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零零后”,一个被广为关注的群体,有人说...

阅读下列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零零后”,一个被广为关注的群体,有人说,他们是物质极端丰富,而精神世界却是被虚拟空间和碎片化信息塑造出来的一代。作为“零零后”的你们,是否对自己这一代人做过深刻的反思?

请以“零零后,最需要      ”为题,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种品质或一种能力填在横线上,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补全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议论合理。

②“时间胶囊”,是指人们把一些有纪念意义或代表性意义的物品装入一个容器中,密封后深埋到地下。等到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后供那个时代的人们再挖掘出来研究。假如“零零后”的你也有一个“时间胶囊”,你会在里面放置什么留给未来呢?许多年以后,当你(或未来的人)打开它时又会发生什么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一个零零后的时间胶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放入“时间胶囊”的物品需是实物,自行设定“时间胶囊”开启时间。

 

零零后,最需要感恩 我们“零零后”,一个被广为关注的群体,我们是物质极端丰富,而精神世界却是被虚拟空间和碎片化信息塑造出来的一代。许多“零零后”同学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不知感恩为何物。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从没想到过要回报。我读过马鹏飞的感人故事,我被他孝顺、乐观、坚强的精神和他那颗感恩之心所感动。其实,自然界的一切还都知道感恩。大海给了鱼儿一个广阔的天空,因为感恩,鱼儿回报给大海一片生机;天空给予了鸟儿展翅飞翔的高空,因为感恩,鸟儿回报给天空美丽;大地给于树木一片沃土,因为感恩,大树反赠给大地丝丝阴凉。 大自然都懂得感恩,更何况我们人呢? 感恩,不像你想像得那么遥不可及,它做起来也很简单。当他人向你投来美好的目光时,你要回赠一个亲切的眼神;当得到他人的帮助时,你要投去一个甜甜的微笑;当受到他人的鼓励时,你要说声“我会努力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叶对根的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恩。 世界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感恩,所以世界才更加美丽。我们学过海伦的故事,她自幼双目失明,连正常的行走也需要他人搀扶,但是她没有因此而埋怨上天、埋怨父母没有给她一个健全的身体,她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给了她生命,用笔写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回报社会和父母。 正因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海伦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是感恩,让她体会到了人生的快乐。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感恩,让世界变得美丽;感恩,让我们拥有爱心。让我们怀带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首歌使我明白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为了摆脱它,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让我们每一个“零零后”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解析】试题分析:1.这是一道半命题的作文题。补写题目部分,要符合材料中给出的显性或隐性的限制条件。 2.“补全题目”的填写思考 (1)发散思维 人在世上行走,需要精神与物质的内外照应,二者互为基础,彼此提升,所以可以从精神和物质的层面考虑需求。 A.生活技能层面:知识、技术、机会等; B.内在品质层面:坚持、诚信、奉献等; C.精神动力层面:梦想、兴趣、自信等。 人又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的,故又可结合21世纪的生活现状思考需求。 D.环境变化层面:自律、变通、创新等。 (2)具象思维 结合写作要求,对发散思维的结果进行筛选和整合。此项工作的准则是切题、利己和新颖。 切题:题目要求“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种品质或一种能力填在横线上”,因此,“内在品质层面”的思考,可以直接使用。“生活技能层面”“精神动力层面”和“环境变化层面”的思考,可据此要求进行微调后填在横线上。如“生活技能层面”的“知识”可表述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技术”可表述为“打造精湛技术的能力”等。 利己:尽可能选择自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辩的角度,如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程度,最好。 新颖:俗话说:“一招先,吃遍天。”但“新”不等于“偏”,不等于“怪”。“新”可以是理念新,也可以体现在格局高、胸怀广、理念新、内涵深、影响远等方面。如果能在切题的领域内做到“小题材展示大智慧”“凡材料酝酿高品质”,那是极好的。 3.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议论合理。” 这是写作的具体要求,文体明确要求是“议论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填出以下题目: A.生活技能层面: 零零后,最需要闭嘴的能力; 零零后,最需要守规则的能力; 零零后,最需要低调做人的能力。 B.内在品质层面: 零零后,最需要坚持的品质; 零零后,最需要诚信的品质; 零零后,最需要奉献的品质。 C.精神动力层面: 零零后,最需要追梦的能力; 零零后,最需要做自己的能力; 零零后,最需要打造兴趣的能力。 D.环境变化层面: 零零后,最需要自律的能力; 零零后,最需要创新的能力; 零零后,最需要享受孤独的能力; 零零后,最需要主动成长的能力。 …… 此次作文命题,切实做到了写作与生活的勾连、思考与实用的表达,使“素养”一词的双脚踩在了生活的大地上,能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生活,同时倡导学生活出自我、活出真性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去往书店的路

记得当兵的时候,只有一种国营新华书店。下到连队后的第一次外出,就是进城找新华书店,找到了心里才踏实。可那时我买不起书——一个月只有六七元钱。

七十年代末,连队藏书室藏书极少,仅有的几本文学书很快就看完了。于是只要能请假进城,我就往新华书店跑,一钻进去就不想出来,一遍遍看着那些渴望拥有的书,暗暗吞咽口水。那个时候书店不是开放式的,你要某本书,只能让售货员取给你。如果你拿在手上老不买,售货员会不耐烦地说:到底要不要啊?只好尴尬地还回去。

终于有一回,我过足了买书的瘾。

那是当兵第二年,我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七元钱。我一取到钱就迫不及待请假进城,

坐在公交车上,时时用手按着那钱。到了站,迫不及待地冲到新华书店,就是那个我常常流口水的地方,然后土豪一样选了一摞书,全是我眼馋了很久的中外小说。七十年代末,书是几毛钱一本,七块钱大概买了十几本。我拿回来,先把书捐给连队图书馆,然后再一本本借出来看——为什么如此?是因为第一次拿到其他战友没有的钱,不知如何是好。没过多久,我又拿到了一次稿费,我又这样做了一遍。

那两次去书店,可以说是我最愉快的出行了。我至今能清楚地想起那家书店的样子,它在街道上的位置,和它里面的格局。后来,我们连一个战友也去了,跑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新华书店又进了一批新书,你快去买呀!他哪里知道,稿费没那么好挣的,我没有钱了。

不久,我考上了大学,终于有了随时可以免费看书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书多到让我目瞪口呆。我过足了阅读的瘾。不过,我依然喜欢去书店,依然会从每个月的伙食费里抠出几个大洋,买上几本。总有些书,是你读过了依然想拥有的。

七八十年代,成都新华书店很多,总在最好的地段。进入九十年代,我便眼看着它们被流行服饰和大小商场包围,后来逐渐消失。

但同时,无数小书店却应运而生。最繁荣最鼎盛的时期,成都市中心展览馆周遭起码有五六十家书店。我那时买书,要一家家地逛,是最早的淘宝。有时为了找一本书,弯腰低头在无数家的小店里穿梭。感觉那个时候,全民都在淘书,全民都在读书,真是令人怀念。

记得有一回,我去买余华的《活着》,开始我问:你们这儿有余华的《活着》吗?被问的书店老板茫然摇头,好奇地反问我,那书名就叫《活着》?我说是。他说我们从来没进过这样的书。走到下一家,我简化了一下问:请问你们有余华的书吗?老板回答,我们没有语法书。我说不是语法,是小说。他说小学语法也没有。我没辙了,只好退出。这样问了一家又一家,大概问了十家以上,都没找到。

我走进最后一家书店。这家店里的文学书比较多,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认识的朋友写的书。我一排排地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那样子引起了书店女老板的注意。她走过来问,你想找什么书?我不抱任何希望地说:余华的书。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

不知情的人听见这样的对话,还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

她马上将一本薄薄的、装帧很漂亮的书递到了我的手上,的确是余华的《活着》。我连忙付钱。为了感谢她,我还特意在她店里多选了几本书。女老板一边收款一边对我说,这本书的确写得好,我是从头到尾看完了的。你看人家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承受了那么多苦难,可是回忆起来还是心平气和的。真了不起。

我听了很感慨,这个女店主给我上了一课。

再后来,展览馆那一圈儿书店忽地消失了,消失得一家不剩。也许它们是散落到了城市深深浅浅的街巷里?

大概是新千年以后,我有了固定去的书店。这家书店就在我们大院的街对面,每次吃过晚饭散步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这家书店。

书店很小,大概只有十几平米,光线也不太好。书柜只有两米高,四五排的架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书。也许是因为小本经营吧,每种书都只有一两本,但品种非常丰富。书柜对面墙上,是各种期刊。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女店主我记得很清楚,是个三十岁左右清瘦的女人,很文静。

女店主和我熟了,卖给我的书总是八折。有时我想要的书她店里没有,她就会替我去找,哪怕是已经下架的书,过气的书,她也会去找,而且百分之九十都能找到,就好像她是我的搜索引擎。一旦找到了她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吃了晚饭去散步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劲头。

每次去我都要待好一会儿,有时候并没有想要的书,还是喜欢一行行地在书架上浏览。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就拿出来告诉她:这本书非常好哦。她会用心记下。那时,《我在天堂等你》销售还不错,她也进了好几本。一有读者买这本书,她会告诉人家,她认识这本书的作者。读者很惊喜,就请她索要我签名。她就答应下来,等我去书店时拿出来让我签。起初她还有些忐忑,说这样会不会给你添麻烦?我连说不麻烦,举手之劳。其实心里面,是窃喜的。

2006年起,我学会了网上购书,就再没去那家小书店了,我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将它遗忘了。有一天收到网购的书,忽然就想起那家书店了,是吃过晚饭就特意去看它,却意外发现,它已经不在了,取代它的,是个小面馆。

我很有些伤感,站在那里看了半天,不知它是何时关掉的?也不知书店的女主人去了哪里?现在以何业谋生?

我无法否认网络购书的便捷、便宜。我甚至都不习惯再到书店架子上一排排找书了。有时候睡觉前突然想看某本书,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来了。我为这样的便捷所迷惑,忘记了去书店的路。所以,当听到朋友们在痛惜实体书店的消亡,或者谴责实体书店的消亡时,我总是心下有愧,不敢言语。因为那消亡里,也有我的一份原因。

曾经看到一句话,在书中遇见最好的自己。而我,是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如今,不再去书店的我,也不再美丽。

可是总有些变化,是我们阻挡不了的。

也总有些故事,留在了书店。

(取材自裘山山同名散文)

1.关于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迫不及待”也可以写成“迫不急待”。

B. “装帧”是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

C. “擎”读qíng,本义是“向上托、举”。

D. “吞咽”中“咽”的读音为yàn。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考上大学,可以免费去图书馆看书,却因为经济条件宽裕依然去书店淘书。

B. “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指书店内书品种丰富齐全,女店主清瘦、文静。

C. 结尾写我已习惯网络购书的便捷,意在表明我认为实体书店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D. 实体书店衰落与购书方式变化引发了作者对小书店和全民淘书、读书时代的怀念。

3.作者买《活着》时,与女老板有一段趣味盎然的对话。试针对这段对话,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说不知情的人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请加以解释说明。

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

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

(2)作者写这样一段情节想表现什么?

4.作者在文中多次讲述了自己去书店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5.本文题为“去往书店的路”,但在《文汇报》发表时被编辑改名为“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作者裘山山认为“各有各的味道”,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理解的两个题目各自的“味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词第一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及自己被翠竹围护的居所。

B. 第二句中,“蝉”“草”“池塘”等景物的描写,烘托了一处美景以及一种田园野趣。

C. “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D.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黄昏时分,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

2.解释“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词体现出当时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用“/”给下面划线的文句断句。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正卿,亡不越,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①会:士季自称。②溜:屋檐。③宣子:即赵盾。

1.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观其丸也            辟:通“避”,躲避

B. 使鉏麂            贼:偷窃,盗窃

C. 亡不越                竟:通“境”,国境

D. 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厚敛雕墙       以于朝

B. 不入         过能改

C. 虽猛何         子正卿

D. 则社稷固也    其右提弥明知

3.下列对文中语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中说:“任何人做事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终。”

B.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鉏麑)一早就去了,卧室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正准备上朝。

C.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到赵盾家去喝酒,埋伏下甲士,想要攻击赵盾。

D.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4.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残忍。他非但不接受赵盾的劝谏,竟两次实施下作的计划,欲除掉进谏的忠臣。

B. 赵盾恪忠职守,深受人们的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都挺身而出,以自杀的方式来保护他。

C. 晋灵公死于赵穿之手,史官的记录却是“赵盾弑其君”,其理由是赵盾应对国君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 本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跌宕多姿,晋灵公、赵盾、提弥明和鉏麑等人形象饱满鲜活,极富文学色彩。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完成下面两个题目中任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15-①你认为上面四部作品中的哪一个人物“最美”?为什么?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15-②请从上面四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你感触最深的情节,复述出来与同学分享。要求:情节完整,思路清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