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致富之路,我们都才刚刚开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而”字用得并不好,让人们都觉得,造成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原因,就是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所谓“贫穷”。 而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用“乃”,不是表示充分性的“就”,而是表示必要性的“才”。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人们脱离贫穷的必要的第一阶段。而我们是走在第二阶段的路途之上,我们身上的贫困却不为人所知。 贫困是一种疲惫的滋味,生命只有奔波,而没有歇息。庄子有云:“贫也,非惫也。”在庄子看来,精神上的疲惫比生活上的拮据还可怕。当如日中天的张国荣淤积一腔难以言说的孤独在空中划出一道凄美的弧线,与梦中的《霸王别姬》一同浮沉,他一定明白了,肉体的拼搏怎释化得了精神的疲惫。疲惫并不一定只属于穷人,内心的困顿感总是能够穿越富与穷的界限。现代人学会过一种松弛而有朴素信仰的生活,其实就是脱贫。从地里走出来的人们,重拾一颗走回地里的心,就是精神上的贵族。 贫困是无所事事,无所担负,生命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有所肩负。很多人错误地把这种肩负,当成了贫困,并不断抱怨。其实他抱怨的并不是肩负本身,而是自己的脆弱与无能。所以恰恰相反,能够有所肩负,扛起家庭的重担与社会的责任,让自己觉得“有用”,让家人觉得“安心”,让社会得到的,多于从社会汲取的,才会幸福相随,富贵相伴。现代人的财富并不是用实际占有的来度量,而是用实际施与的来度量,因为我们终于了解到,只有带来幸福感的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贫困是永远学不会满足,离不了一颗名利心。对于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讲,穷与富都是相对而言。那些成天念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往往并不是穷人。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狗问妈妈,“如果把我的尾巴比作幸福,为什么我拼命抓它都抓不到呢?”妈妈说:“不要紧,走走看。”狗走了几步,终于发现,他的幸福总是跟在他的身后。 从杭州纵火案的保姆,到那位每月辛苦还六千房贷的教科书式老赖,他们拼命地想抓住幸福的尾巴,然而都事与愿违。一个人是不是困窘于贫困,其实在于他对所谓贫困的接受程度;是不是惶然于富贵,也在于他对失去富贵的接受程度。这其实是一种智慧,所以才有那句“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如果保姆能安然歆享女主人和她的友谊,如果“老赖”能够依法缴纳赔偿金,如果刘鑫能够在第一时间抚平江歌妈妈的创伤,他们不仅不会撞见自己那么恐惧的所谓“贫穷”,人生反而可以走开去,而不必陷于如今的窘境。 不得不承认,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的确会牵累人的心灵选择。每个人都有心为形役的痛苦。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任何世代,都更有条件拥有一个安稳坦荡的内心境界和无所拘囿的人生态度, 比任何世代,都更接近真正的富裕。 致富之路,我们都才刚刚开始。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应属于多重材料复合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此类作文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信息筛选提炼与综合分析的能力,又要具备运用联系与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观点表达的能力。首先,考生应该弄清楚每则材料的内涵或实质。材料中的②③④紧扣当今“脱贫攻坚”时事热点,从脱贫的观念、脱贫的本质和脱贫的目标三个方面,为考生呈现出作文材料的核心主体部分——“脱贫攻坚”工作。材料①利用古代熟语指出了“穷”和“志”的关系,材料⑤是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指出影响人的认知能力的因素。这两则资料其实是指出了人们在认知方面(穷与志)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次,考生应该弄清楚这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些看似杂乱的几则材料,实则有着内在联系。总体来看,这五个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材料①⑤为一类,谈的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人的处境困厄(拥有的东西少)时,其志向也就小(认知和判断力也就减弱)了。而材料②③④应该为一类,谈的是普遍认知规律下的社会实践工作。这两类材料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因为人类在认知方面存在“人穷志短”的普遍规律,因此,要达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就应该转变贫困群众的观念,发挥贫穷者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改变扶贫的方向(“经济扶贫”到“智力扶贫”)。最后,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也就是说,考生在立意时,不能只抓住五个材料中的一个材料来孤立地思考立意,应该至少抓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材料来综合立意。因此,在立意时,理清所选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准确立意的关键。如抓住材料③④来立意,则可重点谈“扶贫当扶智”;再如抓住材料①和材料②来立意,则可重点谈“要脱贫、先扶志”。选择不同的材料组合,可能得出不同的立意,这也正是作文题目开放性的体现。但考生应该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不应该忽视“脱贫”这一核心),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果、主次等)。参考立意: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点:立“志”与扶“智”;真正的“脱贫”在于思想上的脱贫(远大志向);脱真贫,要从“志”和“智”入手;脱贫工作始于“思想的改变”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各校要加强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才能杜绝安全隐患。要组织师生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只有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才能避免消防事故的发生。要结合本区教育系统实际情况,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工作。对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和火灾隐患,要列出清单,才能保证全区各学校消防安全。

①加强微型消防站建设,不一定就能杜绝安全隐患。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人有双眼,不止流连于观日与赏月之间,正如李太白的抒怀;人有两足,_____,就像范仲淹的忧虑。魏晋风流里,既有王羲之借山水以游目骋怀,寄托人生之感;_____,破解羁绊之慨。文人们在独特的语境中,不但没有屈从于现实的泥淖,_______,从而直抵逍遥的北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您是本地知名的画家,赠我的画作画风清新淡雅,我一定小心惠存,来回馈您的美意。

B. 我不敢过多奢求,请你略尽绵薄之力,帮我给要写的文章草拟一份提纲,我感激不尽。

C. 这几天突降暴风雪,地面结冰,学生上下学期间,实在欠安,各地各校务必小心防范。

D. 多年不见,蒙您垂念,我这边说起来事事如意,一切安好,也遥祝您在异乡诸事顺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爆款音乐节目成为IP,由此衍生出巡回演唱会、主题快餐厅同样大受欢迎,开辟了版权运营开发的全新领域。

B. 政府要实行和建立积极的长效激励机制,推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逐步升级,尤其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文化含金量。

C. 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试图再现长安盛景,花了6年时间在湖北襄阳建了一座“唐城”,来开掘与时代气象相结合的内容。

D. 远去了鼓角争鸣,沐浴着新时代的光辉,流淌着家国血脉的郁孤台给人以温暖、希望和永远向前的力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电子商务的无所不至,偏僻的山乡田野也有了搭乘发展快车的可能,正成为新的创业蓝海。

②2017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畲族歌舞及闽剧进校园活动在台湾华夏科技大学举行,将传统戏曲以朝歌夜弦的形式展示于台湾学子眼前。

③“冰花男孩”事件所激荡起的涟漪,绝不应止于对迅速行动的欣慰,事后的反应再迅疾,也比不上未雨绸缪来得精准。

④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发掘“找寻”的内在动力,使作者和广大读者如胶似漆,让城市印象更加丰满突出,给人影像及文字双重感动。

⑤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殿堂,国家大剧院坚定文化自信,荟萃中外文化精品,吸引世界知名院团、艺术家纷至沓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平台。

⑥在60年的岁月里,乌兰牧骑涌现出了德德玛、拉苏荣等一批优秀队员,他们让草原歌舞陈陈相因,奉献出《顶碗舞》等艺术精品。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