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雷 巴金 灰暗的天空里忽然亮起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巴金

灰暗的天空里忽然亮起一道“火闪”。接着就是那好像要打碎万物似的一声霹雳于是一切又落在宁静的状态中等待着第二道闪电来划破长空第二声响雷来打破郁闷。闪电一股亮似一股雷声一次高过一次。

在夏天的傍晚我常见到这样的景象。

我还是个四五岁的孩子跟着父母住在广元县的衙门里。一天晚上在三堂后面房里一张宽大的床上我忽然被一声巨响惊醒了。房里没有别人我睡眼中只见窗外一片火光,仿佛房屋就要倒塌下来似的。我恐怖地大声哭起来直到女佣杨嫂进屋来安慰我让我闭上眼睛再进到梦里去。在这以后只要雷声一响我就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会马上崩塌好像已经到了世界的末日了。

这是我害怕雷声的开始。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雷公的故事。有一个年老的女佣甚至告诉我雷声一响必震死一个人。所以每次听见轰轰雷声我便担心着不晓得又有谁受到处罚了。雷打死人的事在广元县就有过我当时不能够知道它的原因却相信别人眼见的事实。

年纪稍长我又知道了雷震子的故事。雷公原来有着这样一个相貌一张尖尖的鸟嘴两只肉翅蓝脸赤发拿着铜锤满天飞这知识是从小说《封神榜》里得来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这相貌我倒想见见他。我的畏惧减少了些因为我在《封神榜》中看出来雷震子毕竟带有人性还是可以亲近的。

再后我明白了许多事情。我不再畏惧自然界的现象。跟着年岁的增长我的脚跟也站得比较稳了。即使立在天井里望着一个响雷迎头劈下我也不会改变脸色或者惶恐地奔入室内。

更后雷声又给我带来一种新的感觉。每次听见那一声巨响我便感到无比的畅快仿佛潜伏在我全身的郁闷都给这一个霹雳震得无踪无影似的。等到它的余音消散我抖抖身子觉得十分轻松。

去年一个昆明的夏夜里。房间很小开着一扇窗。不知过了若干时候我才昏沉沉地进入梦中。这睡眠是极不安适的仿佛有一只大手重重地压在我的胸上。我想挣扎却又无力动弹。忽然一声霹雳把我从梦中抓起来。我看见一股火光还以为一颗炸弹在屋顶爆炸了。那朋友也醒起来他在唤我。我又听见荷拉荷拉的雨声。“好大的一个雷”朋友惊叹地说。我应了一句我觉得空气变得十分清凉心里也非常爽快我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今年在重庆听见一次春雷是大炮一类的轰隆轰隆声“春雷一声蛰虫咸动。”我想起那些冬眠的小生命听见这声音便从长梦中醒起来又开始一年的活动觉得很高兴。我甚至想象着它们中间有的怎样睁开小眼睛转头四顾怎样伸一个懒腰打一个呵欠,然后一跳就跳到地面上来。于是一下子地面上便布满了生命就像小说《镜花缘》中的故事因为女皇武则天的诏令只有一夜的功夫在隆冬里宫中百花齐放锦绣似的装饰了整个园子。这的确是很有趣的。

(选自《巴金散文选》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生动描写了闪电和雷声呼应标题引出下文作者关于雷声的故事及其感受。

B. 作者小时候一个人住在衙门里曾被雷声惊醒吓得大哭后来只要听到雷声就害怕。

C. 作者从父母那里知道了雷震子的故事雷公长相怪异但因有人性所以作者不怕他。

D. 作者在昆明时曾被一声霹雳惊醒看见一股火光误以为炸弹爆炸由此更讨厌雷声。

2.本文写关于雷公的故事有何作用

3.作者对雷声的感受有何变化对此你有何感悟

 

1.A 2.①丰富文章的内容。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③写作者对雷声认识的变化。 3.变化:由害怕,到不再畏惧,再到产生畅快的感觉。感悟:人对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意味着人的逐渐成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是和父母一起住。C.“从父母那里知道雷震子的故事”,于文无据;作者不是不怕他,而是“畏惧减少了些”。D.“更讨厌雷声”错误,原文是作者觉得很爽快。 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目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从题干“本文写关于雷公的故事,有何作用”可知,考查文中神话故事的作用,内容上主要是描写了作者关于雷声的故事及其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雷声认识的变化。结构上主要是照应标题,以及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对雷声的不同感受。神话故事的作用还可以从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徽学的学科及学术价值

尽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徽学有一个被人们不断认识、熟悉、理解、接受和深化的过程。但是,首先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确认其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古来新学问兴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他还论及了殷墟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间的简赎、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和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等五项发现,认为:“此等发现物,合世界学者之全力研究之,当会产生新的学科。”

如今,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明清档案学早已创立了各自的学科研究体系,并为学术界 所广泛接受和认可。而徽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则形成较晚,它的创立,主要得力于20世纪40 年代后期以来至今徽州近50万件原始文书的大规模发现。加之有包括徽州族谱在内的9000 余种徽州典籍文献传世,可供与文书契约互相参证。现存8000余处徽州地面文化遗存,更是明 清以来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生产与生活的真实见证。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徽学这座大厦坚实的学 术支撑。因此,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中心,整体研究徽州历史 文化和徽人在外地活动的徽学,正是建立在包括徽州文书在内的大量新资料的发现这一基础之 上的。

徽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徽州文书为中心,结合其他文献和地面文化遗存等资料,综合 研究明清社会实态,以重新反省和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历程,并从整 体上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这正是徽学的学术价值之所在。

因此,徽学研究的内容与对象尽管涉及各个领域和方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但就学科性质 而言,应当隶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徽学是以历史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专门史研究的学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学者将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并提,称之为“中国三大地方学”,甚至是 “三大地方显学”。这其实是误解了敦煌学和藏学的学科性质,同时对徽学的认识肢浅所导致的。应 当指出的是,徽学研究的任务远非徽州地方史所能担当,徽学研究的性质亦非徽州地方学,更遑论敦 煌学与藏学从未称自己为地方学。徽学实际上是以更宏大的背景、更广阔的视野,从整体史的角度,来考量和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历史与文化发展。

徽学是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专门的研究领域,徽学所研究的徽州整体历史文化既是 区域历史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小徽州”和“大徽州”的有机结合。徽学的学 科建设,不仅关系到徽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直接涉及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理论和范式的创新问题,是徽学融入全球化视野,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构建徽学学科平平台的重要基石。因此,徽学一定要从包括敦煌学、藏学在内的较为成熟的相关学科建设中汲取营养,以整体史的视野,构建严密而科学的徽学理论体系,这是徽学健康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基本前提。

(摘自卞利《徽学: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徽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首先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

B. 王国维认为:徽州原始文书被大规模发现后,综合世界学者的力量一定会促使徽学的兴起。

C. 徽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涉及多领域多方面,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应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

D. 徽学有了自己的学科研究体系后,才可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谈及王国维关于“新学问”产生的观点,目的是说明徽学是新兴学科。

B. 文章论述了徽学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以及徽学研究的意义等多方面的内容。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捎带批评了部分学者将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归为地方学的肤浅认识。

D. 文章最后从徽学可持续发展、构建徽学学科平台等角度论及徽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殷墟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间的简牍等文物的发现,可能就不会出现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等学科研究。

B. 徽州现存8000余处的地面文化遗存是明清以来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生产与生活的真实见证,它才是徽学研究的坚实支撑。

C. 徽学融入全球化视野,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构建徽学学科平台,关键在于徽学的学科建设能力。

D. 徽学只有从较为成熟的相关学科建设中汲取营养,以整体史的视野,构建严密而科学的徽学理论体系,才能健康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寿之志三国也,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1.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而理论①_________________。“两小儿辩日”中,一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一小儿说中午离我们更近,连孔子也“不能决”。“两小儿辩日”中有“近大远小”“近热远冷”两条常识,虽然它们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但在判断太阳离地远近时,却得出不同结论。这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_。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释了反常现象。理论家为了提供整体解释,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统。可见,③_________________,只是理论用整体上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把我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于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于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

A. 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

B. 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

C. 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 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的努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