人竟“看不懂”自己曾经历的抽象性纯舞。看到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舞蹈后,把这种“看不懂”看作是不同的艺术表现。而当我们认真度过并研究过舞蹈史后,发现所谓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原是我们中国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作为当代舞蹈教育工作者,不能不为此而汗颜。

事实上,当代已有许多中外优秀舞蹈早已悄然被人们所接受。但在一定场合,还会听到“看不懂”舞蹈的言说,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当代文化精英,敢于坦然承认自己不懂舞蹈。我不认为高文化素质的人们会如此浅白,只消他们稍认真地思考一下,只要他们知道非语言文化的舞蹈不能用文字一种标准来认识,他们就一定会从大一统的评价模式中摆脱出来。

(节选自《舞蹈文化面面观》)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抽象表现主义的一项是(   )

A. 公孙大娘拔剑起舞的刚健动作,使年幼的杜甫联想到后羿射日、蛟龙起飞、雷霆震响、海浪滔滔的景象。

B. 舞蹈《春蚕》在一片巨大的桑叶背景下,让演员用美妙的双臂动作,手中缥缈的纱巾暗示作茧自缚的过程。

C. 美国舞蹈家邓肯放弃传统的舞衣舞鞋,改穿宽敞裙袍,赤着双足,自由摆动,使人感受到女性的身体美和妇女解放。

D. 《霓裳羽衣曲》描述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神女的神话,表现仙境的缥缈和仙女的神秘美妙。

2.下列对看不懂纯舞的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观者没有认真研究中国舞蹈发展史,不了解中国纯舞的起源。

B. 观者认为纯舞是来自西方的另类艺术,不了解中西舞蹈的“同”。

C. 观者文学水平低,看不懂有诗人和散文家描述纯舞的艰深文学。

D. 观者习惯用文学的审美标准而不能从舞蹈艺术的特征出发看待舞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古代,根本找不到一部纯叙事性舞蹈作品,古人只用“大写意”方式来表现炽热的情感情绪,烘托气氛。

B. 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舞蹈最适合用来表现人的爱恨情仇等情感,再现生活场景的功能反而在其次。

C. 西方舞蹈两千多年来受到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影响,一直强调要模仿生活,20世纪才转向抽象表现主义。

D. 西方现代舞与中国古代舞是同质的,都是舞蹈者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观者自己从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