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 ,谁得而族灭也?(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各抱地势,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8)___________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金就砺则利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凌万顷之茫然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取之尽锱铢 钩心斗角 赢得仓皇北顾 故国神游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砺”“凌”“锱铢”“钩”“仓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  然 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1.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 水落,迁于故居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B. 春夏之交,草木天            萦青缭白,外与天

C. 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惑而不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鸣鹤在阴,其子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         木直中绳,輮为轮

B. 纵其如,或立于陂田                 意有极,梦亦同趣

C. 宜若有益无损者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4.请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相关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2)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六国论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韩、魏不能独           当:抵挡

B藉之以其西                 蔽:以……为屏障

C以二国                   委:委托

D. 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     阴:暗暗地,暗中地

2.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五倍之地             攻山西千里之秦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    且不知天下势也

C不免于灭亡            见利之浅

D之深思远虑          彼秦者将何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论证了六国之所以先后覆灭,是由于将相谋士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胸无韬略,不能联合抗秦。

B北宋在军事上长期积弱,不能自振,辽和西夏屡屡袭扰,苏辙的议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苏辙此文着重论述韩、魏地位及礼天下之奇才的重要性,只是针对北宋的形势而言的,用语比较含蓄。

D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对照,逻辑严密,气势奔放,体现了苏辙散文笔力雄健的特点。

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

②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③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

④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

⑤“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⑥“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

A. ①⑤②⑥③④    B. ①⑥③④⑤②

C. ⑥③④①⑤②    D. ⑥④②⑤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病树适春恢复生机在于它有执着的信念,如果人们执着追求持之以恒,同样会收获成功。

B.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先生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览名岳大川时,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美,数不胜数的美景就会时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

 

查看答案

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趋向)

B君子曰:学不可以(停止)

C先祖父(其)

D外与天,四望如一 (边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