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2017年楚雄州“十九大...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2017年楚雄州“十九大”精神主题演讲比赛中,来自不同单位的选手都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③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④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创作素材。

⑤随着微博平台的发展与壮大,微博营销风生水起.,已日渐规模化与制度化,业务范畴也越发“开疆辟土”,商家生意越做越大。

⑥针对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很多政协委员认为,政府不应安堵如故.,而应积极作为,多方联手打造城市通畅交通圈。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①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贬义词。②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是有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运用正确。③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就是没有刻意地用华丽词藻和修辞手法修饰文章,运用正确。④下里巴人:本来是指古代楚国的一种通俗的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相对。属望文生义,不合语境。⑤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运用正确。⑥安堵 如故: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此处望文生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中诗人告诉我们困境中蕴含希望,山水不断重复,怀疑无路可走时,却发

现“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衬托蜀道的高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描绘了作者和客人泛舟自由飘荡在渺无边际的江面,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的情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户钩:开门的工具。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叶经霜后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B. 次句写诗人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

C. 第三句中,“爱”字流露出诗人对竹林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则写出诗人对友人不在的失落。

D. 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客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似乎不合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

E. 纵观全诗,前面的壮美秋色,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2.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比较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

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

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

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 ①瓠:葫芦。②瓠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野猫。狌:黄鼠狼。⑧敖:同“遨”,遨游。敖者,指出来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⑨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⑩罔:网。罟:网的总称。 犛(lí)牛:牦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

D.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 “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 “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 “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 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 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据来源于中商产业研究院)

我国高速铁路网始建于2004年,第一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8月通车,2015

年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基本建成,总规模达 4 万公里以上,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可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

(摘自《2015年中国高铁发展报告》)

材料二:

耗时半个世纪,日本新干线铺设了 2325 公里;历经二十载,德国城际高铁贯通了 1560

公里;历时 14 年,2016 年 9 月,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 2 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早在2010年京沪高铁就创下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高铁已成为中国大众出行优选,累计安全运送旅客突破50亿人次。中国不仅是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高铁安全运输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开始作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名片加速走向世界,正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领头羊,主演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头戏,彰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201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2月25日G65次列车驶出北京西站,标志着被称为“蓝海豚”和“金凤凰”两个型号的

车型,采用重联的方式,首次上线运营。

近年来,我国铁路部门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终于有了属于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列车。标准动车组列车上线运营,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系统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及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对保持我国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推进高铁装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高铁之前走出国门,只是在铁路承建方面攻城略地,是浅层次的“走出去”,“中

国标准”的横空出世则是“中国制造”的深度输出,是深层次的“走出去”,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G65次列车上线运行,实现了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引领者”,从“学徒” 到“师傅”的完美逆袭。

(摘自2017年2月27日《中华铁道网》)

材料四:

现阶段,中国高铁输出重点布局亚洲地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选择。与此

同时,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以及加拿大等传统高铁强国皆有意插足亚洲高铁建设,从而成为中国高铁输出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地缘政治、技术水平以及引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中日两国在亚洲高铁市场的竞争中

处于领跑地位。中日高铁竞争既有经济竞争的表征,又有政治博弈的色彩。经济方面,日方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就短期利益作出让步。正如日本相关人士所言,与中国竞争高铁项目“即使零元中标也应该拿下高铁订单”。政治方面,政府高层频繁于外交场合推销日本高铁,不惜对东道国提供优厚的政府开发援助条件,且将高铁项目合作与防务合作、武器出口等问题挂钩。此外,日本政府公开质疑中国高铁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并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对“强中国”所存有的猜疑和防范之心,于中国高铁进击海外市场之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意欲制造不利于中国高铁输出的外部环境。

中国高铁唯有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和运用中国在高铁领域

独步全球的规模和成本优势,进一步推动中国高铁标准的“世界化”,才能于国际高铁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中国高铁开建以来,以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独霸全球,已稳居世界高铁规模之首。其建造成本远低于日本等国,使得中国高铁在营运方面的优势更有说服力。发挥好已建成高铁的示范效应也不失为中国高铁更好走出国门的有力举措。

(摘自2017年2月20日《学习时报》)

1.下列关于中国高铁发展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5年,我国基本建成了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客运网,覆盖国内所有 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高铁已成为大众的出门优选。

B. 中国高铁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名片。

C. 2015年,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9万公里,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中国高铁发展速度之快、运营规模之大令世界瞩目。

D. 迄今为止,中国高铁已经走过了 15 个春秋,时速创造世界纪录,运营里程突破 2 万公里,拥有了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列车。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二使用 2 万公里、时速 486.1 公里等数字,让人们准确、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高铁发展的高速度,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B. G65 次列车上线运行,表明了我国全面系统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及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领先世界水平。

C. 中国高铁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仅因为传统高铁强国有意争夺亚洲高铁市场,更因为日本采用了经济竞争和政治博弈相结合的手段。

D. 材料四重在报道中国高铁面临的激烈竞争,受地缘政治、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是中国高铁驶出国门的唯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E. 运营规模大,建造成本低,已经发挥出建成高铁安全运输的示范效应,这些表明中国高铁在国际高铁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3.中国高铁输出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雪的墓园

迟子建

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过去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要排

解对一个人的哀思,尤其是父亲,三十天的日子未免太短太短了。我们办完丧事后连话都很少说,除非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谁还有心情去忙年呢?

天非常寒冷,我站在火炉旁不停地往里面添柴,我不愿意离开火炉。

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头发仍是乌色 的。全家人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在我年幼的时间,年前的这段时光中,总是非常快乐的。那时候厨

房里总是热气腾腾,一会儿蒸年糕了,一会儿又用大锅烧水洗衣裳了,乳白的水汽云雾般地

涌动,晃得人眼神恍惚。往往是父亲撞上了我们,或者我们撞上了母亲,无论谁撞了谁都要乐一阵子。

现在,父亲睡在墓园里,那里是白雪的墓园。父亲现在睡着的地方是我小时候进山最害

怕的地方,那时候我去采都柿和越橘总是绕过那片地方,因为那里使我有一种莫名的忧伤。现在那里终于成为父亲的墓园,我才明白悬了多少年的心只是因为那里会成为收留我亲人的

地方。现在它成了父亲的墓园,我才不害怕经过那里,我才心平气和地第一次认真观察那里的景色:那里地势较高,背后有一个平缓的山坡,山坡上长着稀疏的樟子松。而坡下,也就是墓园四周却是一大片清一色的落叶松,它们全都直直地卧在丰盈的白雪之上,是一片十分

年轻的树木。再过百年,这些树木蔚为壮观的时候可能会使墓园看上去十分古老,它们的环绕将使灵魂越来越宁静。

炉火越来越旺了,我仿佛看见父亲正推开走廊尽头的门,微笑着朝我走来。从他去世的

那时起,这种幻觉就一直存在。

我转回身,朝厨房走去。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出去想不开。

我心事重重地等待母亲和弟弟快点回来,这种等待像锥心一样地难受。不一会儿,弟弟

先开门回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了碗和盘子。他神色有些喜悦,把竹筐放在墙角后神秘地走过来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

母亲把我们姐弟几个叫到一起,向我们布置忙年的工作。弟弟因为腿勤,大多是搞“采买”;而姐姐要搞“内务”,我虽说是个女孩,但干细活大多不精,所以就只能做挑水、倒脏水、打扫院子这一类粗活。然后对我们说:“从现在起谁也不许再掉一滴眼泪。我和你爸

爸生活了二十几年,感情一直很好,比别人家打着闹着在一起一辈子都值得,我知足了。伤心虽是伤心,可人死了,怎么也招不回来,就随他去吧。你们都大了,可以不需要父亲了,将来的路都得自己走。你们爸爸活着时待你们都不薄,又不是没受过父爱,也该知足了。”

母亲说完话,就返身进厨房干活去了。我们姐弟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就赶紧行动起来。

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爸爸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

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而我们姐弟三人则在屋里为父亲打纸钱。等一切都准备停当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我和弟弟同时看了

看姐姐,因为她最具有发言权。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

出发时,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我们像小偷一样飞速地沿着障子边东拐西拐地蹿上公路,很快就把母亲甩掉了。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

天气极其寒冷,连空中乱响的爆竹声也是寒冷的。进山之后,我们的目光不停地朝父亲

居住的地方眺望,好像久别归家似的那么望眼欲穿。有几只大鸟在墓地上面的树梢盘桓,像墓园守望者一样。我们到达父亲身边时就像看见上帝一样一齐跪下,我们做着最古老的祭奠。

年三十晚上,按照母亲的吩咐姐姐必须回婆家过年,她不愿意因为失去丈夫而滞留女儿

在家陪着自己,那么只有我和弟弟同她共度除夕之夜了。我们坐在桌前举起酒杯为新年做着陈旧的祝福。母亲神情极其镇静。自始至终,她没有落一滴泪。这是一个温暖的略带忧伤气

息的除夕。那天夜晚,炉火十分温存。

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冬天的早晨本来就来得晚,雪天的早晨就更像

凌晨之时的天色了,所以我很迟才从梦中醒来。从床上爬起来,觉得屋子里暖洋洋的,用手试试火墙,才知母亲早已起来生过火炉了。

窗外十分宁静,菜园之外的道路上没有忙年的人影,年已经过去了,大家似乎都在沉沉

地休息。我披好衣裳,下地,走进厨房。先看了看炉膛中的火,添了些柴,然后就穿过黄昏似的走廊去母亲的房间。可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

沉了一下,慌慌地去弟弟的房间把他从床上摇醒,问他:“妈妈去哪儿了?”“不知道。” 他睡眼惺忪地回答。“她不见了。”我说。“不会走远吧。”弟弟很自信地穿衣起来跑到屋外的院子里去找母亲。他先去了厕所,然后又进了仓房,但怎么也没能找到。我们急得几乎

要放声哭了。

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山上墓园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园,母亲会不会去那里了呢?

没等我来得及把这个可怕的想法告诉弟弟,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

“你去哪儿了,急死我们了。”我说。

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她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

“你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她。

“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他

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我们全都垂下头来,真后悔那天没有带她去墓园。“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走进里屋把围巾手套放置好,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

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看来父亲从

他咽气的时候起就不肯一个人去山上的墓园睡觉,直到母亲亲自把他送到住处,他才安心留在那里。他留在那里了,那是母亲给予他的勇气。窗外的大雪无声而疯狂地漫卷着,我忽然

明白母亲是那般富有,她的感情积蓄将使回忆在她的余生中像炉火一样经久不息。

这时母亲温和地转过身来问我们:“早饭你们想吃点什么?”

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父亲在春节前一个月突然去世,一家人如何过年这件事来展开记叙,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但文章的字里行间,却又处处透着温情和善意。

B. 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情感丰富、通达、坚韧的女性,她不仅能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还能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以温暖和勇气。

C. 文章处处洋溢着温情:比如一家人由母亲吩咐,开始忙活过年;母亲让已成婚的大女儿回婆家过年;母亲初一一大早就把炉火烧起来了。

D. 迟子建擅长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主旨。比如,对幼时家里过年时温馨场面的描写,反衬出今年自家过年的冷清。第④段对父亲墓地的环境的描写,衬托出一家人失去父亲的忧伤。

2.文章结尾处说“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请说说,为什么母亲的眼睛这时候如此清澈逼人?

3.文中反复出现了“炉火”这个意象,请结合全文说说它在文中的寓意和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