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作品中的词语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妨”,不妨,表现了苏轼面对风雨依然保持平常心的豁达。

B. “轻”,轻巧、轻便之意,刻画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洒脱形象。

C. “任”,任凭,顺其自然,表现出苏轼处逆如顺的人生态度。

D. “萧瑟”,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荒凉景象,表明苏轼处境的艰难。

2.下列对这首词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蓑烟雨任平生”实写眼前之景,抒发了作者毫不退缩的旷达之情。

B. “山头斜照却相迎”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透露出作者历经风雨得见阳光的喜悦。

C. “也无风雨也无晴”语义双关,呼应前文,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开阔心胸。

D. 整首词由道中遇雨联想到人生路上的风雨,以小见大。

 

1.D 2.A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词语的能力。理解诗歌的词语,要把词语放入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分析。答题前先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将“萧瑟”理解来“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荒凉景象”,曲解诗意。诗中是说刚才遇到风雨的地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A项,“‘一蓑烟雨任平生’实写眼前之景”分析有误,这句诗的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不是实写,属于虚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 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 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变弱

C.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将:将领

D.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了秦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文秦的迅速灭亡。

B. 第一段把始皇威震四海的实力和创万世基业的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寓褒于贬。

C. 第二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陈涉与仲尼、墨翟等人进行对比。

D. 选文讲究铺排渲染,气势酣畅;行文整句与散句结合,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 许嘉璐 传说中的炎帝故里有很多处,而高平无论是出土文物、地上文物还是民间传说,恐怕是最丰富的。在台湾有几百万人不仅拜祭炎帝,而且信仰炎帝。为什么炎帝在两岸影响如此巨 大?因为炎帝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关 系最密切的时代。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的合作,整 个部落一起耕作,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就是对现实与未来关系的认同,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

人类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证明,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人总 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 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早熟的,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 因为我们的这块土地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 是证明。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我们的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 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的青年时期,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成长的文 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 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 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今天弘扬炎帝文化,应该把炎帝给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 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我们要秉承炎帝不 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才能建设好 自己的家园。

(摘自 2016 年 2 月 2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国农耕文化”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是炎帝,他在两岸影响巨大。

B. 农耕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证明了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

C. 中国农耕文化以人为本,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D. 中国农耕文化的理念就是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农耕社会的耕作需要多人的合作,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启发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思想。

C. 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理念,都是与农耕文化的理念相违背的。

D. 我们应把炎帝开创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人关系最密切的时代,正是农耕文化最发达的时代。

B. 农耕生活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的唯一动力。

C.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的说法是作者及中外学术前辈不太同意的。

D. 人类青年时期的农耕生活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的生活、繁衍、延续。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 《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

C. 《我有一个梦想》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D. 《边城》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沈从文。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棵树就是一条竖立着的河流,         ,树皮交错的纹路形如流水,从根部到梢头,就像从源头到下游,只是有些平静些,     ;有些粗粝些,    

①重现风雨波澜

②枝枝杈杈是分支流

③树干是主河道

④像水一样光滑

A. ③②④①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③①

D. ②③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妈妈在阳台种了菠菜、韭菜、茄子、桔子等各种蔬菜。

B. 全国民族歌舞汇演晚会的节目特色鲜明,充分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同胞的神采。

C. 近期南方降雨频繁,西瓜销售受到很大影响,瓜农为此愁眉不展。

D. 山区道路弯多、坡陡,司机们一定千万不能随意超车,以免发生事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