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洪武①中,濂首用文学受知,恒待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日:“《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

言必称师父云,帝剖符封功臣,召廉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希问灾祥之故,对日,“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帝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补朕欺。”濂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卒于夔,年七十二。追谥文宪。

(取材自《明史,宋廉传》)

注:①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B.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C.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D.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一般指《易》《诗》《书》、《礼》《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春秋》是孔子编写的鲁国史书。

B. 翰林院:唐始设立,其后各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都集中了许多知识精英,如李白、王安石、李鸿章都曾是翰林中人。

C. 剖符: 又叫“剖竹”,帝王在建国之后。为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 追谥:古人为追念死去的文人,根据其生前行迹给予某种称号,带有褒扬与纪念的意义。如范仲淹被追谥为“文正”。

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米至正年间,宋濂曾被推荐为翰林院编修,但他借故推辞,明朝建立后才出任。

B. 对于屡降甘露的凶吉,宋濂认为自然现象由天意决定,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宋濂能七步成诗,并在诗句中表达劝谏之意。可见其文学才能与忠正耿直的性格。

D. 明太祖很尊重宋濂,但也曾秘密派人监视宋濂并试探其真假,可见其心性诡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

(2)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

 

1.A 2.D 3.B 4.(1)宋濂住在大本堂, 通宵达旦, 逐一引鉴汉唐前例, 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 (2)他的住室, 题名为“温树”, 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汉武”“学”“文景”“民力”“严刑”“人主”“礼义”“心”“邪说”,虚词“因”“之”“以”“则”,标志性词“曰”,再结合本句意思:宋濂讲完,太祖便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 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民力已经疲惫,而后用严刑来催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 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句子可以断开为: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故选A。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追谥:古人为追念死去的文人……带有褒扬与纪念的意义”说法错误,追谥意为“追加谥号”,追加者不一定是“文人”,谥号也不一定是褒扬性的,如商纣王,名受,“纣”是后人给他的恶谥。故选D。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对于屡降甘露的凶吉,宋濂认为自然现象由天意决定,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意为“天子受命不在于天,而在于人,吉祥的征兆并不是上天的祥瑞,而是人主的仁义”。故选B。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达旦”,通宵达旦;“历据”,逐一引鉴;“故实”,前例;“量”,考量,选择。(2)句中:“署”,题名;“禁中事”,宫中情况;“指示”,指给……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市场、经济、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辆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摘编自《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商品相互流通。“给我一杯可乐,两块新奥尔良鸡翅,一个鸡腿堡,打包带走,“几乎在每天早晨,位于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文轩书城旁肯德基店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点餐声。世界著名调查统计公司亚格首席分析专家DavidChow披露:根据他们公司的统计结果,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一个相同的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发出。换句话说,在肯德基这样的全球化餐饮连锁中,位于世界不同住置、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会因为肯德基提供的菜单,由“众口难调”走向了“众口一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购物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使我们可以随时紧跟世界潮流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已成为对全球影响巨大的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外贸结构继续改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选自2017年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四: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开拓国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出口企业要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并带动相关从属企业的建立。国际市场的竞争,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某些者旧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也为引进外資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这就加速了国家资金积累,增强了国力。

(摘编自《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1.下列对材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全球化”是指全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

B. 受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各国经济规则与国际渐趋一致。

C. 据统计、几乎在天早晨,同一个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里同公时发出。

D. 肯德基餐饮连锁的方式,因提供菜单的相同,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口味逐渐趋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作为进出口大国,在许多方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

B. 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统计,我国2017年3-9月的月进出口交易额起伏波动不大,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C. 从材料三图表中可以看出,9月份进出口交易额虽然最高,但比其前一年同期没有增长、可喜中也有遗憾。

D. 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进出口交易额的多少与同比增长率不成正比,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反而会低。

E. 开展国际贸易,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引进外资的余地越大,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越强。

3.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哪些做法可能具有“两面性”?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文豪。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洋洒洒,倜傥风流。

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登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是专司划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笑眯眯地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他嗜茶。西湖龙井、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

据说卜白死陈寅格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作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卜白也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他听了,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一天,主笔大人悲天悯人地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到了夫人安排的见面地点。

卜白见到那位年轻貌美却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甚是凄凉,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那女士道,卜先生,您是童男子,可我已是残花败柳,让您受委屈了。卜白既浪漫又憨直的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隔三差五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他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火烧屁股似的!卜白闻听,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在华懋饭店摆盛宴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说话间,到了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

汤恩伯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为使上海城市免遭破坏,解放军方面禁止使用重型武器,攻城一度受阻于苏州河畔,伤亡甚重。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老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卜白。

他还对悲悲切切的夫人说,记住!再找个好男人,补我的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编辑、记者的“神气话现,洋气十足”,与卜白的衣着爱好形成对比,反衬卜白是报社的一个“另类”。

B. 写卜白嗜茶,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好茶来饮,既表现了他的“民族化”,也为下文订亲一段中的幽默作了衬垫

C. 卜白在报社的工作显然卑微,却肩负着党的重要使命。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我军打开了解放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D. 小说详写卜白解放前的故事,而对其解放后的事迹一笔带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可表现其性格特殊的空间有限。

2.小说对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补白”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3.小说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病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滿与愤懑。然而,这种鞭挞似乎于现实并无大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现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杨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结 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来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用大胆的夺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剧作中得以实现。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作者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到了明清两代,思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比如《宝剑记》和《鸣凤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針建礼教的反抗。

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收到观众态度的制约。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的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 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剧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老百姓花钱看戏的目的就是“找乐”, 是消愁,诗追求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至于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诗他们的愿望。大概正因为如此,从原本《会真记》到后来的《西厢记》、从原本《霍小玉传》到《墙头马上》才发展出了喜剧的结局。

文学可以影响读者,给人以教育。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又使作品成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工 具。同样,老百姓也会把舞台当作教科书。为善的不得好报,做恶的不不受惩罚,一旦 道德的准绳失去公正,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的准则便没有了依据。从一定层面上说,戏剧的教化功能也对“大团圆结局”具有很大的 影响。

(取材自《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朝文人用公案豪侠剧来宣泄对民族压迫和更治腐败的不满,是因为报国无门。

B. 大团圆结尾借助夸张和想象来惩恶扬善,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

C. 从“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结局中获得心理安慰,是观众与作者的共同需要。

D. 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有情人终成脊属”的强烈愿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作者与观众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形成的原因。

B. 第二段以元曲《窦娥冤》为例,具体闲释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含义。

C. 结尾写“戏剧的教化功能”,是对“大团圆结尾”成因的补充,使论述更加全面。

D. 全文以时间为序安排论证思路,层次清晰地分析了元、明、清戏剧的特点及成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让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模式”表明。国人爱找乐,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

B. 《会真记》本是个悲剧爱情故事,改编为《西厢记》时,才发展成了喜剧的结局。

C. 戏剧的受众决定着其“成败”,戏剧受欢现,很大程度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好恶。

D. “大团圆结尾”对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因此才能被社会接受,进而形成模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7年12月16日,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在京逝世,他在生前不止一次描绘过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屠岸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就会缺乏精神上的丰富和优雅,就不会百花盛开、生气勃勃。

材料二:从1920年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至今,一个世纪即将过去,古代典籍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已然成为天书,传统诗词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对于这种现状,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曾深表担忧,她说:“守着一座宝山却不自知,甚至还会为了贪图享乐做出违法之事,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

假设你所在的学校将举行以“我心中的诗歌”或“我与诗歌同行”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你将作为班级代表参加,请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恰当引用学过的诗句;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新闻网刊发的一幅漫画,请描述漫画内容(注意细节描写)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