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____①__...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____①____是凭借记忆获得的,倒真的成了一件可悲的事情。由此看来,____②____是汉字大会,还是成语大会,____③____是诗词、谜语大会,____④____似乎与死记硬背并没有多少关联。相反,这种赛会____⑤____会给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更加合理的教学思路,____⑥____这恰恰可能是我们过去所忽略的。

 

A

虽然

要么

肯定

其实

B

即使

不管

或者

往往

C

仅仅

尽管

但是

不过

D

无论

抑或

也许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对词语的意思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词语辨析的常见角度,比如词语之间的搭配、使用对象、语法意义等,分析相近词语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最后在语境中辨析词语如何使用。本段话主要谈论语文学习、文化传承并非只靠死记硬背。第①处,根据下文意思,应该是表假设的词语,如“如果”“若”之类;第②处引领三个选择情况,应该是一个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无论”“不管”之类;第③处表示选择关系,可根据与上文“是……还是……“的习惯搭配,选“抑或”;第④处,与上文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呼应,可填写“都”或者省略;第⑤处引领“会……”的可能情况,最好应表示猜测的词语,如“也许”;第⑥处引出补充说明的文字,可用连词“而“。由此分析,D项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随着新《红楼梦》电视剧的登台,让我发现很多人看“红楼”,忽略了一个几乎可以奠定全书基础的东西——规矩。

B. 林黛玉先见到宁国府,此后往西行不远到荣国府。这说明宁国府和荣国府相隔不远,宁府在东,荣府在西。

C. .以人民的福利和幸福感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意味着要以治病作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作为中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

D. 宝玉的言行举止,从当时的主流观点来看,是荒唐的、怪诞的、不合时宜的,与他的家族对他的希望背道而驰。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 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②.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粉身碎骨的声音。

③农历正月初九,河南宝丰县迎来一年一度的民间艺术大赛,当地千余名民间艺人欢聚一堂,以竹马旱船、抬花轿、扇子舞等多姿多彩的民俗社火节目,表达对新春美好的祝福。

④作为新闻记者,胡济邦在那个时代所拥有的三个“唯一”,可以说任何中国记者乃至外国记者都只能望其项背

⑤对于商家而言,假日消费无疑是块“大蛋糕”,面对“节假黄金月”里络绎不绝的长假短假,商家应加快转型,才能长久俘获消费者的心。

⑥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①中又何人。

注释:①南朝陈后主携宠妃躲在景阳宫井中,终为隋兵所掳。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__诗,都是以____________事件为题材。

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指军队发生哗变,而在这五年前的七月七日曾海誓山盟永为夫妇。言沉溺声色之当年,何尝料及不能保其宠爱之今日。极具讽刺意味。

B.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在对比中嘲讽了唐玄宗的“七夕笑牵牛”,还不如普通百姓长相厮守。

C. 《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直抒胸臆,盛赞唐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

D. 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讽刺意味处处隐在。

3.《马嵬(其二)》一诗突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①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绩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①尉佗: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三国志吴书陆瑁传》中有“昔尉佗叛逆,僭号称帝”的记载。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B. 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C. 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D. 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升官曰擢,擢,犹升也,进也。文中“累进资德大夫”的累进就是多次升迁的意思。

B. “洪武”是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C.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D. “致仕”指踏上仕途,即开始做官,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修致等名称,盖指官员飞黄腾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真年少之时即好书剑,文武双全。喜欢儒术,善于作战。元末时,曾聚集民众对抗盗贼保护乡里,并赶走黄常、熊天瑞,杀掉王仲刚等。

B. 何真为官颇有声望,深受朝廷恩遇,何真一生多次升迁,担任很多官职。太祖称其为“识时务者”。

C. 何真识时务,顾大局,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收复广东,何真就派都事刘克佐献上印章,并且把所属地的户口军队粮食等登记好,以示归顺。

D. 何真忠于朝廷,致力于平定叛乱,王成、陈仲玉作乱,元帅受贿,却把前去报告的何真抓捕,他被迫逃亡;何真后曾多次攻打王成,陈仲玉,终于这两人一起被何真杀掉。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2)若窦融、李绩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