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
“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其最大的特点是人对土地的依赖,正如费孝通所指出那样:“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种强烈的依附关系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现代乡土作家尽管大多是已从农村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在写作时已获得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始终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在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走向,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一方面,在近现代西方先进思想的烛照下,作家们已清晰地看到封建宗法制如何造成古老乡土的衰败腐旧,农民的蒙昧困顿;另一方面,生于兹长于兹的故土情怀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旁观者、审视者、批判者,回忆、怀念、眷恋等情愫不时溢上笔端。因而,他们的笔触常常不自觉地游走于现代性的批判与传统式的乡土眷顾之间,这种“分裂式”的写作视角在乡土小说中极为普遍,既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
20年代以来形成的乡土小说,虽然主流观念是批判封建宗法制,但作家们的根基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对于乡村、土地、自然不可掩饰地表现出或潜在或明显的情感倾向。在他们的笔下,前工业时代的自然崇拜观念得以延续,表现出对以土地为象征的非人类世界的尊崇,是对“大地伦理”理论的生动诠释。
节选自农为平《从生态批评视阈看现代乡土小说的生态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地伦理”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
B. 从生态批评视角看,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
C. 现代乡土小说以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为书写对象,突出人对土地的依赖。
D. 乡土小说中“分裂式”的写作视角极为普遍,诗意地表现了反工业化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大地伦理”作为理论依据,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进行相关剖析。
B. 文中第二段文字,阐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
C. 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文章说服力,是为了说明人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附性。
D.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明确“大地伦理”的这一概念,再论述“反工业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地伦理”这一重要概念,需要以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立足点。
B. 要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作品必须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
C. 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源于人对土地的强烈的依附关系。
D. 现代乡土作家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是受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影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家农场主,为了方便栓牛,在庄园一棵榆树的树干上箍了一个铁圈。随着榆树的长大,铁圈慢慢地长进了树身里,榆树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
一年,当地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榆树病,方圆几十里开外的榆树全部死亡,唯独那棵箍了铁圈、留下伤痕的榆树存活下来。为什么这棵榆树能幸存呢?植物学家对它产生了兴趣,于是组织人员对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正是那个给它带来伤害的铁圈救了它,是它从锈蚀的铁圈里吸收了大量铁,所以才对真菌产生了免疫力。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个农场里。这棵树至今仍郁郁葱葱地生长在美国密歇跟州比犹拉县附近的那个农场里,充满生机和活力。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请根据下面的图示把中秋节的有关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讨论双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最后得出结论
②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之中,这是一种创举
③但是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
④他善于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和神话
⑤不管见解是否有理,结论是否正确,其矛盾却暴露得清楚深刻
⑥因此,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仔细琢磨
A. ②①⑤④③⑥ B. ④⑤③②①⑥
C. ②①⑤③④⑥ D. ④⑤①⑥③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落,可都等着买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
B. 气候变化本是大自然的自我更新,而当今气候的急剧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破坏了大气构成引起的。
C. 与其说是人工智能战胜了李世石,还不如说是哈萨比斯及其领导的团队战胜了李世石,更确切地说是集体智慧战胜了个体智慧。
D.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通古今,察中外,总揽全局,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绘制了宏伟的蓝图。
②来到黄州,远离了政治中心,远离了文坛领袖的光环,苏轼在住舍东边开辟了一块空地,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生活,也称得上是自得其乐。
③新的简拔制度选贤任能,人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促发。许多重要岗位上优秀的年轻人不绝如缕地出现。
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争霸鼎足而立的格局被打破,一超多强的多极世界就此形成。
⑤面对小商小贩的随地摆摊,机动车乱停乱放,仅仅依靠城管和交警和处罚只能是扬汤止沸,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⑥市政府祭出大手笔,拿出上亿元专款赴京延揽高端人才,大有千金买骨的气魄。
A. ②③⑤ B. ①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