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②当今时代,互联网的作用和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微信更是在众多的网络平台中首当其冲,有不少“重磅消息”都是通过它率先发布的。

③最近,国内最大的民用综合性检测服务机构华测检测却因为公司持续发生的内斗问题而频频登上媒体的头条,子母公司首鼠两端,究竟谁在说谎?

④温州越剧目演员在演出了《拜月记》谢幕之对,集体的悲情一跪,反映了我国传统戏曲生存的艰难和出路的迷茫,广州粤剧院院长对此可谓感同身受

⑤生活中往往充满了转折点。张波夫妇下岗后作舍道边,开了一家杂货店,生意还很不错。

⑥那时的大唐王朝河清海晏,风调雨顺,朝廷偃武修文,百姓生活无忧,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趋利避害: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望文生义。首鼠两端: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不和语境,句中没有“犹豫不决”的内容。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作舍道边:在路旁筑室,和过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说法,事情没法做成功。含贬义,比喻众谋难成。偃武修文:停止武事,振兴文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饮酒》中陶潜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明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与张道士同访李隐君不遇

(唐)许浑

千岩万壑独携琴,知在陵阳不可寻。

去辙已平秋草遍,空斋长掩暮云深。

霜寒橡栗留山鼠,月冷菰蒲散水禽。

唯有西邻张仲蔚,坐来同怆别离心。

题徐昭玉案山房

(明)兰茂

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

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

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

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许诗开篇“千岩万壑独携琴”就点出主人公的不同寻常,是一个品性高洁、格调高雅、学识高深、境界高远的人。

B.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两句通过拟声绘形的形象比喻,渲染了徐昭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C. 兰诗指出想像朋友徐昭一样享受幽居在玉案山的乐趣的人很多,所以诗人也希望隐居在乡野以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

D. 兰诗表面赞美的是景,实际上却是渲染隐士人格的独立高标,表达了对自己惺惺相惜的知音的追慕之情。

E. 许诗“抱琴何日逐游踪”传达出因其“不遇”,所以抒情侧重知心人难以会面的惆怅伤感。

2.两首诗在所写对象、主题及表达技巧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请结舍诗境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渐益堆积。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之。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B.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C.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D.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 朔望: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而“晦”指农历三十。

C. 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乙酉:就是农历甲子中的一个。乙酉、丁卯、己巳、戊申等,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月和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既小中见大,由家庭而见国家,又因物及人,由典籍文物的得失聚散而见人世的悲欢离合,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认识意义。

B. 文中记灯下校书赏画,已是兴致淋漓,饭后指述典故,比赛胜负,以致茶倾怀中,更见夫妇融洽的雅趣,一时欢愉气氛,跃然纸上。

C. 丈夫辞世及其生前珍爱之物遇乱尽失,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一句表明她已最终想通,不再为外物所累。

D. 本文叙事清晰,层次分明,文情跌宕,达到了文由情生、情由文见的“自然而工”的境地,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2)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12月25日诞生,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材料二: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一年来,不断激发中医药“五种资源”的潜力与活力,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以及对外合作与交流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新成效。

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方面,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向全国推广加强基层中医馆建设、合理确定中医按病种支付标准、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创新中医诊疗模式等经验。各地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比如江苏试点公立中医院人员编制备案管理;河南2家中医医院入选全省重点建设的6个区域诊疗中心规划;云南总站推广绥江县中医药进家入户的经验等。

一年来,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不断增强,包括人民群众获得中医药服务的途径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等。

(摘编自《中国人物》)

材料三: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屠呦呦凭借“青篙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

中医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欢迎。正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传统医学国际展览会上,中国展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莫斯科国立谢切诺夫第一医科大学教授、论坛学术负责人济洛夫就认为,仅靠西医疗法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存在明显不足,要是有效地对病人进行诊疗,需要借鉴东方国家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签订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建设了一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为搭建高水平中外中医药合作平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针灸等中医疗法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获得认可,中药的潜力也有望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被进一步发掘。世界传统医学体系国际论坛期间,一些专家认为,以青蒿素为例,它的研发过程与中医药传统的“煎煮熬”截然不同。从药材筛选提炼、临床试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站台、优势互补,将具有更大开发潜力和更好发展前景。通过加强中医药科技规划和项目的统筹等多种措施,中医药将更具“国际范儿”,也必将更多造福人类。

(摘编自《邢台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一部为振兴传统中医药而制定的国家法律,它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B. 近年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科研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成效,人民群众对医药服务的提升也有切身体会。

C. 俄罗斯医学教授济洛夫呼吁借鉴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医学进行诊疗,因为他认为西医疗法治疗一些疾病时有明显的不足。

D.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欢迎,中国和世界在中医学上的交流合作正在不断深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医药成果人民共享,是中医药发展必须遵循的一基本原则。

B. 从华佗的“麻沸散”开创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到屠呦呦凭借发明“青蒿索”获得诺贝尔奖可以看出,中医药一直走在世界医学的前列,引领世界医学的发展。

C. 中医药具有重视整体、注重“平”“和”、强调个性化、突出“治未病”、使用简便等五大特点,这是世界上其它医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D. 中医药与国际上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目前中国政府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建立了中医药中心,并将中医药传播到这些国家和地区。

E. 屠呦助利用与中医药传统截然不同的方法研制“青蒿索”获得成功,说明中医药如果能打破藩篱,博采众长,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3.中医药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强国际地位,获得更大的发展?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火气

吕峰

自我有了记忆,母亲就与灶台、与烟火联系在了一起。灶台是乡村生活的恒久风景,它和那些粗糙干裂的手掌、那些因烟熏火燎而迎风流泪的眼睛,共同构成了农家生活最本质的背景,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凡常四季。有了灶台就有了安宁和温饱,就有了繁衍和生存。

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灶台,里面镶嵌着一口大大的铁锅。母亲忙碌之时,身影总是被白炽灯映照着,在墙壁上晃来晃去。她在灶前煮东西的时候,便把我放在厨房门口的一张小小的矮凳上。我坐在那儿,托着腮,看灶下熊熊的火,把整间厨房照得通红,而母亲瘦削的脸也淡淡地染上一层美丽的红晕。此刻,母子俩都没有说话,只有食物的香味,兀自在小小的空间里静静地回旋。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改善生活。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无非是在玉米饼中加点白菜或绿豆做成的馅儿,或是偶尔炒个糖豆,蒸个花卷。母亲每每为了哄我多吃一些,便带我做一些小游戏。现在回想起来,玉米饼如何下咽似乎已经记不起来了,而留在记忆深处的则是那缭绕在灶台前无法割舍的浓浓亲情。

那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个灶间,有一个烟囱通向屋顶。每当在野外割草或是放学回来,老远就会看到炊烟从村子里的一座座青灰色或红色的瓦房间袅袅升起。每当炊烟升起时,就会看见田埂上许多荷锄归来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对于孩童们来说,我们熟悉村子里的每一座房子,也熟悉每一个烟囱、每一道炊烟。透过炊烟,我们可以知道是谁家的母亲在做饭;透过炊烟,我们可以亲吻四处飘逸的饭香,咂巴着口水,生出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透过炊烟,我们还可以懂得父亲的汗水怎样瘦了自己的筋骨,肥了田间的谷穗。灶台和烟火就是乡下人的日子,是乡情浓聚成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生活的希冀和灵魂。

在我看来,烟火的味道也就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性的,缓缓上升,维系着整个村庄,也承载着村庄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所以,有村庄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灶台,有灶台就有喜怒哀乐里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烟火,就是守着一份幸福,一份满足。

一天天一年年,日子就在灶台前母亲的忙碌身影中流走了,我也像小鸟一样展翅高飞,背井离乡。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她居住的老屋。每次去看她,她总是蹲在厨房的灶台前,默默地给我们做饭做菜。生火以后,火势不够猛,她便用一根长长的吹管,对着灶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火星子在灶下狂乱地飞舞。

火势够猛后,母亲便在灶台上以亲情为味精,为她的儿子、儿媳与孙儿做丰盛的饭食。厨房狭小而局促,我常常被烟气呛得呼吸困难。可是在烟气缭绕中掌勺的母亲那张汗水淋漓的脸上,总是隐隐地含着笑意。

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我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善于描写:乡村灶台的描绘、母亲忙碌的身影、村民晚归的画面……语言生动,充满深情,也令人难忘。

B. 荷锄而归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炊烟走去时,“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是因为回家时人们摆脱了身上的重担,前行更为轻松。

C. 文章第二段和第七段写我与母亲在厨房的场景,描绘母亲忙碌而幸福的形象,突出了母亲对我潜在的影响。

D. 文章以“烟火气”为题,写乡下的灶台与烟火,写忙碌的母亲,表现了母亲的满足和幸福,突出了滋养我一生的浓浓亲情。

2.文章语言真情而隽永,请说说末段中“不会再有饥饿感”的理由。

3.“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结合全文,分析“烟火气”的深刻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