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顾炎武说,“天...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位前贤说的名言警句能给你什么启发?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你注意到身边的变化了吗?你关注到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了吗?你还期待生活中出现什么变化?请以“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责任与国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往今来,责任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有义务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多人都在有意的逃避着自己的责任,我觉得,他们是可笑的,是无耻的。作为人民的父母官,却徇私枉法,做不到清正廉洁;作为一名正义化身的警察,却让坏人为所欲为,做不到执法必严;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却打着作家这个职业的旗号用恶毒的文字损害别人的尊严,做不到实事求是……诸如此类,这些人没有基本的责任感,他们忽略了自己身处位置上应该承担的责任,说白了,就是缺少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正常人,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勇于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如果你逃避了一个人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非人类。 三国时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由此不难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君子,而对于我们来说,不需要像诸葛亮一样去承担天下的大任,况且我们也没那个本事,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真对待自己最基本的责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古时如此,今天更应该如此。女娲补天,最终劳累而死;荆轲刺秦未成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戚继光身挡敌人的机关枪、邱少云在烈火中被活活烧死……这些人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他们飞蛾扑火般的举动还不是为了“责任”这两个字。如果女娲不是人类的始祖,荆轲不是燕国的使臣,董存瑞、戚继光、邱少云不是人民的战士,那么,他们也不会为了这些责任而搭上自己的性命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形象的阐释了一个臣子对一位君王的责任,若不是为了责任,谁会像白痴一样有人叫你死你就去死的,一切的一切,还不是为了“责任”吗?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应该去承担一个公民该承担的责任;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也应该去承担一个学生该承担的一切责任。 责任源于生活,一个人要想生活下去就必须要学会承担责任,不要去逃避。你说一个没有翅膀的鸟还是鸟吗?一个没有壳的蜗牛还是蜗牛吗?所以说,一定要勇敢的承担责任,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两则名言,这就需要考生先理解这两则名言的意思,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前者是说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密切关系,后者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对国家应有的态度和做法。本次作文的核心应是“个人与国家”“从小家到大家”,联系历史上,前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如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如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如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如周恩来“为中华之掘取起而读书”。然后分析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这就要求考生观点一定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考生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 参考如下: 人要有家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其基本意思是“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你注意到身边的变化了吗?你关注到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了吗?你还期待生活中出现什么变化”,从变化的对象来看,如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在变化,国家政策也在变化,人民当家做主;从自然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类一些不正当的做法,给环境带来许多危害,导致自然灾害的频频出现,同时许多动物也在灭绝,许多动物的栖息习惯也都在改变;从生活角度来看,生活水平在提高,许多人从吃细粮转向粗粮,开始关注身体的健康,从汽车到骑行,从都市到乡村,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在发生变化;从人事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长大,父母在变老。写作时可就人、事、物、理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只要与“变”相关就“符合题意”。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包括人、事、物、理各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变”的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它比起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总是一种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写“变”这话题,要在思想上、意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的时代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进步,求发展,求创新。如写一个人的变化,可以写由“好”变“坏”,也可以写由“坏”变“好”,要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根源”,给读者有益的启发;或者从一个小的视角写社会生活的变化,可以写物质生活,也可以写精神生活,要能够把握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正确方向,做到观点正确,思想健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80字。

①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口气”。请你结合《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名著中的一个人物,来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某中学要举行一场“古诗文朗诵会”。如果让你推荐一篇古诗词或古文,你会推荐哪一篇?请说明推荐理由。

③请以“春天的声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地气重凝

①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

②“让孩子接触地气”,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里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阳光、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孩子见土长得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

③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

④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

⑤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盗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⑥地气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騁。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

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血泡和老茧,对粗苯的农具就没有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焐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

⑧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

⑨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

(取材于厉彦林《地气重凝》)

1.下列文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容置疑    B. 耳熟能详

C. 耳目一新    D. 鸡鸣狗盗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自己小时候比孩子幸运,因为那时能满地追逐,能够经常接地气。

B. 人与自然齐生共荣,这体现在有人住的地方就会凝聚地气,而地气又能够旺人气。

C. 第⑤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太长时间没有与土地接触后的无着无落之感。

D. 文章结尾句用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土地对新生命与梦想的孕育,充满美好与希望。

3.第④段分别描写了地气春夏秋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文中多次强调要“接地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

5.《论语》中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样,民众就会背着孩子来归附,“焉用稼?”这与《地气重凝》中第⑦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观点是否矛盾?请谈谈看法。

6.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接地气”的人物,下列对这些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下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

B. 《边城》中的爷爷淳朴厚道,对孙女翠翠充满无尽的爱,是边城小镇茶峒纯朴民风的代表。

C. 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朴实活泼,成年后却麻木寡言,只能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

D.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扎根于黄土地,勇于担起责任,带领乡亲办砖厂一起发家致富。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韩愈之文长于针砭时弊,《师说》讽刺了当时在士大夫之间耻于相师的风气,“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①____________。’”《小石潭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________”,表达了他在潭边的所见所感。《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词人遥想三国时周瑜“______,谈笑间,_______”,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白居易被贬江州,作《琵琶行》,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 琵琶女的技艺与身世,令他感慨颇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答张十一【1】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1】本诗写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2】踯躅:即羊踯躅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了山水空净,猿鸣声声,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

B. 颔联“竞”字写出了筼筜蓬勃生长,“闲”字写出了羊踯躅悠然开放。

C. “未”字统领“报”与“知”,诗人慨叹自己未报君恩,不知会死于何地。

D. 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诗人顿时感觉头发白了一多半。

2.本诗首联调动了视觉与听觉写景,下列诗句不含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A.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B.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C.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D.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戎昱《桂州腊夜》)

3.《南涧中题》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这首诗与《答张十一》所表达的贬谪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南涧中题(节选)

柳宗元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屈匿,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抒盟。其辞曰:“不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受此不祥!”崔抒不说,直兵胸,句兵钧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抒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亦有困屈匮        困厄

B. 直兵                制造

C. 而迭晋事                多次

D. 赏罚                慎重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

B. 故晏子崔抒盟而不变其义        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 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而然者也

D. 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            古之学必有师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

B. 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C. 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 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B. 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

C. 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

D. 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②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6.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