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家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家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题记

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为幽州,其山镇为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宵衣旰食︰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B. 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 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 陶然忘机︰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 “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 “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 “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喜欢苏联名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 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 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 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4.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5.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6.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粗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

①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7.《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联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150字左右)

提示:

①潇湘馆与林黛玉(《红楼梦》) ②未庄与阿Q(《呐喊》)③茶峒与翠翠(《边城》)④渣滓洞与小萝卜头(《红岩》)⑤黄原与孙少平(《平凡的世界》)⑥大海与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1.D 2.B 3.C 4.风景幽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风浓厚(文教发达),民风淳朴 5.答案示例:同意。第②段详细描写了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让读者深临其境,第④段开始深情回忆闾山风物,两段内容联系紧密;中间插入第③段几位文友讨论退休后住所选择的话题,内容显得庞杂,文脉不够畅通。不同意。第③段写作者和几位文友讨论退休后住所的选择,三位文友不约而同选择自己老家,并质疑想住在地坛附近的小魏,说明人们心中都有故土情结;这段内容具有丰富意蕴、深化主旨的作用。 6.①“泼辣”一词本形容人的性格,这里用来突出大自然蓬勃的生机,更加形象生动。②上句写红楼隐于碧树之间,色彩明丽,环境清幽;下句中“枕”字形象写出身处清幽环境中的人心凝形释、物我融一的状态。语言典雅,意境优美。 7.未庄是阿Q 的生活之地,同时也是其埋骨死亡之地。未庄的环境导致了阿Q 的人生悲剧的必然性。或许曾几何时阿Q 并不是文中那个麻木的凭“精神胜利法”胜利的人,但是阿Q 的出身低微,没有学识与赵家乱认亲戚和环境对他的恶意和虐待导致了他心灵的扭曲,又害怕他周围的环境,又效法周围之人的麻木不仁,欺辱比自己弱小的小尼姑。环境压迫着他,同时他也学着环境一样麻木去压迫别人,最终悲剧地惨死也是必然。 【解析】 1.试题分析:D项“忘了重要事情”不正确。“陶然忘机”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原句是“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意思是“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本文中,作者说重游家山“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这里“忘机”的意思应与李白诗中相同,都是忘了世俗心机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典故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课内掌握的相关常识分析,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B项,“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不当,“三径就荒”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三径”意思是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 3.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理清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强加因果,由文意可知,《喀秋莎》这首歌引起作者对家乡的怀想,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B项,“的悲愤之情”不恰当,应是赞叹和惋惜之情。D项,无中生有,“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文中没有依据。 4.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有关家乡的段落,筛选要点进行概括。第②段写家乡的风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表明家乡的风景优美;第④段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祖籍却在闾山西麓;第⑦段写“私塾多,读书人多”“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可见这里人才辈出,文教发达,民风淳朴;第⑤段写早在《周礼》中就有关于闾山的记载,可见历史悠久。 5.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段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本题可答赞成删去,也可答不赞成删去。答“赞成”,就要从文段内容、行文思路等角度分析,如从内容上看此段写了几位文友对退休后住所的选择意向,与整篇文章的主旨疏离;从结构上看,使行文思路不顺畅等。答“不赞成”,则要分析出此段有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主题的作用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诗人在抒发情感、表达情怀时常常会运用典故。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___________”,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业未成的不幸;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廉颇自比,“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陆游在《书愤》中,借用檀道济的故事,“____________”,写出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孔子云:何陋之有?”说明主人因为“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有删改)

【注释】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 “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 “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 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2.“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C.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都门秋思》)

D.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3.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问”,而止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推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垅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谙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举。”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子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释】①禁庐:宫廷。②谂(shěn):劝告,告诉。

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止焉                                   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B. 如建瓴千万丈                             建瓴: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

C. 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                     委折:回环,曲折

D. 予恍然有间                               间:机会,机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里之士以大学试                          围棋以待之

B. 与二客疾驰观焉                            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

C. 洲故垤然隆起                              故忽起奋笔

D. 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乃令车马从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B. 有偃蹇不伏之状              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C. 以庶几其万一                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

D. 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俯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5.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______________之兴,______________之兴和______________之兴。

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甲】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乙】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

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

材料三

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与此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科学》和《自然》杂志撰写专栏,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甚至在谷歌、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听起来,这些工作都和科幻创作不沾边。有一次,他为加拿大政府做法律方面的顾问,“未来医学可以通过DNA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人隐私。假如这个隐私触及到有基因疾病的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时,哪一方是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索耶看来,“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

事实上,这也是科幻界的传统。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关于生物科学的小说,第一次提及生物伦理学。如今,生物伦理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索耶的话来说,“这个学科就是由科幻小说创造的”。见证科幻作家的远见卓识最终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包括凡尔纳描写的月球之旅、潜水艇;英国作家威尔斯描写的立体空战、坦克等。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逼真地描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细节,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密。阿瑟克拉克1945年就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今天卫星所在的轨道因此被称为“克拉克轨道”。还有阿西莫夫经常提及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天的实验室中越来越常见。

在索耶看来,科幻小说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不被社会阴暗面俘虏,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让人们学会思考未来。科幻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科学技术,也关乎理性和价值观。核武器、环境危机等诸多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头顶,许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渲染末日降临的场景,其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在我们周围悄然发生……但是,尽管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和失误,我们还是希望未来会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终将获得胜利。”

(取材于张渺、张莹《政治家都该读科幻小说》)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诞生:比喻新事物出现。

B. 暴胀:胀,zhàng,指体积扩大。

C. 囊括:囊,22画,形声字,口部。

D. 微不足道:意思是“不值得称赞的”。

2.在“材料一”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    就

B. 即使    也

C. 无论    还

D. 于是    就

3.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人类

B. 地球/大机器

C. 超级意识/微小意识

D. 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    )

A. 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

B. 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

C. 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

D. 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明

5.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的一项是(   )

A. 前沿科技

B. 幻想中的自然

C. 面对未来的人

D. 不可理解的现实

6.根据“材料三”,没有体现罗伯特·索耶“科幻是现实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罗伯特·索耶通过DNA来预测人类疾病

B.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提及生物伦理学

C. 卡特·米尔《生死界线》描述原子弹的技术细节

D. 阿瑟·克拉克描述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亦可预防未来”中的“未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DNA读取技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②人形机器人在研究实验中越来越多

③核武战争毁灭地球

④环境危机导致人类末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在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析这篇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成语大会”火了,“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朗读者”又火了。为什么会火呢?有人认为是制作上的“高大上”,有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人认为是家长和孩子找到了共同的看点。

    对以上评论,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