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回忆《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两篇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回忆《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两篇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 而绝江河                  绝:横渡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

D. 河东凶亦然                凶:洪水浩大,来势凶猛

2.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填然鼓之                蚓无爪牙之利

B. 焉:尽心焉耳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而:吾尝终日而思矣          弃甲曳兵而走

D.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善假于物也

3.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鸡豚狗彘之畜。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下列关于《劝学》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 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

C. 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的道理。

D.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富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5..下列有关《寡人之于国也》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 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 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D 2.C 3.B 4.B 5.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凶:农作物收成不好。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A项,助词,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句尾语气词,了/兼词,于彼;C项,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比/介词,引出对象。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句式,例句和B项,宾语前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D项,省略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近30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所谓“汉服”。什么是“汉服”?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这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同”。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1日,作者刘梦溪)

1.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

A. 传统的继承    B. 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C. 文明的共相    D. 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2.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这一基本国策已实行了近30年。

B. 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 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 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3.依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B. 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

C. 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D. 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明妃”指的是杨贵妃,因为她得到了唐明皇的宠爱,所以叫“明妃”。

C. 《劝学》的作者荀子,名况,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他为“荀卿”。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D. 孟子,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 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 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 《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笑魇    蹂躏     舟辑    放浪形骸

B. 孝剃    吞噬     骐骥    契而不舍

C. 讪笑    脊髓     寒喧    虎哮龙吟

D. 逡巡    阜盛     悚然    落木萧萧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若刀裁     临绝境

B.          枫叶     荡邪祟

C.          蹿红歌坛     人头

D.          花惹草     沾自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